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考 > 高考试题 >

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分析(2)

时间: 欣欣2 高考试题

  海南高考历史真题第Ⅱ卷(带答案)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题~第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9题~第3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5分)

  【答案】

  (1)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7分)

  (2)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5分)

  【解析】

  (1)据材料第一句可得出明代小说受唐宋文学发展的影响;据材料第二句,可知,当时的小说创作贴近生活,人民容易接受。另外结合所学知识,从小说的创作者和读者两方面分析,一边是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另一边是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市民的需要。

  (2)材料中“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说明小说满足了大众的文化需求,得到了他们的认可;材料中“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可知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知识水平;据材料中“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得出小说有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27.(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答案】

  (1)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利润较高;发展不平衡;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内力不足。(6分)

  (2)政争兵乱,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恶化;政府推动不力;外国资本的挤压。(6分)

  【解析】

  (1)据材料一中“幸而欧战发生……”和材料二中的发展速度得出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据材料二中第一句得出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如纺织业和面粉业,重工业基础薄弱,对外国资本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严重依赖。

  (2)据材料一第一句可知,时局动荡;材料一第二句“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反映出封建政府对民族工业的阻碍;从材料一中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和“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可得出外国资本侵略是阻碍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

  28.(1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邦联条例》和1787年宪法内容比较表

  ——摘编自(美)米尔奇斯等《美国总统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邦联制相比联邦制有何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确立联邦制的意义。(8分)

  【答案】

  (1)立法机构健全,国会拥有征税权,权力加强;成为单一主权国家;实行总统制。(6分)

  (2)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力;联邦制成为新的国家结构形式;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8分)

  【解析】(1)联邦制下有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立法机构健全;由材料中征税权以及征税方式的规定得出联邦制下国会的权力加强,享有征税权;根据表格中行政首脑一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邦联制下无行政首脑,而联邦制有合众国总统,实行总统制。

  (2)意义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在政治上,联邦制的确立改变了美国成立之初松散的邦联制的弊端,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加强政府的权力;在经济上,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另外美国联邦制的确立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使联邦制成为新的国家结构形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制的权利结构

  请考生在第29、30、31、32、33五道题中任选一道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29.(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5分)

  【答案】

  (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4分)

  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3分)

  (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节度使佣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5分)

  【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得出是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导致府兵制兵源枯竭;“内容”可以据材料最后一句概括得出。

  (2)据材料中“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募兵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兵源,但是节度使拥有大量的军队,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唐玄宗兵制改革·背景、内容、影响

  30.(12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会改革运动达到高潮。1830年11月,抵制改革的威灵顿托利党政府在议会选举中惨败,被迫下台,格雷伯爵接任首相,组成辉格党政府,并于1831年3月1日提出议会改革法案。法案在下院两次通过,但被托利党占多数的上院接连否决。当法案在下院第三次通过时,格雷要求国王册封50名改革派贵族,进入上院,以保证法案在上院通过。国王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辉格党政府总辞职,威灵顿受命组阁。国内立即掀起抗议浪潮。1832年5月,下院通过对格雷内阁的信任案;又通过决议,宣布下院永远不接受由托利党政府提出的任何建议。国王走投无路,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此时托利党认识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动放弃了抵制。6月4日,改革法案终于在上院通过。6月7日,法案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

  ——摘编自(美)亚当斯《英国宪政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得以通过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的通过对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意义。(6分)

  【答案】

  (1)议会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张改革的政党占下院多数;得到多数选民支持;国王态度转变,同意改组上院;反对派放弃抵制。(6分)

  (2)巩固了议会下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责任制内阁运行模式已经成形;贵族对国家政治的控制受到削弱,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力;证明通过和平改革实现政治民主化是一条可行之路。(6分)

  【解析】

  (1)由材料中“此时托利党认识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动放弃了抵制”可知当时进行议会改革是必然趋势,反对派最终放弃抵制。据材料中改革法案在下院三次得以通过,得出议会改革得到了多说选民的支持;由材料中国王由开始的拒绝到“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得出国王态度转变;

  (2)结合所学知识,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力。由材料中“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得出冲击了原来上院中贵族对政权的把持,有利于下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由材料中“辉格党政府总辞职”、“下院通过对格雷内阁的信任案”等信息可知当时责任内阁制成熟。总体分析,议会改革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进行的,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原因、意义

  31.(12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诺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国际联盟大会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大会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大会的成员国一致通过;行政院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四个非常任理事国的代表组成,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行政院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行政院会议的理事国一致通过,如发生盟约所禁止的战争时,行政院可就制裁提出建议。

  ——摘编自于琳琦《国际联盟的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联盟与联合国宗旨的共同之处。(3分)

  (2)与联合国相比较,国际联盟在组织和表决程序方面存在哪些缺陷使其宗旨难以实现?(9分)

  【答案】

  (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和各国友好关系,防止战争。(3分)

  (2)组织方面:美、苏等大国长期没有加入国联,削弱了国联的影响力;大会和行政院职能分工不清,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没有直接指挥的军事力量,无法有效展开维护行动。(5分)

  程序方面:国联大会的决议需要一致通过,造成决策困难;行政院决议需一致通过,没有强制执行决议的权力,缺乏执行力。(4分)

  【解析】

  (1)作为20世纪成立国际政治组织,其宗旨一般都是维护世界和平,倡导国际合作。由材料中国际联盟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诺不从事战争之义务”和联合国的宗旨分析得出两者都主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和各国友好关系,防止战争。

  (2)组织方面,由材料中国际联盟大会和行政院职权的相关规定,可看出大会和行政院职能分工不清。根据所学知识,国际联盟成立后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美国、苏联长期没有加入国联,这不利于国联在国际上的影响。与联合国相比,国际联盟没有自己的“联合国军”,不利于其维护世界和平的行动。程序方面,与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相比,材料中国际联盟“成员国一致通过”和“理事国一致通过”的规定加大了决策和执行的难度,故导致国联的宗旨难以实现。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非战公约”

  32.(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立宪政治,以代表国民公意为准则,而最适于运用此制者,则莫如政党政治。政党政治与责任内阁是联为—体的。盖必使国会占多数之政党,组织完全政党内阁,方举责任内阁之实。

  (政党)贯彻国利民福之蕲向,进而组织政府,则成志同道合之政党内阁,以其所信之政见,举而措之裕如,退而在野,则使他党执政,而己处于监督之地,相摩相荡,而政治乃日有向上之机。

  ——摘编自宋教仁《国民党宣言》《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民国初年宋教仁关于政党政治的主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教仁政党政治活动的作用。(6分)

  【答案】

  (1)成立政党:实行多党竞争;以国会多数党组成责任内阁,在野党监督政府。(6分)

  (2)提出并实践议会政治主张;在改组国民党中起重大作用;为民主政治牺牲,引发“二次革命”,为后来革命斗争提供血的教训。(6分)

  【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宋教仁关于政党政治的主张依据材料逐条概括得出。由材料中“必使国会占多数之政党,组织完全政党内阁”得出主张以国会多数党组成责任内阁。由材料中“退而在野,则使他党执政,而己处于监督之地……日有向上之机”得出主张在野党监督政府。

  (2)由材料中“政党政治与责任内阁是联为—体的……组织完全政党内阁,方举责任内阁之实”可知实行政党政治主要是为了实现立宪政治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当时实行政党政治,有助于改组国民党。因为宋教仁对政党政治的坚持,宋教仁被刺杀,引发了维护民主共和的“二次革命”。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宋教仁·政党政治的主张

  33.(12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清的发展,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最集中于博平岭的东西两坡,该地区山峦起伏,地势陡峭,可耕地少,野兽出没,盗匪横行。

  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如五凤楼,平面形式为“三堂两横”式,中轴线上为“三堂”,即下堂(门厅)、中堂(祭祀及客厅)和后堂(尊长住所)。一楼之内—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最高长辈具有绝对权威,同楼人有着“同居共财”的传统,共同享有楼内公共财产。许多土楼内还专设学堂,族人中有取得秀才以上科场功名者,都在祠堂前竖石笔一对,以示褒扬。

  ——摘编自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福建土楼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楼所体现的宗族特点。(6分)

  【答案】

  (1)人口南迁,南方开发;特殊的地理因素;安全自保的需要。(6分)

  (2)尊崇儒家伦理;聚族而居;族产共享;兴办族学,重视教育。(6分)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技术、经验和劳动力,使南方得到开发。材料第一段“该地区山峦起伏,地势陡峭,可耕地少”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野兽出没,盗匪横行”反映出兴建土楼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

  (2)概括材料第二段第一、二句的信息,得出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据材料第二段第三句“一楼之内—般居住着一个家族”得出聚族而居的特点。材料中“同居共财”的传统反映出共同享有族产。材料最后一句反映出对教育的重视,兴办专门学堂对家族子弟进行教育。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福建土楼


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分析推荐:

1.高考历史模拟试题附答案解析

2.2016年高考历史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3.高考历史复习真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4.高考历史试卷真题及答案

5.高考历史真题练习附答案解析

6.高考历史真题练习附答案

4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