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二学习方法 > 初二语文 >

桥之美教学设计 桥之美说课稿

时间: 子文2 初二语文

  《桥之美》教学设计

  3.感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从语言表达角度品味优美而富有意蕴的语句。

  教学难点:

  以审美视角形成对桥之美的系统认识。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桥之美》这篇课文,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在标题后加上一个字,使之构成一个短语。

  (桥之美态、桥之美蕴、桥之美感、桥之美境、桥之美形、桥之美趣……)

  美态、美蕴、美感、美境这些词语我们都可以把它视作美学的范畴,美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领域中美的规律,探讨美的本质的科学,下面我们就跟随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去感受“桥之美”,进行一趟美学之旅。

  二、桥之美态——美态寻踪

  (一)进入文本

  1.先熟悉课文,请大家轻声的、自由的朗读起课文,随着画家的构图框,脑海中再现出美的画面。

  2.美词美读。

  前瞻后顾(zhān) 纤细(xiān) 点缀(zhuì)

  飞瀑流泉 晓风残月 险峻 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

  (二)浏览全文,提炼归纳

  指导学生对“桥之美态”进行提炼概括。

  1.读完文章,我们先来推敲这样一个词语:美态。

  (美态即为美好的、美丽的姿态。)

  2.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找寻并勾画出文中描写桥的美态的语句,读语句,并以“桥之美态,美在 ”的句式说话。

  (1)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踏实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桥之美态,美在对比,美在形式变化,美在线面转变。)

  (2)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桥之美态,美在形式,美在结构。)

  (3)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桥之美态,美在和谐、得体,美在合拍。)

  (4)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桥之美态,美在对照,美在映衬。)

  (5)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桥之美态,美在形象的重叠和角色的交错,美在形与色的搭配。)

  (6)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

  (桥之美态,美在衬托、呼应,美在构图的画面。)

  三、桥之美境——美境体味

  (一)引导深入

  对比、搭配、衬托、呼应这些足以构成一个画面和层次和结构,但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对于中国画来说,这样的画面未免缺乏一点诗意,缺乏一点灵动。所以画家更着眼于什么?

  (着眼于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写作重点、写作意图。此句中的“作用”作何解释?

  (结合全文,此句中的作用应是指桥在不同环境中带给人美的感受和体会。)

  (二)精读语段,表达运用

  指导学生对“桥之美境”进行体味。

  1.我们再来推敲这样一个词语:美境。

  (优美的环境,美好的意境。)

  2.请同学们精读课文第四、第五段,看看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桥,美美地朗读语句,并以诗意的语言再现这种美。“桥之美境,美在 ”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桥之美境,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美在疏密有致、张弛有度,这是一种疏朗开阔之美。)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桥之美境,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美在动静结合,这是一种刚柔并济之美。)

  (3)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桥之美境,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这是一种丰富想象之美。)

  (4)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桥之美境,美在风雨桥形成形式独特,美在气定神闲窥山水,这是一种安闲自若之美。)

  (5)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

  (桥之美境,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美在它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是一种生活情趣之美。)

  四、桥之美蕴——美蕴涵咏

  (一)引导深入

  作者是一位画家,着眼于画意去描述桥的景致,桥之美态、桥之美境带给我们一种宁静、淡美的境界,同时画家的审美慧心、人们的审美感受又使得这些桥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富于浓浓的情味,这情味便是“桥之美蕴”。

  (二)涵咏美句,品味欣赏

  指导学生对“桥之美韵”进行品味涵咏。

  请同学们勾划出最能引起你审美体验的语句,品读语句,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欣赏文字美和手法妙,去品味“桥之美蕴”。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这是拟人的修辞,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也是作者移情的表现,把人的感受投射到芦苇身上,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环境已融为一体,此境令人神清气爽。)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石桥”“细柳飘丝”“纤细”“拂”“坚硬的石块”一系列词语,勾画了一副小巧玲珑而又古朴典雅的画面,细柳拂石桥,刚柔相济、厚重轻盈、宁静鲜活。)

  (用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化用宋词名句,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桥与流水的配合比作一支乐曲一样,写出它们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形与色的搭配,动与静的结合,显得神奇而壮观。)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说明了画家对桥的热爱,是桥的美吸引了画家们在追寻着桥的身影。)

  美态、美境、美蕴,这些都是桥之美的表现形式,或是姿态,或是情境,或是意蕴,其实只要有审美的慧心参与其中,也就具备了桥之美。用文中的话说,就是——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句话收束全文,是全文的文眼,也是全文的总结。

  五、课堂小结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句话真是别有深意啊,是因为人的审美慧心赋予了桥之美,换而言之,只要有了审美的眼光,生活中凡是能够与之构成关联作用的形象也就具备了美。愿今天的美学之旅能够伴我们一生,让我们的生活也呈现出一种美态、一种美境、一种美蕴。

  《桥之美》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12课《桥之美》。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文章先指出了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具体说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桥之美”文章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富有个性,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魅力,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学年的学习,对于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主旨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却有一些欠缺,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四、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新课标》对阅读能力培养重点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一些雅词妙局,了解课文脉络,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知识和能力目标当属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锻炼思维应是语文课永远的使命,而“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则是教学中努力突破的重点,尤其是对文章极富个性的语言赏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演练的好契机,可能会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各抒己见,人人争议的小高潮,也是鼓励学生个性阅读,大胆思考,创意表达的一个设想。

  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促进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本课的教学方法可采用:

  1、 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很适合十几岁的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 点拨引导法。在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要求下,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只是点拨引导。这样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思维活动的灵活性,使他们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由从书本中学习向生活中学习。

  3、 美点寻综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进入文章情境中去欣赏文中的美点,和作者产生共鸣,并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其独特的美。

  六、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适应这一原则,本课的学法可采用朗读、跳读、默读、精读、联读等读书法,以及欣赏法、交流法等。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解释桥,那么在画家眼里,桥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跟随吴冠中先生一起,对“桥之美”进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与探寻吧!

  (直入课题,会比图片展示更具简洁性,闲言少叙,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语境中)

  (二)朗读课文,感知形象

  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思考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用“这是一篇写……的课文”句式说话

  (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众说纷纭的课文感受也考察了学生的概括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相对浅显的语言表达训练)

  (三)跳读课文,提取信息

  1、再读课文,并划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语言信息最丰富的学习内容,我设想让学生注意勾画圈点,学做批注,大胆积极思考,进行个性化的表述,要求他们学习中切实体现合作意识)

  4、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点拨指导:可先概括各段的内容要点,内容相近的段合成部分,把全文划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每部分大意,依次衔接,就形成了文章的思路,得出了文章总分总的说明顺序)

  (1) 同桌之间合作、交流

  (2) 师生互动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课应突破的难点,重视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并让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

  (四)可视阅读,学习语言

  多媒体显示形态各异,背景不同、多姿多彩的桥,让学生比较鉴赏,认识“桥之美”

  (这一环节回扣课文,形象直观的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并且让他们直接学用了文章的美学原则如变化和谐等去品评鉴赏,而不仅仅止步于欣赏)

  (五)精读课文,体味语言

  1、多媒体显示一组句子,要求学生体味其情味

  如“茅盾故乡……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令画家销魂”等

  2、自己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含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可用“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可以用词,修辞,表达手法,句式特点等多方面入手)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积累,畅谈审美体验)

  (六)美文联读,鼓励创新

  联读《中国石拱桥》,比较两文的异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或制作表格具体对比

  (教师提示: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比较评析)

  (这一环节设计是主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文的区别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一文体,深入认识文章写作特点)

  (七)课外扩读,拓展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桥”的诗词文字,或者了解桥的名称由来,有关桥的故事传说等认识立体全面的“桥”,发掘全方位多角度的“桥之美”(可以当堂展示一些教师准备的诗文资料)

  2、以“写”为主的拓展延伸,用书中所学的美学原则,如对比、变化、和谐等欣赏、品评一幅山水画,学用第四段文字表述

  (这一环节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连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八)板书设计:

  桥之美

  顺序:总——分——总

  语言:描写说明

  (板书设计原则力求简洁,全面,概括)


  看了“桥之美教学设计”

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