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生物 >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优秀教案

时间: 子文2 高三生物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2.教学重点与难点

  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一、情境导入 播放相关图片。 设疑:草原的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牛羊,经济效益才最好? 沿海的渔民该捕捞多少鱼虾,才能获得最好的收益又能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中怎样控制害虫的数量,才能获得大丰收? 观看并思考。 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入手,通过的图片,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二、展示课题 讲述:要科学地解决以上问题就要学习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有关知识 要求: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看课件、思考、记忆 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三、新授知识 (一)种群概念 设疑:根据已有知识你能判断以下哪些是对种群的正确描述吗?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 3.一个蜂巢中所有的蜂。 邀请:你愿意提炼一下种群概念的要点吗?请你再列举一些种群好吗? 设疑: 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结成了什么关系?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答: 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和一个蜂巢中所有的蜂属于一个种群。 概念要点:①一定地域内 ②同种生物 ③全部个体的总和 思考,回答问题,纠错。 种群内部的生物关系: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回顾旧知并应用强化,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相互评价纠错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二)种群的特征 讲述:种群是一个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起作用下的活的有机统一体,它有其发生、发展、繁荣、衰退和灭亡的过程。 展示资料:澳大利亚野兔成灾。 讲述: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与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 看资料、思考 培养阅读、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1.种群密度 讲述: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的数量。 邀请:你能说出种群密度的单位有哪些吗?你能对某个种群的种群密度进行描述吗?种群密度有什么特征?你能举例说明吗? 讲述:种群密度的一种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设疑:你能根据叙述总结成一个公式并用来解决下列例题吗? 例: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 点评:及时肯定表扬 记忆,思考,看书,讨论,回答问题。 答:(个/m2、km2、m3)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公式:
N
标志数
重捕数
重捕标志数
=
答案:N = 88只
培养学生书写和语言的规范意识。 培养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与数学学科相渗透,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通过正确解答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满足感,更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
布置研究性课题 布置任务:研究性课题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还有哪些? 具体操作方法如何? 课后分小组学习,搜集资料,讨论,交流。 使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培养获取信息、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出生率和死亡率 指导学生看书,找到有关概念。 例如,某个和平鸟种群的出生率为每个雌鸟每年出生出7.8个雏鸟。 设疑:你如何理解7.8这个数字? 提问: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密度有何意义?你现在能理解我国为什么要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了吗? 注意:迁入和迁出 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回答:它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强化知识,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3.年龄组成 设疑:什么是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几种类型?图形如何?分别有那些特点?你能设计一个表格来反映吗?研究意义如何? 巡视,指导学生,特别是画图表,纠错,点评。 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讨论,画图表,归纳总结,回答问题。 年龄组成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强化对图表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用多中方式表达知识的能力。
4.性别比例 讲述: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种群的性别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雄多于雌;雌雄相当;雌多于雄。 设疑:你能就三种性别比例类型举例吗?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何影响? 介绍有关应用:生产上常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解、记忆,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答: (3) 雌雄相当:高等动物 (2)雌多于雄:人工控制的种群(象海豹) (3)雄多于雌:社会性昆虫如蜜蜂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出生率就会下降,种群密度就会明显降低。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布置研究性课题 布置任务:研究性课题 ——自然条件下人群中正常男女性别比例应为多少? 造成目前某些地区性别比例“危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将会有什么危害? 课后分小组学习,搜集资料,讨论,交流。 使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培养获取信息、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提问:1.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什么? 2.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什么? 3.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什么? 4.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什么? 练习:课后练习 思考,回顾,小结,回答问题。 答: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种群密度。 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龄组成。 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性别比例。 及时小结,强化记忆,较好地掌握有关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五、综合创新 设疑:种群数量不断变化是受到哪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你能将这些因素归一归类总结一下吗? 指导解题思路和方法。 点评。 总结:任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最终都要落实到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上。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的最直接因素。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注意方法。 回答:1.从种群自身特征来考虑: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 2.从不同环境同一物种种群个体间的交流来看:迁入迁出。 3.从种间关系和无机因素考虑:如共生、竞争、捕食、水分、食物、温度等等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以致用,提炼迁移,形成体系。 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六、教学评价 练习 思考,解答。 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强化理解。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概述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知识点总结

  本节属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位,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我们研究种群主要研究其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式Nt=N0λt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值。

  “S”型曲线是自然条件(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保持稳定,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达最大值。此问题的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渔业捕捞、控制有害动物等方面。

  常见考点考法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其中种群密度和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是以往的常考知识部分。在平时测试时,简答题部分通常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实验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


  看了“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59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