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地理学习方法 >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

时间: 嘉欣2 地理学习方法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地理条件

  1、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作物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分布:西部高原(畜牧业)、中部和东北部平原(种植业)、周围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1)良好的工业基础;

  (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

  (1)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

  (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

  (1)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2)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 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3、畜牧业区:

  (1)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2)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生产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2、其他知识:

  (1)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

  (2)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2、指导思想: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1)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3)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

  2、工业化进程: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政策、侨乡优势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在全国的地位

一些工厂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3、城市化进程:

  (1)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

  (2)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三、问题与对策

问题与表现

对策与措施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 都处于劣势)

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 深圳、 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污染、噪声、耕地锐减、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加强规划与管理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原因:自然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匀且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3、我国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西气东输:

  (1)概况: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线路布局:

  一线:新疆轮南油气田——上海;

  二线: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广州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蕴藏丰富,需求量小,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易引发酸雨等环境问题;

  ②北煤南运对我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

  ③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中西部(输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1)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2)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

  (3)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

  2、对东部(输入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1)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2)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

  (3)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3、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

  (1)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

  (2)有利于沿线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一、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

  3、目的: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3、市场因素:为了寻求企业发展,开辟国际市场。

  4、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影响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 开发期或增长期的产业,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将环境污染向外转移,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

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污染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产业向外转移,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看了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还看:

1.地理必修3知识重点归纳

2.高二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3.高二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归纳

4.高一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5.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6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