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初三语文 >

2016中考语文模拟试卷试题

时间: 如英2 初三语文

  2016中考语文模拟试卷试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贮存 / 机杼 剽悍 / 飙车 荫蔽 / 苦心孤诣

  B. 祷告 / 追悼 滑稽 / 缉拿 天穹 / 盘虬卧龙

  C. 蹂躏 / 吝啬 哂笑 / 搭讪 当铺 / 锐不可当

  D. 投掷 / 炽热 洗濯 / 笨拙 诱惑 / 良莠不齐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 疮痍 愧怍 妇孺皆知 尽态极妍

  B. 荒谬 狼籍 吹毛求疵 拐弯抹角

  C. 寒喧 骷髅 藏污纳垢 龙吟凤哕

  D. 拮据 亵渎 颔首低眉 好高鹜远

  3. 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2分)

  乐观、自信是她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 我从小性格就像个男孩子,记得那时很爱看电影《佐罗》 看完后就觉得自己真成了那里面的剑客 这位被同学称为“微笑天使”的姑娘笑着说 后来我很自然地选择了学习击剑。”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随着社会的发展,弹棉花、补锅钉碗等许多曾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的行业正逐渐消失。

  B. 针对近期火灾频发的现象,有专家提醒,消防工作必须立足于防微杜渐,从提高公民的防火

  意识做起。

  C. 这几年虽艰难,但我的付出总算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就了比较强

  的本领。

  D. 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守护天使,长大后,父母若是需要你,别推脱工作繁忙,应多回家看

  看。

  5.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2分)

  A. 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政府有必要对此

  加强宣传。

  B. 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

  C. 一个省的文化系统如果能肩负起继承当地文化传统的使命,那么这个省的文化底蕴就会焕发

  生机。

  D. 汉绣注重构图,讲究纹饰,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皆可绣以为纹,写实与抽象融为一体,形成

  了独特的风格。

  6. 文学常识填空及文言文熟词运用。(7分)

  (1) ,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积极提倡“古文运动”,并希望恢复古代朴实的文风。

  (2)《儒林外史》是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官绅和知识分子的精神面

  貌,我们学过的课文《 》就出自这部小说。

  (3)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代表作品有《 》、《 》。

  (4)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

  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

  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其声清越,烈如箫管。歌毕,盘旋而起,越登几上,惊顾之间,已

  复为箸。

  ——节选自《崂山道士》

  解释《崂山道士》选段中加点的词。

  俄: 其: 顾:

  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诸葛亮)

  (2)沉舟侧畔千帆过,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大漠孤烟直, 。 (《使至塞上》王维)

  (4)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5)八百里分麾下灸, ,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6)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影布石上。(《小石潭记》柳宗元)

  8. 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2分)

  例:在失意时,书是良师,读书使颓废的生活日渐昂扬。

  9. 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3分)

  (A)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

  为近忧。

  (B)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C)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固然不错。

  (D)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E)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

  (F)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

  二、(42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4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 第一句选取了“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这有何作用?(2分)

  11.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桓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

  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节选自《管子· 小匡》

  1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施加

  B. 治国家不失秉 秉:坚持

  C. 桓公自莒反于齐 反:同“返”,返回

  D. 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1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管仲是治国能臣的一项是(2分)

  ① 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 ② 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③ 愿请之以戮群臣 ④ 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⑤ 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⑥ 夷吾事君无二心

  A. ②④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鲍叔认为,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将会使齐国的力量削弱。

  B. 鲍叔深知施伯谋略,齐桓公若起用管仲,施伯定会百般地阻挠。

  C. 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力荐管仲,这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

  D. 管仲曾差点暗杀了齐桓公,不过齐桓公求贤若渴,没有追究他的过错。

  1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2)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2分)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A】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

  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构建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的静寒之境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

  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B】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

  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6. 假如你是广播电台少儿栏目的主持人,请根据少儿听众的特点,重新表述文中第②段【A】处划横线部分的这句话。要求: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120字。(4分)

  17. 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18. 指出文中第④段【B】处划横线部分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2分)

  1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静寒境界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 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同,但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C. 静寒境界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 中国画以彻骨的寒冷、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4分)

  ①祖父在他离人生的彼岸越来越近的最后岁月中,最喜欢哼这首歌了。那沙哑的嗓子,有一份苍老的忧伤,一份旅人的寂寥。父亲告诉我,这首《旅愁》也是大姑从前在无锡师范附小念书时最爱唱的。

  ②祖父一定以为大姑已经不在人世,祖父的这种想法只有我知道。祖父永远没有想到大姑的存在对于我们其实比死去更残酷,虽然因为祖父我也爱上了未曾谋面的大姑。她去的地方那么远,隔着一道海峡,一个世界几十年番无音讯。她也许还活着,说不定哪天就会回来探亲,来看她的老父亲,然而祖父却早已离我们而去了。

  ③祖父最疼爱大姑,但他自己从未这么说过,是父亲和母亲背着他告诉我的。祖父有两个儿子,

  却只有大姑这一个女儿,而大姑与早逝的祖母极像。从我记事起,就看见在大学教书的父亲隔一段日子拿回一封信,恭恭敬敬地念给坐在藤椅里的祖父听,信都是大姑写来的,说她在北京生活得很

  好,说姑父和女儿都好,说她在文化部下属单位工作。祖父曾经是晚清的举人,不过现在双眼罩上了一层厚厚的白翳,看人看物皆艰难。他无法看见女儿的字,但只要听着父亲这么读,就频频点起

  雪白的头,一脸的欣慰。

  ④那时我小,才五六岁,却已经和祖父一样思念起大姑。儿童节妈妈带我到人民公园去玩,热热闹闹的公园里有许多老人搀着孙子孙女散步,我就想起了祖父。我说:“妈妈你催爸爸让我大姑回来呀,祖父想见她,我也想见。”妈妈随口回答我:“下次别在外边提大姑,你大姑49年就跟你姑父去台湾了!”那时我还没上小学,也没进过幼儿园,不知道台湾意味着什么,我问妈妈:“台湾好

  玩么?大姑老也不愿回来。”妈妈一把拽住我的胳膊,厉害兮兮地。说:“我是骗你的,大姑在北京。你要跟别人说什么台湾,我就揪掉你的耳朵,剪掉你的辫子,让你变成光头小子!”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漂亮的女孩,可不愿意当难看的光头小子。我没有说,对谁也没有,甚至祖父。

  ⑤一天放学回家,我看见祖父正捧着那本宝贝相册在一页页一张张地用青筋毕露的手抚摸。父亲从不让我接近这相册,现在父亲不在,我对祖父说:“我帮你讲照片吧!”祖父怜爱地摸摸我的头,把我抱上他的膝头,让我一张张给他讲。相册的前几页是祖父一家子的照片,有大姑、父亲和叔叔,最多的是祖母。接下来好几页是年轻的大姑和姑父。往后是我们全家,有我和妈妈,还有叔叔一家,再后……“再后是什么呀?是《白毛女》剧照。”祖父生气地打断我的话:“淘气孩子,什么白毛女,是你大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照的,穿格子衬衫,还烫着发。”我说:“什么呀!《白毛女》这电影我看过,而且我认识照片上这些字,您知道的。”祖父不吭声了,任我往下说。以后的照片,有些显然是电影剧照,有些是店里卖的风景照片,照片底下印着文字和价格,祖父让我全念出来。直到翻完相册,我都没看见大姑这些年寄回来的照片,我转过头想问问祖父,却吃惊地发现两行浑浊的老泪已经从祖父皱纹纵横的脸上淌到藏青棉袍的前襟。

  ⑥祖父日益老了,越来越久地坐在藤椅里,用已经不成调的调子哼唱着李叔同的《旅愁》。祖父不再问起大姑,似乎对这个迟迟不归的女儿已经失望。连父亲给他念大姑的来信说大姑的照片,他也漠然地无动于衷,仿佛什么都没听见。不知为什么,我和祖父都没向父亲谈起相册的事。祖父不久就去世了。

  ⑦祖父没有等到大姑有可能回来探亲的今天,那时候,父亲也不曾想过会有今天。我渐渐长大了,渐渐懂事了。直到看过鲁迅先生的《父亲的病》,我才蓦然明白曾做过一件多么残酷的事,在不经意不明事理中,扰乱了祖父宁静平和的暮年,让他带着痛苦离开人世。而对父亲的赤子孝心,直到他如今也老了,满头白发时,我才渐渐理解那份深沉。于是,那惟一一次陪祖父看相册的情景,我时时庆幸从不曾对父亲说起。

39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