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初三语文 >

学问和智慧教学设计 学问和智慧说课稿

时间: 子文2 初三语文

  《学问和智慧》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本文以自学为主,老师只是引导和点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讲讲。赵括有没有学问?他为什么却大败呢?(学生答)大家说的便是学问和智慧的关系。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三、浏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划出每节的中心句。

  2、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3、学问和智慧的联系是什么?

  4、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四、论证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2、老师归纳:(1)内容: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方式:引证、比喻论证

  (3)角度: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侧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小组结合,找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五、讨论题:

  1、请结合上下文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这一节与“开卷有益”矛盾吗?

  2、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3、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了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4、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你阅读本文有无这种感觉?本文为什么会让读者喜爱?

  [参考:(复习)作者运用举例、比喻、对比的方法论述道理,显的通俗易懂;本文的语言充满智慧,意趣盎然,不失幽默。]

  六、结语: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上,把人情世故弄懂,有一套应付本领的智慧更重要。正如作者罗家伦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学问和智慧》说课稿

  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交流的是议论文题材的文章,题目是《学问和智慧》,计划用一课时完成。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7~9年级的学生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能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学问和智慧》就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编入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议论文。 说教材:《学问和智慧》是一篇结构清晰、论证明了的议论文。著名教育家罗家伦在文中分析了学问和智慧的区别,论述了学问和智慧的关系,最后在篇末点明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因此这篇文章无论是对提高学生议论文阅读分析能力,还是引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

  说三维目标:1、 知识能力目标:理解作者观点,学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品味作者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自主、合作和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说教法、学法:教学方法:①朗读法: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本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②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融入到文本中去,思想产生共鸣。③设疑研究法:对重点语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④赏识成功教育。学生在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适当的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法指导是: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②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③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④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迁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

  二、预习检测(用幻灯片一投影字词):

  1、字音:譬如(pì) 犀(xī)锐 晦塞 (sè) 要塞 (sài ) 瓶塞(sāi )

  2、字形:寸积铢累 探骊得珠 蛛丝马迹 字字珠玑 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无关宏旨 鞭辟入里 通情达理 分庭抗礼 据理力争 知书达礼 物竞天择 千峰竞秀 劳而无功 不惜工本 浮光掠影 浮光跃金 湖光山色 一触即破 局促不安 推陈出新 新陈代谢 陈词滥调 相辅相成

  3、字义:

  探骊得珠: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

  无关宏旨:不涉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鞭辟入里: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

  融会贯通: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寸积铢累:一点一滴地积累。

  读破五车:形容读书很多。

  三、整体感知:

  1、解题,理清文章的思路。

  讲清论点与论题的区别,论题是文章论述的对象,而论点是作者就论述的对象所阐明的观点、主张。如“谈骨气”就是论题,而“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是论点,本文题目是论题。

  标题“学问和智慧”是一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作者针对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对“学问”和“智慧”作出准确的解释,并阐述了“学问”和“智慧”两者的关系,最后,揭示中心论点,强调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可以说是思路清晰,有条不紊。

  2、理解文段是进一步理解整篇文章的基础,而理解文段最为关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段的主要内容,即找中心句。中心句在文段中的位置:开头、结尾、中间、自己概括。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有四种方法:①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抓住中心句。②根据文段表达方式的类型,找出中心句。③利用文段中的提示性词语,找出中心句。④有时,文段的中心句不是整个句子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就需要从理解整个文段的意思入手,抓住中心句所在句子的关键语句进行辨析,最后确定中心句。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此文,根据以上四种方法试着给每一段找出中心句。

  (2)、请同学们回答,老师用幻灯片二投影: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 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读书也要智慧。

  第5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3)、从中可见,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文中什么位置提出的?结合前面的《成功》一文,概括一下论点的位置。

  A、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中心论点在文末提出。

  B、论点的位置:

  ①题目,②开头(特别要注意开头一段的最后一句或有前面的材料引出的能承上启下的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③结尾,④自己概括。

  四、研读探究:

  一研读文章的第1节思考:

  1、既然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那么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呢?两者谁更重要?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反映人生、客观事物的工具。智慧是发现,是创造,是一种能力。智慧更重要。

  《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上,把人情世故弄懂,有一套应付本领的智慧更重要。

  2、学问与智慧是两个抽象深奥的概念,为了将这两个概念阐述得通俗易懂,易被接受,为了突出智慧比学问更重要,作者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来阐述的,有什么作用?

  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将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铁,将智慧比作陶冶原料

  的熔炉、炼钢的电火。这些比喻生动形象贴切,能让人更准确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二研读文章的第3段—第6段。

  1、学问与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表现在什么地方呢?①学问离不开智慧。②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2、为什么说“学问离不开智慧”?

  ①有学问而无智慧者,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②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

  3、为了证明“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这个观点,作者还列举了哪三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a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b达尔文创立进化论。c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 进一步阐明学问离不开智慧这一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学生在弄懂论证方法及作用后,自主学习第5节和第6节,思考论证方法及作用。老师总结归纳(见幻灯片三):

  第3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先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进行对比,做对比论证;然后列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爱因斯坦因有智慧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子,做举例论证。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第5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先将无学问的智慧的浮光掠影,瞬起瞬灭和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的最靠得住,最为清澈,最可宝贵进行对比,做对比论证;然后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浮光”、“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瞬起瞬灭。又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对比鲜明,比喻形象生动、贴切恰当,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第6节把学问比喻为“建筑材料”,把智慧比喻为“建筑师的匠心”,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学问与智慧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5、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哲理,在品读的过程中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一句加以赏析并背熟。

  例句: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赏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是有根底的智慧,才能最靠得住”这一道理。

  积累:学生背诵优美语句。


  看了“学问和智慧教学设计”

67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