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一学习方法 > 初一语文 >

巴蜀中学初一语文期末试题

时间: 如英2 初一语文

  巴蜀中学初一语文期末试题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用规范的正楷字抄写在田字格内。(4 分)

  打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我们走进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 “亲近文学”激发了我们对未来的chōng( )憬,“金色年华”拨动着我们的心xián( ), “民俗风情”展现了斑lán( )多彩的民俗文化,“多彩四季”,让我们吟诵了精美绝lún ( )、感人肺腑的诗句, “关注科学”让我们倾听到科学家们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音……

  2. 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B.《冰心诗四首》选自诗集《繁星•春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C.渐渐,我的心情也变得和它们一样:沉静,愉快,安详。

  D.“真是一个粗心的孩子!”他忽然又叹息一声:“唉,谁又不是这样呢?”

  3.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在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报告中,泰州在地市级城市中排名全省第一。

  B.今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进一步开展严打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C.童话《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

  D.冬季三项运动会之前,班主任再三强调纪律要求,防止安全不出问题。

  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小杨无论是和同学说话,还是与老师交流情况,总是咬文嚼字的,深得大家一致好评。

  B.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真是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C.每天早晨,他都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来源:学科网ZXXK]

  D.王平是一个优秀的学员,他经常向教练请教,真可谓是不耻下问。

  5.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他买的雨伞是白色的。 (名词) / 我今天又白跑了。 (副词)

  B. 你快点走,跟上我! (介词) / 你跟姐姐回家吧。 (介词)

  C. 你要端正学习态度。 (形容词)/ 他坐得很端正。 (动词)

  D. 我买了一把锁。 (名词) / 他把门锁上了。 (动词)

  6.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 分,①一④ 每题1 分,⑤题4 分)

  ① 沾衣欲湿杏花雨, 。 ② ,登高必自卑。

  ③ 学而不思则罔, 。 ④树叶儿却绿得发亮, 。

  ⑤ 走进唐诗宋词,处处可以感受到人间的深情厚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中

  “ , ”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之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 ”的词句,让我们感受到了

  苏轼对弟弟苏辙的美好祝愿之意。

  7.名著阅读。(5分)

  (1)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相关问题。

  “他经常穿着大人丢掉不要的破衣烂衫,全身一年四季都在开花,衣服上绽开的破布条随着他的蹦蹦跳跳而飘舞。他头上戴着一个很大的破帽子,一块弯月亮样的帽边搭拉下来遮住了半边脸,肥大的上衣几乎拖到脚跟,裤子只一根背带挎在肩上,另一根背带不知哪里去了,裤裆像个大口袋吊在两腿之间,一只裤脚卷着,还有一只毛了边的裤脚拖到地上,走一步带起一阵灰尘。”

  选段中的“他”是指 ,(1分)用简洁的语言写一个与“他”相关的故事情节(2分)。

  (2) 下列对《汤姆·索亚历险记》内容的理解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他独立完成了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他是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就是马克·吐温。

  B. 小说叙述了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C.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蓓姬在山洞迷了路,靠敲石头听声音找到了出口。

  D. 《汤姆·索亚历险记》揭示了社会与人、社会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8.语文综合实践活动。(5分)

  围绕“狼”专题,学校开展了“读写与交流”系列活动。

  (1) 请写出汉语里有关“狼”的一个成语并解释成语的意思。(2分)

  成语:

  解释:

  (2) 现在中国不少的企业或团队,都倡导弘扬“野狼精神”, 一直以“狼性文化”著称,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注意简明、连贯、得体)

  二、阅读理解(共30分)

  (一)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春色斗①空花亦休,绿园深锁更谁游。

  残枝遗萼②不中看,暮雨霏霏起暗愁。

  【注释】①斗:陡然,突然。②萼: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一。

  9.(1) 此诗为宋代梅尧臣所作,根据你对此诗的理解,最适合这首诗的题目是(2分)( )

  A.早春 B.探春 C.惜春 D.赞春

  (2)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起暗愁”的原因。(3分)

  (二) 阅读《吕蒙正不计人过》一文,完成10~13题。(13分)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习政事,初参知政事①,入朝堂,有朝士②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③怒,令诘④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⑤,蒙正曰:“若知其姓名,则终生不能复忘,故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伏其量。

  【注释】①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②朝士:中央官员。

  ③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④诘:责问。⑤穷问:彻底追究。

  10.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 习政事 ( ) ② 是小子亦参政耶 ( )

  ③ 蒙正遽止之 ( ) ④ 时人皆伏其量 ( )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有朝士于帘内指之

  A.至之市(《郑人买履》) B.春秋之时 (《三峡》)

  C.方为秋田之害(《以虫治虫》) D.跪而拾之以归(《赵普》)来源: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同 列 犹 不 能 平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若知其姓名,则终生不能复忘。(2分)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八则》)(2分)

  13.本文赞扬了吕蒙正怎样的品格?(2分)

  (三) 阅读张秀亚的《雪》 一文,完成14~17题。(12 分)

  ①孩子,你见过雪吗?你爱雪吗?

  ②在我的故乡,常常落雪,为我们装饰出一个银白的庭园,枝上挂满了雪的花环,闪烁着银白色的欢笑。

  ③我喜欢在落雪的清晓到外面去散步,雪后的大地是温柔而宁静的,一点声息都没有,连那爱聒噪的寒雀都不知躲到哪个檐下寻梦去了。我一边走着,时时回顾我在雪地留下的清晰的脚印,听着雪片在我的脚下微语,我不知道那是抱怨还是欢喜?

  ④有时,我迎着雪后第一次露面的太阳,攀登附近的小丘山,站在那银色的顶巅,等着看雪融的奇景。

  ⑤雪封的山,被一层白色的神秘包裹着,它无言语,它无声息,它不显露一点底蕴,只静静的坐在那里,毫不理会我这个不知趣的访客。但朝阳是有耐性的,它似乎比我更有耐性,它慢慢的在那里守候着,以它的温热,来向雪封的山丘做“煽动性”的说服。不知什么时候,那神秘的山峦“内心”开始起了变化,它发出一阵轻微的碎语,我赶紧低下头,啊,多动人的画面啊!这山丘的无缝银衣,像是一个圣者的长袍,被无数虔诚者的手撕碎了。同时,那发亮的银绸上面,更像蜿蜒着许多透明、活泼的小蛇,它们在欠伸着轻盈腰身,向着山坡而去,不多时,山巅乃完全呈显出它土褐色的岩石,同一些枯萎的草叶、松针,而山脚下是谁在唱歌呢?当然,是那一道由雪水汇成的清亮小溪。我忍不住捧了一掬,那淡蓝的如同自盐湖汲来的雪水,那微凉,一直沁透了我心脾。

  ⑥有一次,正值雪后,天已晴霁,空气像是水晶般的透明,我和一个同学从学校的后门走了出来,走过那道积雪未消的木桥,向古城中的前门走去,将整个的一上午,全消度在那个古色古香,犹保持着我们东方情调的打磨厂──美得悦目的是那犹存古风的褪色酒旗,那深杏色的布招子上,还缀着几点细碎欲融的雪花,在风中轻轻的飘扬,看到它,我们似乎读到了一首唐人的小诗。归途,沿着城墙根走回来,一个骆驼商队,正预备出城,那黄色的驼峰,衬着雪地,竟像是一闪的斜阳,多少年来,我忘不掉那鲜明的一笔。

  ⑦时候已过午,但我们的游兴未尽,又赶到西直门雇毛驴,到古城外的西山看雪景去。

  ⑧因为雪后天寒,行人出奇的少,好像那一条通向西山的平坦大路,完全属于那一堆堆的积雪和我们两个人了。一路听着驴颈的铜铃,我们多希望看到早梅的影子,但在路边一些人家的墙头,我们只看到墨描一般的梅树杆:“也许我们来得太早了?”相顾有点惘然。

⑨小驴子驮着我们到西山,灰暗的黄昏已在那儿等着我们,赶驴的老头儿嘱告我们最好不要上山了,太晚了赶不回城。我们也怕碰到校门上的那把铜锁。

  ⑩我们只有在驴背上默默地欣赏了一下西山银色的峦影,它像一个沉睡了的巨人,在做着千年的长梦,任由外面的世界有着风霜雨雪的变化。

  ⑾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古城外有名的西山,也是最后一次,那白皑皑的山头,犹如银制的头盔,至今仍常常映现于我的记忆中,伴了那小驴颈上清脆的银铃叮当。

  14. 围绕着“故乡的雪”,本文写了四件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填空。(2分)

  清晓踏雪 西山看雪

  15.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在《雪》中,作者妙笔生花点染了诗情盎然的雪的图景。

  B. 作者善于观察,从平凡中找到不凡的美,如 “树上挂雪的花环”“雪地清晰的脚印”。

  C. 第⑾段中“最后一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D.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作者对雪的喜爱之情。

  16.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4分)

  (1) 第③段中,作者说“听着雪片在我的脚下微语,我不知道那是抱怨还是欢喜”。请结合语境,发挥想象,以“雪片”的口吻写一写它们的“微语”,表达“抱怨”或者“欢喜”。

  (2分)

  (2) 赏析第⑥段的划线句子。(2分)

  17. 阅读本文第⑤段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下列题目。(4分)

  【链接材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老舍《济南的冬天》

  本文中的第⑤段与链接材料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请结合文章内容,从写作顺序和景物特点的角度分析两段景物描写的不同之处。

  三、作文(40 分)

  18. 在我们人生的十三四个春秋里,一定有这样一个(些)人、一件(些)事或者一道(些)风景,让我们一想起来心里就感到温暖。怀揣这些温暖上路,即使身处数九寒冬,我们也将不再孤独,不再寒冷……请以“留在心底的温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来源:Zxxk.Com]

  要求:①讲真话,抒真情。 ②不少于600字。

③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4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