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初三语文 >

2016怀柔初三期末语文试题

时间: 如英2 初三语文

  2016怀柔初三期末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文段中的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中华经典诗词是个qǐ丽多彩的世界。这里,有“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xián雅文静 ,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恢弘壮阔。她如甘lín滋润着干涸的心田,如花朵点缀了寂寞的生活。走进这个世界,能陶yě我们的情操。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该书以《子夜》为题是别有深意的。

B.是让你的生命更加朝 气勃勃?还是让暮气滋长而举步不前?拷问着人生的选择。

  C.“最重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D.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船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 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你怎么能对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充耳不闻呢?

  B.古埃及人用什么方法建筑起金字塔,至今仍让人不可思议。

  C.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无可否认,鲁迅先生的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D.同学们还有四个多月就要分离了,毕业后将各奔东西,从此便分道扬镳了。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

  ①      ,来者犹可追。 ②上有所好,      。

  ③  ,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 。

⑤古诗词中有很多诗句蕴含着人生哲理,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        ,

  ;李白的《行路难》中的 , 。

  5.名著阅读。(6分)

  (1)英国的斯威夫特写的《格列佛游记》中,描写小人国利立浦特的党派之争是以

  来划分阵营,这实际上是 (现实寓意)。(3分)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B.《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给“我”买到了四本绘图的《山海经》,使“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长妈妈管《山海经》叫“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D.《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南京举行。自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在“万人坑”遗址边默哀,在“哭墙”前献花;数以千万记的网名,在国家公祭网和手机客户端上,进行网络祭奠。实验初中也开设了“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1)为了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这次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则宣传标语。(2分)

  (2)导语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出来。(2分)

  (3)对这次活动,有些同学认为初三了,时间紧,学习任务重,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参加活动,对此,你该如何来劝说他们呢?(4分)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欧阳修的《采桑子》一词,完成第7题。(6分)

  残霞夕照西湖①好。花坞②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湖月上浮云散,轩槛③凉生,莲芰④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西湖。②坞(wù):湖岸凹入处。③轩槛:长廊前木栏干。④芰:即菱。

  7.(1)词中说“西湖好”,下列哪一项不是表现“西湖好”的( )(2分)

  A.繁花飘落 B.波平岸静 C.月色清幽 D.莲香宜人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月”这一意象的作用。(2分)

  (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①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②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③。军师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建兴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④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注释】①除:提拔官职。②奄:突然 ③戮:杀。④赞:辅佐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社稷之器 ( ) ②亮数外出 ( )

  ③臣若不幸 ( ) ④后事宜以付琬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代裔为长史

  A.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

  C.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D.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先 主 尝 因 游 观 奄 至 广 都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2分)

  译文: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分)

  译文:

  11.蒋琬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原因有哪些,请你写出两点。(2分)

  (三)阅读《时间去哪儿了》一文,完成12—14题。(10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实践和低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幺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 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觉得时间很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 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明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12.开头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2分)

  13.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6分)

  (1)体会第⑤段中加点的“通常”一词的准确性。(3分)

  (2)请指出第⑦段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1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

  的人就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新路还是接触生活中的新事物,都会对新的

  景象和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

  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

  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比重越大。

  (四)阅读罗建军的《读书与境遇》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①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境况和遭遇。人总是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读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境遇中的人读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科学地认识读书的境遇,是人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②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精神愉悦。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明媚,也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身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汲取新知识。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宽容的怀抱接纳你。”顺境中读书,关键是要确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目标,广采博纳。同时还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清醒 的头脑,平心静气,深思精进。顺境中读书,可以帮助一个人消除骄气,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地看待世界。 ③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逆境人人都可能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此为机遇,砥砺磨炼,最终“鱼化为龙”。逆境中读书,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世理豁然开朗的认识。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司马迁惨遭宫刑,仍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从而成就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海伦•凯勒失聪失明,却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水滴穿石 ”的韧性,逆境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心里积压的阴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④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很难静下心来读书。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心态,书籍恰好具有这种功能。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丰富学识,增长智慧;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也能帮助我们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追求灵魂与人格的崇高。

  ⑤“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无论客观世界如何变化,人的因素始终具有决定性,只要我们始终坚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信念,时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信仰,就一定能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不断进步。

  1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3分)

16.请为“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 这一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17.如何理解第⑤段“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这句话的深刻含义?(4分)

  (五)阅读张爱国的《母亲的摔倒》一文,完成18—21题。(20分)

  ①早晨,范老太戳着拐杖去菜地种菜,不知踩了什么,脚一滑,摔倒了。好在摔在一堆稻草上,范老太吭都没吭一声就要爬起来。一个人却惊叫着跑来:“范妈妈莫动!我送您上医院。”范老太听出是大熊,说:“我没事,不用去。”可大熊已抱起她跑向村卫生室。

  ②村医给范老太检查后,确认没事。大熊还不放心,要给范老太的儿子打电话。范老太不让打,大熊不听,打了。范老太叹口气,不顾大熊劝阻,戳着拐杖回家去。

  ③范老太刚戳到家门口,一辆小车“哧”地停在身边。一个人跑下来握住她的手:“范妈妈,您怎么回来了?快,我送您去县医院。”

  ④“谢谢,我没事,你看我不是都走回来了吗?”范老太抽出手,进了家。

  ⑤又一辆小车驶来:“范妈妈,摔倒不是小事,我送您到大医院。”

  ⑥“不用,你们该忙啥忙啥去!”范老太不高兴了。

  ⑦小车还在一辆一辆地来,每个人一跳下车就冲过来握住范老太的手要送她上医院。范老太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拒绝的语气也越来越坚决。

  ⑧儿子和儿媳也回来了。儿子一进门就扑到范老太脚下,抱着她的双膝揉着哭着:“娘,儿不孝,让您吃苦了……”

  ⑨范老太脸上像结了霜:“我没事!你看这些人,把事弄得……”

  ⑩儿子也要范老太到城里的医院,范老太还是不同意。旁边的人就劝:“您老真有福,生了大孝子,听他的吧。”但范老太铁了心,死活不去。

  ⑾小屋里已挤满了人,外面还有小车不断开来,儿子让有些人先回去。范老太听到,每个人走前都要把儿媳叫到内房,嘀嘀咕咕一阵子。

  ⑿傍晚,范老太烦透了,一天里,来看望她的人走马灯一般,一拨又一拨。更烦的是,儿媳看犯人一般,一步不让她外出。好不容易,范老太钻了个空,戳到邻居李大娘家的院门口。往常,范老太一出现在这儿李大娘就跑过来牵着她坐到凳子上,今天直到院中央了才听李大娘说:“哟,范家妈妈,你不是摔断了腿吗?”

  ⒀范老太急忙说:“哪里哟,我没事,你放心……”

  ⒁“哟,对不起啊范家妈妈,我忙呢!我不像你有福气,生得大孝子,还是有本事的大孝子!”李大娘边说边敲打猪盆唤猪,“我喂猪了,不陪你了!”

  ⒂范老太脸上像烧了火,直愣了好一会儿才想起往家戳去。

  ⒃半夜,终于静下来了,范老太叫过儿子,未曾开口泪先流:“儿呀,还记得你爹当年从山上摔下吗?这清水村,男女老少,全村出动,顶风冒雪,山上山下找了一夜,找到后你爹虽然都没了气,但还是抬着往医院跑。你爹死后,我们娘俩日子难过,但每天都有人送来米面、鸡蛋、油盐。为啥啊?为乡里乡亲的真情啊,为互帮互衬的仁义啊。儿呀,娘眼瞎心不瞎。娘今天摔倒了,来的都是啥人?除了大熊几个村干部,清水村有一个人来吗?他们冲谁来的?为的啥?”范老太拍着儿子的胸口,“儿呀,记住了,娘摔倒了不羞,还能爬起来。你呢,一旦摔倒了,羞死娘不说,羞得爹地下不安不说,你一辈子也爬不起来啊……”

  ⒄范老太哭着说着,直到儿子一再向她保证才罢休。

  ⒅不久后的一天早晨,范老太一起床就觉得右眼跳得厉害,赶紧戳着拐杖来到马路上,坐上进城的班车。一会儿,范老太到了城,一路问人,直到太阳偏西才摸到儿子单位。不知是冷饿还是心急,范老太在儿子单位的大门口重重地摔倒了,大腿骨折。

  ⒆正是下班时,范老太只觉得身边围了很多人,还议论着,其中一人说:“这不是范老虎的老娘吗?”范老太听出,说话的是她上次摔倒时第一个跑到她家、一口一个“范妈妈”叫得最亲的那人,就忍着剧痛说:“我是范小寅的娘,我腿断了。”那人“哦”一声,走了。

  ⒇李大娘和清水村的人赶到时,天已擦黑,范老太还孤零零地蜷卧在儿子单位的大门口,浑身瑟缩,白发抖动,眼窝深陷,两片单薄的唇,一张一翕,叫着“儿呀,儿呀……”

  (21)李大娘一把抱住范老太,泪流满面,她知道,范老太再也叫不到她的儿子了……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3分)

  19.下面对小说内容的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范老太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拒绝的语气也越来越坚决。”句中两个“越来越”表现了范老太对那些人的反感。

  B.本文善于捕捉人物的神态、语言,如大熊惊叫着跑来:“范妈妈莫动!我送您上医院。”,范老太脸上像结了霜:“我没事!你看这些人,把事弄得……”,李大娘边说边敲打猪盆唤猪,“我喂猪了,不陪你了!”都极为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C.范老太摔倒,许多人都来看望,都要送她去医院,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为看范老太而来的,

  他们真心希望范老太能早日康复。

  D.范老太摔倒,大熊要打电话给范老太的儿子,范老太不让打,体现了范老太的体贴、关心

  儿子,不想让儿子担心。

  20.根据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8分)

  (1)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4分)

  (2)“儿呀,记住了,娘摔倒了不羞,还能爬起来。你呢,一旦摔倒了,羞死娘不说,羞得爹地下不安不说,你一辈子也爬不起来啊……”这句话意味深长,请你结合加点词语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21.文章结尾说“范老太再也叫不到她的儿子了……”,请你设想一下她儿子的结局,并从文中找出依据。(不少于两点)(6分)

  三、作文(60分)

  寒冬,可能是一个自然轮回的季节,也可能是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一种暂时低落的情绪状态。身处寒冬,我们总是有所向往,有所期盼。

  22.请以“寒冬里的期盼”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4分)

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