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初三语文 >

如何上好语文公开课

时间: 如英2 初三语文

  公开课是外向型的,要求授课者公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及其每个环节,往往带有教研性或示范性,或是推荐普及某种教学流派的教学方法,或是介绍如何处理和解决教学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把看一场精采的足球赛、一台优美的晚会或听一支动听的歌曲,作为一种艺术享受。同样,观摩—堂成功的语文公开课,何尝不是一种艺术享受呢﹖既然是艺术,就是对授课者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调动一切因素,发挥自身潜能,努力上好这堂谍,把它当作一项严肃的教学研究任务来完成。执教者态度要认真,要做好打攻坚战的准备,不要马虎了事,敷衍应付。要使观摩者既可得到思想、道德、教学、情操等方面的教育,又可以得到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美感。使观摩者不仅品诗、品文,又悟情,悟理,通过“有字之书”感悟“无字之书”的真谛,在“艺术”与“人生”两方面都有收获。

  所以,要上好浯文公开课,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授课者满腔热情,把它当作人生的一次拼搏,精心设计,严格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甚至每一个细节,要作为向同行献艺的机遇,要有艺术的追求,将其化为前进的动力、教学艺术的源泉。

  上好语文公开课的方法: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指导

  倡导和展示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公开课的首要任务。因此,执教者必须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整个教学。在教材的发掘、目标的确定、教学设计、教法的选择、手段的运用、学法的指导、课内外的结合等方面都要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特别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传统的语文公开课以老师主角挑大梁,学生只是跑龙套,尽管教师巧言善辩,板书漂亮工整,这样的公开课大家已不欢迎。于是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重主体轻主导。为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迷恋于“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学漫无边际而无“标”度,答案丰富多彩而无“难”度,表演成为主角而无“效”度,言语随意平淡而无“深”度,要防止字词教学空泛化、朗读教学表演化、小组合作形式化、学生提问随意化;另一种是重主导轻主体。有的执教者担心学生在课堂上配合不好,事先设计,先入为主,反复准备。必须肯定,公开、标范课之前的预演、彩排的确是教材的再造优化、组合,其教学法的确有借鉴价值。然而,评价—堂语文公开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是否大面积地发动学生,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学生活动有无实效。由于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控制下进行的,所有学生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有教师工作的影子;学生课堂下的一点一滴,都有教师心血的结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的终极目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应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踊跃地参与语文公开课的艺术实践,在课中唱主角,成主体。

  第二,处理好“思想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浯文的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于是人文精神的涵养成为语文课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可惜的是,所谓的人文精神的涵养在一些公开课中走样了,教师过分地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把“人文性”等同于思想性,设计了专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环节。这样的语文课在高扬思想性的同时抹杀了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语文课的语文味没有了,其实质是跟“人文性”背道而驰的。思想品德这一概念是不属于人文性这一概念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等同于人文性的涵养。人文精神讲的就是“目中有人”、“以人为本”。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文性的同时决不可以丢开“文本”和“以人为本”。那么,怎样来处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涵养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那就是两个字——感染。

  首先,教师不能忘了文本的感染作用。人文精神不是“水中之花”,它首先是以文本为载体的,以文本为依托的,学生在自主、独立的阅读中自然能体悟到其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能授予,人文精神只能体悟和感染,让文本自身去感染学生。教师不能架空文本作出指向明确的分析、理解,学生基于个体的因素,对文本的人文意义的解读是多元的。

  其次,教师不能忘了教师的感染作用。教育者本人必须先具备人文精神的素养。—个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他的课是洋溢着他的民主、自由、宽容的思想和情怀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染到了这种人文精神。这样的教师,他能容忍学生的“异端”,容忍、鼓励甚至引导学生冲破思想的牢笼;他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他提倡学生“心口如一”,提倡“我思故我在”。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也就被唤醒了,探索、思考、想象、创造的天性被唤醒了。因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并不是给学生什么思想和精神,而只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诱导他们心灵深处自由因子的复活,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看到一个独—无二的我。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教师的人格魅力。

  再次,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关系。目前有些人上语文公开课为赶时髦,什么幻灯、录像、录音、卡片应有尽有,往往成为多媒体剪辑的课件表演。有的人甚至认为公开课、观摩课不用多媒体往往被视作是没档次,评优课不用多媒体则被预先淘汰。语文教学最根本的还是要实事求是。

  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普及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这是一种发展趋势。但由于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将其绝对化。我们应该认识到两点:其一,整堂课都贯之以多媒体并无绝对的好处;其二,并非所有的课都非用多媒体不可。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往往预先设计好了所有问题的解答方案,那个隐蔽的答案是固定不变的、惟一的。教师在讲课时只需一步步地把它们演示出来,其间是不可能被修改的,教师只能围绕着这些答案讲课,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答案里拖,一而再,再而三地“启发、诱导”,最后“引君入瓮”。对于学生有创意的答案,教师至多也只能进行口头上的表扬,但演示时,则只能演示自己原来设计好的内容和答案。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唯一的答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多元思维。而阅读对于同一文本的解读,每一个阅读者,因为个体知识、经验、个性的差异,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阅读取向。阅读是文学的再创作,它和创作一样,都是鼓励和提倡个性的。所以,我们不能滥用多媒体教学,曲解了信息技术之于教学在于辅导的作用,从而活生生地把常规教学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对立起来。浯文课上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有效益感,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从而动态地生成新知识,要简洁,简洁才有变化的余地。

  上好语文公开课的方法:要真实和创新

  语文公开课要不要讲究真实﹖当然要?在道理上大家都赞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还是热衷于作秀,搞什么“铺垫”和“彩排”,看上去学生回答问题“头头是道”,老师上课也“得心应手”,实际上,学生不会读书,不懂得与文本对话;学生没有情感,没有体验和感悟;老师作秀,学生则作假:有人来观摩就积极踊跃,没人来观摩就各自为政,习作时就编故事说假话。这种课,即使博得观摩者的掌声和喝采,也只能算是一场戏,它是不真实的,不真实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语文公开课的艺术生命在于真实。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对自然真实、质朴无华的艺术美的赞誉,同时也应当成为我们每—堂语文公开课努力追求的艺术境界。

  那些名师们常常是经历多年的锲而不舍,不倦追求,才能形成有自己个性的教学艺术。人们赋予他们“名师”的称号,就足以对他们教学艺术的充分认可。真实对学生来说,让教学以原生状呈观,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能让每个学生在品尝学习快乐的同时更接近智慧,从而实实在在地学会学习,提高浯文素养。所以,教育是雕琢心灵的艺术,是智能的开掘、精神和文化的熏陶。公开课不能光为满足人们审美和欣赏的需要,更是重使命的实践。要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不仅要有善良的动机和满腔热情,更应该有务实的态度。怎样做到浯文公开课的真实﹖

  我认为,应该让公开课回归常态。常态的课堂是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学。它有以下特点:

  一是常态的课堂更真实、自然,符合学生实际。它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突出重点,不会太在意多说一句或者少说一句,不会太在意某一个环节多用几分钟或者少用几分钟,重在实效。二是常态的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我们的教学质量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汇总,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只有重视常态课,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一位教师可能公开课上得很好,多次获奖,大家一致赞许,但如果他不重视常态课,学生的发展是有限的,甚至出现师生情感不和谐。因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源于每一节课,是滴水穿石之效。三是常态的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主阵地。轰轰烈烈开展一次活动,热热闹闹搞一个展示,这只是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新课改的主流,更非全部,其主阵地还在于常态课。所以,在我们看来,常态课似乎少了点高潮、激情与看点,但它孕育了伟大。虽然常态课没有那么流畅和多样,但少了人为的作秀,多了真实的探索;少了多媒体手段,但多了师生的对话和真情的交流;少了所谓的“完整和高效”,但它的每一步都留下了学生发展的足迹。

  创新是语文公开课的灵魂。—是教育理念的创新。从价值取向来看,从单纯重视知识、思维、能力到三者统一;从活动方式看,由教师为中心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统一;从内在结构看,由单一的讲至听线性结构演变为融讲解、质疑、讨论、评价、检测等多环节以及兼自我表现激励、反馈等多机制为一体的立体网络式教学程序模式。以正确认识学生学习规律,以教为学服务的思想为红线,把古今中外诸多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成功经验贯穿起来的。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孔夫子、朱熹到叶圣陶、吕叔湘,从夸美纽斯、杜威到巴班斯基、布卢姆这些著名教育家的主张与改革实践的印记,而且还可以看到个别教学、同步教学、分组教学、乃至道尔顿制、特朗普制等教学组织形式的一些积极因素。特别是吸取我国当代不少颇具影响的语文教学改革的经验,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适合自己学情新的教学方式。二是教法的创新。既要合理地继承传统的浯文教学方法,如朗读法、评点法、模拟法等,又要借鉴近代的讲解法、练习法、演示法、讨论法等,还要吸收现代的导读法、点拨法、自学辅导法、问题教学法、单元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发现法、范例法、SQ3R阅读法、纲要信号图示法等等,既要有传统优秀教学方法的继承,又要有新的改革与创新;既要为学生学习浯文提供切实有用的方法,又要为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提供广阔的天地。我们应看到,浯文教学界拥有大批优秀的教师,如魏书生、钱梦龙、于漪、宁鸿彬等,他们各具魅力。但迄今不见—个是专学他们其中—个人而成功的,因为他们的教学个个具有创造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独特的魅力。可见,不断地改革创新是语文教学具有生命力的灵魂。那种不顾个人和学生实际,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一唯模仿名家,是难有出路的。再好的教学方法都能借鉴吸收,将精华融于自己的教学,加以创造发挥,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会走入呆板的教学模式,难以使公开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看过“上好语文公开课的方法”

46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