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二学习方法 > 初二语文 >

初二语文人教版试题及答案

时间: 如英2 初二语文

  初二语文人教版试题

  B.黝黑(yǒu) 滞留(zhì) 尴尬(gāngà) 正襟危坐(jīng)

  C.搓捻(cuō) 迁徙(xǐ) 觅食(mìn) 抑扬顿挫(cuò)

  D.炽热(zhì) 文绉绉(zhōu) 污秽(huì) 千山万壑(hè)

  2.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璀璨  睥睨  拖泥带水  不可明状

  B.蹒跚  蹂躏  藏污纳垢  粗制滥造

  C.琐屑  犀利  诚皇诚恐  广袤无垠

  D.标致  禁锢  颔手低眉  深恶痛疾

  3.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年近三十岁,留着“西洋装”的头,梳得蓬蓬的,油光可鉴。

  B、这位所谓的专家在台上絮絮叨叨,声音沉闷,抑扬顿挫的宣扬他的学说。

  C、阳春三月,公园里鸟语花香。花坛里,花团锦簇,美丽的风景令游人流连忘返。

  D、我家这个孩子呀,基础不太好,读书又无动于衷,这样的学习态度,怎能指望他的成绩会提高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在青岛港首次公开亮相。

  B.许多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正在逐渐被推广和发现。

  C.只有不断学习积累,就能提高写作能力。

  D.世乒赛上,中国队包揽并囊括了乒乓球项目的所有金牌。

  5.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叙述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精神。

  B.施耐庵《水浒传》中的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血溅鸳鸯楼。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C.郭沫若,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著有诗集《女神》,话剧《屈原》等。我们学过的《雷电颂》节选自《屈原》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和他们完全融为一体。

  D.《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描绘了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潜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它们,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②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

  ③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并且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④最后要学会做点读书笔记,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⑤还要注意略 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读精彩部分和难点部分有利于不断提高欣赏能力。

  A.①②③⑤④ B.③②⑤④① C.①③②⑤④ D.③②④⑤①

  7.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①风烟俱净,            。(吴均《与朱元思书》)

  ②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③同是望月,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寄托了对友人的同情、思念和关切之情。苏轼在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 , ”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渲染了友谊的永恒和感情的真挚,也蕴含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           。”

  ⑤“无私奉献精神”是时代永恒的主旋律,请你写出连续两句与“奉献”有关的诗句。(课内外均可)           ,            。

  二、综合性学习(共6分)

  8.为了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以清明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清明节期间,学校小记者进行了一些相关采访和报道。请你根据下面三则材料提供的主要信息,为校刊写一段简要介绍清明节的文字。(60字以内)(2分)

  【材料一】

  某高校民俗专家采访记录(片段):清明是中国传统的扫墓节。长期以来,清明节祭奠的主要对象是离世的亲人和祖先,通过扫墓、祭祖,寄托对已逝亲人的哀思和对祖宗的敬畏。

  【材料二】

  校刊4月5日讯 清明内涵更丰富,追怀先烈成风尚。在小石山烈士公墓,前来祭奠革 命英烈的民众络绎不绝。来自师宗城里的一对夫妇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先带着孩子拜祭了爷爷奶奶,然后再到这里,缅怀先烈,感受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三】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地区的民政部门和公墓陵园都开设了专门的祭祀网页,人们可以在网页中,为已逝的亲人献花、点烛、留文,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除网上祭奠外,社会公祭、家庭追思等形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

  答:

  (2)这是一位同学清明节随父母回乡扫墓后写下的日记。请你根据这段文字,得出一个结论并阐明得出结论的一条理由。(2分)

  政府倡导“低碳拜祭”,就是希望人们用简朴的方式拜祭先人。我和父母便商定要响应政府的号召,但实际情况怎样呢? 我回到老家,看到许多村民在墓前焚烧花样翻新的祭奠纸品,如豪华的轿车,精致的别墅等。爷爷说:“拜祭先人就要隆重热闹讲排场,场面绝对马虎不得。否则,就是对先人的大不敬!”叔叔说:“我知道你们的意思,但我们是晚辈,如果上坟不烧纸,不放鞭炮,人家会怎么说我们?这样做绝对不行!”

  结论:

  理由:

  (3)某学生从报刊上摘抄了一些有关清明节的材料,请你根据这些材料,就怎样使清明节过得更丰富多彩,提出两条建议。(2分)

  【材料】

  清明节因“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按阳历说,清明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这时春光明媚,四野明净,生机盎然,是赏春的好时节。古诗云:“梨花风正起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从节气上看,清明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季节。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建议一:

  建议二:

  三、阅读(本大题含11~28小题,共44分)

  (一)(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9.(1)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句中“君”是指谁 (1分)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发出的慨叹。

  B.“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典故突出了离乡时间之长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现出伤感低沉的心态。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现了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二)(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5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不能称前时之闻

  B.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或王命急宣

  C.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①执策而临之 ②策之不以其道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B.①马之千里者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①何陋之有 ②学而时习之

  D.①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其真无马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

  13.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________________,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2分)

  14.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不低于30字)。(3分)

  15.如果你也像韩愈一样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除了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外,还有哪些更好的做法(至少写出两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6-20小题。(共13分)

  神秘的人体“天网”

  ①常言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意思是说,在人类社会中,一些坏人在作恶以后,自以为能侥幸逃脱,但最终还是鬼使神差地被缉拿归案,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个天网,使得坏人终究得伏法认罪。冥冥之中究竟有没有天网?这暂且不论。科学家发现,人类社会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天网,在人体里竟然真的存在!

  ②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在观察人体免疫系统对付细菌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在那些被人体灭菌勇士白血球杀死的细菌周围,经常会看到一些丝状体物质。起初,他们以为这是显微镜的镜片不干净导致的观察错觉。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些丝状物总是在细菌进入人体后,很快就出现在细菌周围。它们相互缠绕,构成了网。这些网就像蜘蛛网那样,能够迅速把细菌横七竖八地粘在上面,从而将细菌擒拿。随后,这些网就密切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他物质,把被擒拿的细菌毒杀或者吞吃掉。

  ③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由丝状体物质构成的网还能对人体内健康的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实验发现,在对付病毒的战斗中,有一种细胞分泌出来的蛋白酶在同细菌作战的时候,有时候会伤及无辜,给人体健康细胞造成伤害。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伤害事件的发生,这个网凭借自身的粘性,主动把这些蛋白酶集中到病菌密集的局部地方,帮助它们认准来犯之敌,同时避免误伤健康细胞。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由丝状体物质编成的网,在发挥完杀敌和护体作用后,就自行化解,神秘地消失了。

  ④为了搞清楚人体免疫系统内部发生的这一神奇现象,德国科学家把目光锁定在了一种叫做中性粒细胞的身上,因为“天网”总是出现在它们周围。中性粒细胞已是人体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员: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大约有白血球5000~10000个,这其中,中性粒细胞就占了55%~70%。他们也知道,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病菌的能力,是人体内抵御病菌最出色的勇士。但中性粒细胞究竟与“天网”有没有关系,还是个未知数。在电子显微镜下,德国科学家对一群中性粒细胞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有细菌的环境里,会马上被唤醒并向细菌围拢。当它们靠近细菌后,先前没有出现的“天网”不久便悄然出现了,但在没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则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唯独不见“天网”的踪影。

  ⑤科学家通过细致观察和辨认,最后揭开了谜底。原来,白血球里的中性粒细胞在发现细菌入侵的敌情后,会马上奔赴疆场,与细菌拼杀。这些投入到疆场的中性粒细胞注定要成为烈士,因为它们就像是过河的小卒,从不知道退路在哪里,而且它们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这些投入疆场的勇士,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便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丝状体物质。众多勇士的丝状体物质缠绕在一起,就构成了细菌难逃的“天网”。让人惊讶的是,构成“天网”的丝状体物质,恰恰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

  ⑥人体内由DNA编织的“天网”被发现后,这种奇特现象立即触发了许多医学家的联想和灵感。他们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迷案,现在看来可能与人体“天网”有关。

  例如医学上有一种叫做先天性黏液稠厚症,它的特点是人体肺部的分泌物过于黏稠,很容易堵塞人的呼吸通道,使人断气而亡。奇怪的是,那些分泌物中总是有数量极大的DNA。长久以来,医学专家只知道这种疾病肯定和基因有关,但其中的疾病制造内幕总是弄不清楚。现在,他们才明白,这很可能是中性粒细胞在肺部抛出的“天网”过密、过多导致的。

  ⑦科学家认为,人体“天网”的发现,为人类研究自身免疫系统和相关疾病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但现在只是一个开端,因为人体“天网”本身还有许多谜题待解,如究竟是什么信号会促使中性粒细胞抛出它们“天网”的;细胞内的DNA又是通过什么路径被释放出来的;当它们把细菌一网打尽之后,又是怎样神秘消失的……等等。尽管如此,科学家坚信,这个惊人发现,定能为人类健康带来福音!(选自《知识窗》)

  16.“那么,‘天网’究竟是中性粒细胞抛出的呢,还是细菌抛出的呢?‘天网’到底是由什么物质编织的呢?”这是一个过渡段,它是从选文中摘录的,请问应将它放回选文哪两段之间?(2分)

  答:应放在第( )段和第( )段之间。

  17.阅读选文第⑤段,在A、B、C、、D四处填写恰当内容,用简明的语言准确概括出人体“天网”的形成过程。(每空不超过6个字)(4分)

  中性粒细胞:A →与细菌拼杀→B →C → D →构成”天网”

  18.选文第④段中画线部分使用了那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共3分)

  答:

  19.选文第⑥段“他们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迷案,现在看来可能与人体‘天网’有关”一句中,加点词语“可能”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答:

  20.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选文开头引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一成语,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人体天网”。

  B.在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不见“天网”活动的踪影,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

  C.人体“天网”的发现,为人类自身免疫系统和相关疾病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但到止前为止,有关人体“天网”的许多问题尚待科学去研究。

  D.选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21-25题。(共15分)

  失 帽 记

  余光中

  ①去年底在中文大学演讲的那一次,听众的盛况不能算怎么拥挤,但也足以令我穷于应付,心神难专。等到曲终人散,又急于赶赴晚宴,不遑检视手提包及背袋,袋提的主人又川流不息,始终无法定神查看。餐后走到户外,准备上车,天寒风起,需要戴帽,连忙逐袋寻找。这才发现,我的帽子不见了。

  ②事后几位主人回去现场,又向接送的车中寻找,都不见帽子踪影。我妻和我,夫妻俩像侦探,合力苦思,最后确定那帽子是在何时,何地,所以应该排除在某地,某时失去的可能,诸如此类过程。机场话别时,我仍不死心,还谆谆嘱咐孙明珠、樊善标,如果寻获,务必寄回高雄给我。半个月后,他们把我因“积重难返”而留下的奖牌、赠书、礼品等等寄到台湾。包裹层层解开,真相揭晓,那顶可怜的帽子,终于是丟定了。

  ③仅仅为了一顶帽子,无论有多贵或是多罕见,本来也不会令我如此大惊小怪。但是那顶帽子不是我买来的,也不是他人所送,而是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的。那是我父亲生前戴过的,后来成了他身后的遗物。那顶法式贝瑞帽呈扁楔形,前低后高,戴在头上,由后脑斜压在前额,有优雅的缓缓坡度。至于毛色,则圆顶部分呈浅陶土色,看来温暖体贴。四周部分则前窄后宽,织成细密的十字花纹,为淡米黄色。戴在我的头上,倜傥,有欧洲名士的超逸。

  ④但帽内的乾坤,只有我自知冷暖,天气越寒,尤其风大,帽内就越加温暖,仿彿父亲的手掌正护在我头上,掌心对着脑门。毕竟,同样的这一顶温暖曾经覆盖着父亲,如今移爱到我的头上,恩佑两代,不愧是父子相传的忠厚家臣。

  ⑤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打过我,甚至也从未对我疾言厉色,所以绝非什么严父。不过父子之间始终也不亲热。小时他倒是常对我讲论圣贤之道,勉励我要立志立功。长夏的蝉声里,倒是有好几次父子俩坐在一起看书:他靠在躺椅上看《纲鉴易知录》,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国演义》。冬夜的桐油灯下,他更多次为我启蒙,苦口婆心引领我进入古文的世界,点醒了我的汉魄唐魂。张良啦,魏征啦,太史公啦,韩愈……,都是他介绍我初识的。

  ⑥后来做父亲的渐渐老了,做儿子的长大了,父亲长期宦游在外,我因工作而几经辗转,各忙各的,父子交集不多。

  ⑦二十三年前,我受中山大学之聘,由香港来高雄定居。妻子毅然卖掉台北的故居,遂把父亲接来高雄安顿。父亲自中年起痛风,晚年更因青光眼近于失明,许多年来,父亲的病情与日常起居,幸亏有妻子悉心照顾并操劳陪伴。身为他亲生孩子的我,却未能经常陪侍,想到50前在台大医院的加护病房,母亲临终时的泪眼,谆谆叮嘱:“爸爸你要好好照顾”,实在愧疚无已。

  ⑧父亲和母亲相濡以沫,母亲逝于53岁,长他10岁的父亲,尽管亲友屡来劝婚,却终不再娶,寂寞中守了34年,享年97岁。可怜的老人,以风烛之年独承失明与痛风之苦,又不能看报看电视以遣忧,只有一架古董收音乐喋喋为伴。暗淡的孤寂中,他能想些什么呢?除了亡妻和历史的和渺渺的往事。除了独子为什么不常在身边。而即使在身边时,也从未陪他久聊一会儿,更从未握他的手或紧紧拥抱他的病躯。长寿的代价,是沧桑。

  ⑨所以在遗物之中竟还保有他长戴的帽子,无异于继承了最重要的遗产。父亲在世,我对他爱得不够,而孝心也始终未能充分表达。想必他内心一定感到遗憾,而自他去后,我遗憾更多。幸而还留下这么一顶帽子,未随碑石俱冷,尚有余温,让我戴上,幻觉未尽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终。这一份与父共戴帽的心情,说得高些,是感恩,说得重些,是赎罪。不幸,连最后的一点凭借竟也都失去,令人悔恨。

  ⑩寒流来时,风势助威,我站在岁末的风中,倍加畏冷。对不起,父亲。对不起,母亲。

  (选自《读者》有删改)

  2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④段中画线词语的意思。(2分)

  乾坤:

  22.作者为什么在选文开头详写寻帽经过及帽子的特点。(2分)

  答:

  23.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觉得与父亲共戴一顶帽子的心情,是一种赎罪。(3分)

  答:

  24.选文第⑤段叙写了父子在长夏和冬夜读书的温馨场景,请你结合选文,充分发挥联想及想像,补写作者与父亲在春天或秋天的一个充满温情的读书场景。(50字左右)(4分)

  答:

  25.请联系选文内容,对以下材料进行探究,写出探究结果。(4分)

  【材料一】“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宽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节选自邹韬奋《我的母亲》)

  【材料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材料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家语•致思))

  答:

  四、写作(50分)

  26.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50分)

  题一:请以“遥远的眼神”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请以“那个微笑给了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不限文体。2.不少于600字。3.字迹清楚,工整。4.文中不出现真实姓名。

46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