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

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

时间: 如英2 高一历史
  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逐渐地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表现:A、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春天短暂原因:

  (1)、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可知阻碍民族工业发展最大的因素是列强的侵略)

  (2)、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让美国攫取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

  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点:上海、广东、天津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上海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4)产生的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此外,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

  4、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

  (2)外商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

  5.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纺织业、面粉业等。

  代表人物: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周学熙。

  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决定其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③后天畸形;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7.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求发展,逆境中奋进,但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①时间的长期性。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③“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

  “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

  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

  ②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

  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②、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 中共八大

  A、时间:1956年

  B、内容:(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

  C、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错误探索表现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B、“__”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详参P57最后一段。

  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重要决定:改革开放。

  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2.经济体制改革

  (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作用: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根本改变农村面貌;推动城市改革。

  (2)城市企业改革:

  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意义:通过这些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首先)——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经济特区有五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1988年)。

  (3)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五.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2.中共十四大:时间:1992年10月;内容: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