高分网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二学习方法 > 初二语文 >

初二语文期末试卷题

时间: 如英2 初二语文

  初二语文期末试卷题

  1、《马说》一文,借()和()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

  2、读后感是一种()的文章。

  3、二重复句是()上有两个层次的复句。

  4、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等。

  5、名言是在人们的实践中()、()出来的。

  6、《理想的阶梯》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分别设立了分论点展开论述,这三个分论点分别是:理想的阶梯,属于()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的人。

  7、《我的小桃树》是一篇()的散文。它是借()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志,作者是()。

  8、《爱莲说》的作者是(),()代道州人,字(),()家。他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自况,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运用()和()来正衬和反衬,含蓄而充分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和自己的思想感情。

  9、《观沧海》选自(),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作者(),即(),字(),东汉末的()家,()家,诗人。

  二、选择题:(2´×10=20´)

  1、闰土见了“我”恭敬地称“老爷”,而少年闰土称我为“迅哥儿”,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中年闰土生活经历多了,显得很世故。

  B、少年时代的闰土是孩子,不大明事理。

  C、20年前闰土家境好,现在却困难了,觉得低人一等。

  D、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生活的折磨,使中年闰土精神麻木,承受耻辱。

  2、下面的词语感情色彩正确的是()

  见义勇为 损人利己 习气 渴望

  A、中性词 贬义词 褒义词 褒义词

  B、褒义词 贬义词 中性词 贬义词

  C、褒义词 贬义词 贬义词 中性词

  D、贬义词 褒义词 中性词 贬义词

  3、对下列句子的主干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主干:我们有武器。

  B、我国古代的读书人,很早就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主干:读书人重视方法。

  C、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主干:我们投入。

  D、我们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主干:心轻松。

  4、根据句意,依次填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改革,是破旧创新,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定型的模式可依,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在这个过程中是难免出现缺陷和错误的。

  A、开拓、创造、实践、探索 B、探索、实践、创造、开拓

  C、创造、开拓、探索、实践 C、实践、探索、开拓、创造

  5、找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线穗子一层一层加大,直到大得沉甸甸的,像成熟了的肥桃。

  B、直等到纺线的人心平气和了,左右手动作协调,用力适当,快慢均匀了,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手势或者绵纱就会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

  C、这样气势最开阔,肢体最舒展,兴致高的时候,很难说那究竟是生产还是舞蹈。

  D、从锭子上取下穗子,也像从果树下摘下果实,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

  6、不能够成反义词的一项是()

  A、墨守----开拓 B、虚妄----真实 C、思索----盲从 D、懒惰----勤奋

  7、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依次填上相应的关联词语()

  我们对传说的话()信不信,()应该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A、无论,都 B、即使,也 C、既然,都 D、如果,那么

  8、对《“有邦惊诧”论》一课中,“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是作者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安心读书”的说法而发的。

  B、这句话表明学生长期请愿身心疲惫,连书包都背不动了。

  C、“可怜之至”一词表明了作者对学生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D、这句话是对国民党卖国投降行径的强烈谴责。

  9、解释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蓦地:突然。

  B、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C、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擎着:拿着。

  D、一阵凉风吹得他连打了几个寒颤。寒颤:寒噤。因受冷而身体颤动。

  10、诗句、出处、作者所生活的朝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误入藕花深处”----《西江月》----李清照----宋朝

  B、“晓看红湿处”----《春夜喜雨》----李白----唐朝

  C、“听取蛙声一片”----《如梦令》----辛弃疾----宋朝

  D、“星汉灿烂”----《观沧海》----曹操----东汉

  三、判断题:(1´×10=10´)

  1、小说以叙述、描写为主,议论只起辅助作用。小说中的议论往往点明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的意义,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起画龙点晴的作用。()

  2、《故乡》一文,是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记叙“我”回故乡卖屋接母回北京的事。()

  3、“警号为谁而鸣?为你、我他,为我们大家而鸣!为中国人而鸣!”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

  4、“说”是古代一种记叙文体,它短小精悍,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但讲究文采。()

  5、“没有知识,工人就无法做好工作。”这句话的假设关系的复句。()

  6、一篇文章,往往不只是使用一种表达方式,而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他的表达方式。()

  7、“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他造塔的时候,没有想到塔是要倒的。”()

  8、“因为生物界有这条规律----血缘太近的动物交配,产下的后代是先天不足、孱弱多病的。”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9、《“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一课中说“我们一些同志老爱用成语、搬典故,而且三回有两回用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典故和成语都已经过时了,不应该再用了。()

  10、“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一句采取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四、判断下列句子都属于什么类型的复句。(2´×10=20´)

  1、人们的知识、能力以至发明创造,并不单单是在总结成功的经验,也是在汲取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2、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

  3、当时很想把这些感觉写下来,但又不能写成。

  4、大人尚且坚持不了,何况小孩儿呢!

  5、任凭你说出一朵花来,我也绝不上当。

  6、不用说,这是件好事,就是不容易办到啊!

  7、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8、纵然千难万险,也挡不住英雄好汉。

  9、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10、那是在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因此竞赛结果的时候,大家都感到胜利的快乐。

  五、阅读题(2´×9=18´)

  1、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1)、这两节诗句概括了鲁迅先生的()的精神。2´

  A、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精神。 B、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C、“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C、甘当公仆,勇于奉献的精神。

  (2)、第二节诗中引号的作用是()2´

  A、表引用 B、表否定、讽刺 C、表特定称谓 D、表着重指出、强调

  2、青年人最爱谈理想,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

  有的青年虽然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有的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结果,常常在碌碌无为的苦闷中慨叹蹉跎。

  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有理想的青年,都应从眼前的现实起步,以非常艰苦的奋斗,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

  (1)这三段文字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

  (2)如果说第一段文字提出“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那么,第二段文字是揭示“有的青年”对待客观理想苦恼的三种现象,是分析问题,那么第三段就是提出了()?2´

  (3)能体现青年对理想的三种错误态度是();();()。这三种态度中,抱怨客观条件不利的词语是()A、勤奋不足B、不抓紧时间C、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

  (2´×4=8´)

  (4)这段文字最后一句和前文照应的两个句子是()2´

  A、有的青年常常在碌碌无为的苦闷中慨叹蹉跎。

  B、青年最爱谈理想,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的现实常常有矛盾。

  C、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

  六、文言文(17´)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5=5´)

  (1)蜀之鄙有二僧。鄙:

  (2)然虎之食人不恒见。恒:

  (3)安求其能千里也?安: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予:

  (5)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斯:

  2、在《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3´

  3、《观沧海》一文,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3´

  4、翻译句子:(3´×2=6´)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以上是由小编分享的初二语文期末试卷题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看过“初二语文期末试卷题 ”

43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