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考 > 答题技巧 >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分析

时间: 欣欣2 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1.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3.简化法: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

  4.替换法: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

  5.直接联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尤其是通过联想分辨时空方面或逻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

  6.作记号法:题目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等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个记号,提醒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7.题干还原法。题干内容和答案之间必有严密的逻辑联系。解题时首先把题意明显不符的项目剔除,然后把其他各项纳入题干之中,进行还原思考。

  8.猜测法:如果对各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况下,可用猜测法。猜测时有以下规律:①一般情况下,选项如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大纲范围,则为错误;②选项不属于历史知识则不选;③选项内容是课本上的细枝末节,正确的可能性小;④选择句子最长的选项;⑤在所有选择题基本答完的情况下,如有个别题无法确定答案,则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题目中ABCD的出现概率,将出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

  9.选项中出现这些绝对化的词一般判断为错:均、彻底、都、完全、绝对、始终、一直等。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分析(带案例)

  当前文综模式下的历史高考试题分为两大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即材料解析与评述题),其中选择题都是单项选择,在学科总分里占48%的比重。很大的程度上,这部分题目将决定这份试卷最终的分数,因为它考查的都是基本的知识、基本的能力和基本的概念。按照一般的判断,如果一个考生在前面的选择题里拿到了比较理想的分数,这个试卷的最终得分就会保持在一个相应的水平线上,就算后面的材料解析、论述题发挥失常也不会低太多,不会出现大幅度滑坡的情况。如果前面的选择题错得比较多,指望非选择题超水平发挥得到高分数,难度会很大。

  选择题根据不同的设问与要求,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而且,新课程背景下的选择题,大多通过设置情景或材料入题的方式呈现,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提供了条件。即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又落实了《考试大纲》的能力目标要求。下面就试题中常见的组合选择题、材料选择题、判断式选择题的题型特点和解题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1) 组合选择题:解答时可采用①排除法②肯定法③列式法(共有的选项不予考虑)。

  例1:右图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民族平等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

  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实物图片等资料为载体,实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本小题首先可以通过排除法排除③,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的结论,就材料本身是无法体现出来的,联系该制度正式创立于1954年的相关知识,明确断定③错误,从而将ABC排除。此题也可通过列式法比较分析,认真观察图案,可以看到该图案总共包含四种文字,这一设计理念蕴涵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原则,①②正确无疑,在B和D中,共有的是①②,所以答案在B、D中选择,缩小思考范围(列式法)后,重点判断③④,可以肯定图案设计也反映出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重视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④正确,也可通过排除法中的分析肯定③错误,答案选D。

  例2: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本题鲜明体现了当前高考注重从文明史观的新视角,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立足能力考查的命题特点,以白居易的诗歌入题,考查考生对小农经济及其基本特征的理解。解题的关键当然是要正确解读诗歌的含义,将获取的信息与选项相对照,然后做出判断。由“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可以判断①②④正确。作为组合型选择题,也可采用排除,从诗中未涉及商业活动可以明确断定③错误,将包含③的A、C、D排除。

  (2) 材料选择题:此类题目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选择题呈现的主要题型。特点是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时空、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目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例3: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解答时不仅要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要善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如果能联系“1942年”这个关键信息点,判断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就容易推断出舆论的评判反映了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材料选择题也有把材料放在选项上的,这类题的能力要求更高。

  例4: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拓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车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本题是一道比较新颖的材料选择题,其特点在于材料不是出现在题干,而是分布在四个选项当中,材料来源包括海关报告、县志、时人评论等等,重点考查学生材料处理、史论结合的能力。从题干“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的结论排除A和D,剩下的B和C两个选项中B属于推断,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因此,只有C符合题意。

  材料选择题除上述的文字材料题外,还有地图材料、插图材料、图表材料等,平时教师要留意引导学生理解和剖析教材中的图表资源。

  (3)判断式选择题:要求判断关于某一问题的相关选项正确与否,此类试题在高考中的错误率很高,主要是由于同学们做题时比较紧张,看题时记得要求,但一看选项就忘了是做正确还是错误,匆忙下笔,导致错误。此类题目可在看题时将要求圈出来,在看选项时直接在选项中打√或×,做完后再看题目要求,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另外判断时注意常见的迷惑项通常会在时间概念、因果关系、表述上设置圈套,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试题讲练中强调考生特别注意这几方面。

  例5: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己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本题通过提供第一手实物遗存资料及相关介绍性说明,要求从中获取准确的历史信息,得出正确结论,其实质是考查考生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就该史料来看,它是无法充分证明A、B、D之结论的,钢针生产是否“开始”于宋代,该商标、广告是否是“中国最早”,都需要进一步搜集资料予以验证,材料也无法反映刘家功夫针铺已形成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雇佣关系。综合“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转卖兴贩”等信息,能够得出的准确结论只能是C。

  例6: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本题通过引入考古资料创设新情景,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作出判断的能力。依据题干中“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联系秦朝统一中国后全面推行的郡县制,不难得出正确结论。A、B、D不符合秦朝的历史事实,而且材料本身也无法反映出来。


猜你感兴趣:

1.高考历史选择题方法

2.2016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3.高二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4.高考历史模拟试题附答案解析

5.高考材料解析题分类及答题技巧

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