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教学计划指导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进行,近年来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有了长足发展。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历史教育在引导教学朝社会需要方向发展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实现社会需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使历史教育和现实联系起来。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合的高二历史教学计划相关指导。仅供参考!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指导一:
一、指导思想、教学目的要求: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以课改精神以及学校的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面育人”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历史必修三和选修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对历史材料的阐释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材分析:
l、本板块在高中历史中的地位:
本学期讲授新课: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历史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历史选修(Ⅰ)共有9个专题。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发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历史选修(Ⅱ)共有7个专题。民主与专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知道专制和民主出现的历史背景、了解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重点放在中外古今重大改革的史实和评价。
通过学习《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使学生掌握近代争取民主反对专制斗争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思想流派、政治制度等基本史实,了解民主思想的起源与主要观点,辨别和比较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不同表现形式的民主制度,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对阻碍历史进步的专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持批判态度,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重点放在近代中外争取民主反对专制的进程。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人所负责的高二(22)班是文科班。其它(2)(3)(5)(24)班是理科班,其中三班是重点班班。理科班的学生大多数文科基础较差,对文化科不较重视。经过一年半的学习,虽有少数学生对历史有兴趣,也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和方法,从期末清远历史科统考成绩看,学生的总体成绩中等,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许多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有待提高。
四、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准确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和海南省新高考的精神实质,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模式。
2、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学生,对基础不同的班级,备课时注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3、积极参与科组和年级的集体备课活动,认真与同科教师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4、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多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加强直观教学,增强历史课的亲和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5、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科能力的培养。从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6、要“精讲精练”,重视抽象知识的讲授,对重点、难点知识要讲透。精心筛选练习题,做到每个单元要有一个练习题。练习后,要及时评讲和分析,并注意教会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方法。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指导二、解放战争教案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等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3.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考试说明】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
(1)背景: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事件: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3)意义: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毛泽东语)
2.三大战役:
(1)背景:经过一年的战略反攻,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P80示意图)。
(3)意义: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1.战争胜利:
(1)毛泽东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2)北平谈判:1949年4月,国共两党代表在北平举行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3)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2.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国际意义:改变了世界格局,壮大了世界 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意义: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史论共享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三、本课问题检测
回答下列有关解放战争的问题
(1)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战略反攻,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挺进大别山,挺进大别山的背景?主要事件?
(2)三大战役(战略决战)的时间?背景?哪三大战役?意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标志?有何历史意义(分三个方面)?
四、基础测评(根据考试说明选择完成)
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力量强大 B.广大人民反对内战
C.发动内战的准备不足 D.为了实现和平、民主建国
2.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3.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 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 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4.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首先大举进攻
A.中原解放区 B.陕甘宁边区 C.山东解放区 D.大别山根据地
5.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其中的转折点指
A.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6.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7.三大战役的胜利,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C.长江以北全部解放 D.直接威胁南京和武汉
8. 下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图中反映的历史信息判断,你认为研究课题是
A.国共对峙时期中共农村根据地的蓬勃发展
B.抗日战争后期人民战略反攻形势
C.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总决战
D.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态势
9.下列毛泽东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 ③①②④ D. ①③④②
10.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上上签"。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蒋介石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天意"
B."民意"指反蒋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C.蒋介石夸大了失败的偶然性,未看到失败的真正原因
D.中共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得人心者得天下"
11.阅读下列材料:
中共中央指出:"现在苏美英三国同不赞成中国内战,我党又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并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三同志赴渝和蒋介石商量团结建国大计,中国反动派的内战阴谋,可能被挫下去。国民党……仍然百孔千疮,内部矛盾甚多,困难甚大。在内外压力下,可能在谈判后……造成两党合作、和平发展的新阶段。"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