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二学习方法 > 初二语文 >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时间: 子文2 初二语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 《礼记》)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与(jǔ) 矜(guān) 分(fèn) 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

  三、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指导朗读。对诵读作具体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你认为哪一个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明确:天下为公: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这两句话是怎样体现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特征的?

  明确: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读降调。“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指名朗读。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直至背诵。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推选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第二题从正面设问,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某某。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大道之行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课堂教学程序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大道之行也》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整单元大多讲述了作者的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把握作者的情怀就是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这篇文章为我们描述了一种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仅107字,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

  2、教学目标

  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学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和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字词,但翻译分析的能力仍有限。这篇文章篇幅较小但内容艰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对《礼记》极其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认识,积累文言字词的意义,掌握特殊文言句式,并背诵课文。

  (2)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提高文章阅读能力;联系历史,联系实际,探求未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3) 情感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放在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上,以及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并根据课文的行文思路和结构,背诵课文。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大道”与“大同”的含义;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和谐社会”与“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为了实现理想社会,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

  二·说教法

  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诵读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的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完成教师、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对话,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课文传达的思想内容。

  3、点拨法。所谓的“点”就是点击要害,抓住重点;所谓的“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我主要点拨的是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以及理解“大道”和“大同”的含义,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得益彰。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朗读法。由于这是一篇简短而精致的文言文,所以,对于它的学习,重点我将放在朗读上,通过反复的朗读以达到成诵的效果。

  2、归纳法。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3、自主合作探究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习效率;而对古文的讨论,则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2013年提出了“中国梦”这一伟大构想。其实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就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一种社会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二)介绍作者及《礼记》

  导入新课后,随即通过PPT展示孔子的照片以及《礼记》书面,介绍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让学生直观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接下来介绍《礼记》的成书过程及其社会背景,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录音朗诵,让学生注意字音和断句,初步感受《大道之行也》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由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然后并试翻译。让同桌之间相互翻译,点学生逐句翻译,老师点拨,纠正。也可让学生选择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并谈谈对该句的体会,然后让其他学生听取后做评价,最后老师小结。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

  (五)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研读部分,我主要是通过设问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领悟文章的内容。 所以我设置了四个问题:

  1、孔子为我们描绘理想的社会蓝图,他在这篇短文里用了两个名词,一个是“大道”,另一个是“大同”。同学们考虑一下,“大道”指的是什么?

  大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可以理解为政治上的最高准则。

  2、那么,“大同”指的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可以理解为人类的理想社会。

  3、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呢?请归纳分析。

  从生存需要方面:人人都能得到关爱

  从发展需要方面: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从精神愉悦方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学生齐读相关语句

  4、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生活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的“大同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表达了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六)背景介绍,回顾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人民流离失所;周王室日渐衰微,礼崩乐坏。“士”私学兴起,形成了许多思想流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各个学派都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主张,儒家提出了“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的政见主张,以实现“大同”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不仅仅是儒家治国理想,更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梦想。


  看了“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6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