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期末练习题

时间: 如英2 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期末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喧嚣(xiāo) 濡染(rú) 蝉蜕(ruì) 胡诌(zhōu)

  B. 剥蚀(shì) 嗔怒(zhēn) 隽永(juàn) 矗立(chù)

  C. 老媪(ǎo) 纶巾(guān) 铿锵(kēng) 猝然(cù)

  D. 充塞(sài) 谗言(chán) 戍卒(shù) 嗜好(shì)

  2. 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震憾 费尽心机 按捺不住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 抉择 历历在目 妄自菲薄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C. 萦绕 至高无尚 恪尽职守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D. 急躁 汗流浃背 废寝忘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 这人一贯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以大伙不喜欢他。

  B. 听说这位气功大师能功发疾消,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他没有那么大的能耐。

  C. 一美国男子在中国多次撒野动粗,近日在公交车女司机打得鲜血直流。对这种不可理喻的洋流氓,必须依照中国法律严惩不贷。

  D. 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4. 下列各句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现在许多小学允许学生上课时喝水,上厕所,甚至在老师讲课中插嘴,这些历来被看作违反纪律的行为已经得到纠正。

  B. 2004年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温铁军倾力建造的中国第一个免费培养农民的“晏阳初级乡村建设学院”在河北定州成立。

  C.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刊物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能否为读者献上丰富、新鲜、优质的精神食粮。

  D. 能抵抗诱惑、追求更远大目标、克制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会表现得更有自信,也更能面对挫折。

  5. 填入下句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每逢望夜,—————— ,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①上下空蒙,一碧数顷②一轮当空,月亮闪耀于碧波之上③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

  A. ②①③ B. ②③① C. ①②③ D. ③②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翰林院与翰林

  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材制度。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历代王朝统治者则藉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称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考,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

  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又于三级结构之上又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

  (选自2008年《百科知识》第11期)

  6.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
B.明代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开始了“非进士不入翰林”时代。

  C.翰林是明清科举制度人才结构中最高级别的。

  D.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再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翰林,不合格者不能称之为翰林。

  7.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情况下产生的,也是在当时条件下一项很公正的选材制度。

  B.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

  C.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D.清代,所有的进士只有在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8.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度既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知识精英,又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可谓一箭双雕。

  B.在明代,只要先考上进士,再进入翰林院学习,成为翰林之后就能进入内阁。

  C.在清代,考中进士后,就可以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

  D.科举制度不止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也不是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而是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四级结构,考中翰林才是科举制度的终结。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18分)

  神宗在颖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 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出诲,安石荐吕公著代之。韩琦谏疏至,帝感悟,欲从之,安石求去。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马骚动”之语,安石怒,抗章自辩,帝为巽辞谢,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胜天下流俗;故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流俗权重,则天下之人归流俗;陛下权重,则天下之人归陛下。权者与物相为重轻,虽千钧之物,所加损不过铢两而移。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于是陛下与流俗之权适争轻重之时,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此所以纷纷也。”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琦说不得行。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安石乃视事 B.已归于流俗

  C.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 D.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

  10.下面四个句子都有主语和宾语省略,其中省略的内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又荐自代 B.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C.命知江宁府 D.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11.对下面两组句子中的“法”和“所以”的意义和用法判别正确的一项是( )
①陛下当法尧、舜 ③经术正所以经世务

  ②变风俗,立法度 ④此所以纷纷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12.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评说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安石主张治理国家应该以尧舜为榜样,认为尧舜的治国之道非常简略而不繁杂,精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烦难,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B.王安石认为研究经书是为了处理世间的事务;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是最急迫的事,于是说服宋神宗制定并推行新法。

  C.王安石以称锤和重物相为轻重的关系作比,论述了皇权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的道理,劝说宋神宗要加强自己的权力,不要放权流俗。

  D.王安石推行变法,遭到吕海、韩琦、司马光等官僚和士大夫的反对,而并非真正使“黎民骚动”;王安石寄变法成功于宋神宗是极不稳妥的。

  13.翻译下列句子。

  (1)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译文:

  (2)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译文:

  第Ⅱ卷(80分)

  二、(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1.给下列标点的词注音。(2分)

  横槛( ) 粟粒( )

  12.对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1)句的两个“之”相同,(2)句的两个“而”不同。

  B.(1)句的两个“之”不同,(2)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1)句的两个“之”相同,(2)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1)句的两个“之”不同,(2)句的两个“而”相同。

  13.找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并订正。(2分)

  (1)不暇:来不及 (2)南亩:泛指农田

  (3)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4)独夫:孤单的人

  答:

  14.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答:

  15.“灭六国(1)者,六国(2)也”“使六国(3)各爱其人”,三个 “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3分)

  答:

  三、(18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注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梁惠王下》)

  注:“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1)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译文:

  (2)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译文:

  (3)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译文: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4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①,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兜鍪:古代士兵的头盔,词中借指士兵。

  ⑴上阙头两句一问一答,写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何处望神州”说的是什么意思?

  答:

  ⑵此词与《永遇乐·京刚北固亭怀古》都是即兴抒怀,借古讽今,通过历史上的什么人物暗讽什么?倾吐了作者什么情怀?

  答:

  18.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现作者不服老决心为国效力的句子。

  19.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的句子。

  20.默写《赤壁赋》中描写明月的句子。

  21.《师说》中哪句话概括了老师的作用。

  四、(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对自己,我不敢使用伟岸、英武这样的高妙的词形容,但还算粗糙的蒙古男人,和东北的车老板子仿佛。这使我对眼圈里转悠的泪水的造访很有些踟躇。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悄然来临。譬如在收音机里听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黑人音乐的旋律,令人无不思乡。想到德沃夏克这个捷克农村长大的音乐家,在纽约当音乐学院的院长,但时刻怀念自己的故土。一有机会,他便去斯皮尔威威尔捷克人的聚居地,和同胞们一起唱歌。“355-|3•2-|2•353|2--”我的泪水也顺着这些并不曲折的旋律爬上来。譬如读乌拉圭女诗人胡安娜•伊瓦沃罗的诗集《清凉的水罐》,诗人在做针线活时,窗外缓缓走过的满载闪光的麦秸的大车,她说:“我渴望穿过玻璃去抚摸那金色的痕迹。”她看到屋里的木制家具,想“砍伐多少树木才能有这一切呢?露、小鸟和风儿的忧伤。……在光闪闪的砍刀下倒下的森林的凄哀心情。”读诗的时候,心情原本平静,但泪水会在此优美的叙述中肃穆的挤上眼帘。读安谧的新作《手拉手》:“透过玫瑰色暮霭的轻纱/我看到河边有个光脚的女孩/捧一尾小鱼/小心翼翼向村口走去。”这时,你想冲出门,到村口把女孩手里的鱼接过来。那么,在地上撒满白露的秋夜,在把身子喝软、内心却异常清醒的酒桌上,在照片上看到趴在土坯桌上写字的农村孩子,蓦然想起小心翼翼的小女孩,捧着小鱼向村口走去,难免心酸。

  那么,我想:我并不经常读书更难得读到好书,也不大懂音乐,最主要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何会常常流泪?一个在北国的风雪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当抄家的踹门而入时紧帖墙壁站着的少年,一个肩扛檩子凳木头垛被压得口喷鲜血的知青;我,不应该流泪,在苦难中也没有流过泪水。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怎么会变得“儿女沾巾”呢?如今,我的性格仍然强悍,甚至暴躁。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点,泪水,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韵、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我是一个司仪?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

  如果是这样,我理应早早读一些真诚的好书,听朴素单纯的音乐,让高贵与高贵见面。旋律或词语,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使我想起海浪。当浪头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就在与你想拥的一瞬间,消散了。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似乎我们无法盯住哪一排浪。但可以欣慰的是,远处又有浪涌来,就像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

  22.题目中提到的两个“高贵”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高贵”的?(3分)

  答:①两种“高贵”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说它们“高贵”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3.第三自然段写了作者听音乐或读书时泪水悄然来临的情景,是什么样的感情使作者流泪?(每条不超过10个字)(3分)

  答:①《自新大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清凉的水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手拉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四自然段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3分)

  A.文章开头一句领起全篇,表明作者自己是一个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

  B.第五自然段说“我”不是一个“司仪”,而是一个“路人”,说明距离产生美。

  C.第七自然段中“海浪”的比喻意在说明作者非常希望高贵与高贵经常相遇。

  D.文章最后一句,既收束全篇,又呼应开头,表达了自己的欣慰之情

  E.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真切地向读者展示了自己“高贵”的情感世界。

  五、(10分)

  16..阅读下文,用一个词概括天池村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不超过4个字)(2分)

  天池村,倚着鄂西绵延的群山,在寒风凛冽的呼啸声中颤颤曳动着。我来到这儿的时候,冬天的手指正摇下纷纷大雪。白茫茫,大地变成一张硕大的白纸,没有折皱。我像一只小甲虫,一动不动地站在风雪中,圆睁着两只眼睛,静静等候人影的浮现。雪,不是那种鹅毛的大雪,然而却很快地占据了我的双肩。我不得不走进一座破败的院落。

  只见屋子很旧,里面也很空荡,我便一直走到深处。……

  答:天池村的特点是□□□□。

  27.一位读者到新华书店去买书,下面是他们的对话:(4分)

  读者:请问有没有《现代汉语词典》?

  营业员:卖完了。

  读者:还有哪一家书店可能有这本字典?

  营业员:不知道。

  读者:贵店什么时候再到货?

  营业员:不知道。

  营业员的三次回答非常明确,也是实事求是的。但是读者听起来却感受到十分不舒服,心里总有些不是滋味。营业员的回答能否换一种说法(可以说得略长些),基本意思相同,却能让读者感到亲切?试着把营业员的三次回答换一换。

  答:A.: B.: C.:

  28.仿照例句“假如生命是……,不要……,要……”的句式,写两个类似的句子,每个句子不得超过30字。(4分)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天风海雨中奋斗搏击。

  ① —————————————————————————————————

  ② ——————————————————————————————————

  六、(30分)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30分)

  农民在二十四节气的旋律中读懂了“春华秋实”的意蕴,工人在春夏秋冬交替的节奏中读懂了“时间就是效益”的哲理,诗人在云霞雾岚的微笑中读懂了人世间的温馨与亲情。是啊!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真令人耐读啊!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你在大自然竹石草木的私语中读懂了什么?

  请以“大自然是一本耐读的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看过“高一语文期末练习题 ”

43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