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语文高中
首先说明,这里的读书指的是课外阅读。为什么要强调课外阅读呢?往近了说,这是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有明文规定:“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如果语文成绩迟迟无法提高,请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个标准?说得再实际一点,语文考试,包括高考,无所谓课内课外甚至纲内纲外,只读课本而没有相当数量的课外阅读的辅助,几乎是死路一条。我们平时所强调的语感的形成、素材的积累,也主要通过阅读来完成。往远了说,新课标为什么强调阅读?是为了让大家在学生时代形成一种读书的习惯,进而形成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获益无穷。
2.我们应该读什么书。
应该读的书多了去了,这里无法枚举。我在以前的一个帖子里推荐了五本学习古代诗文的参考书,分别是《史记》、《古文观止》、《世说新语》、《宋词赏析》和《经典常谈》,至于其他方面的读物,我水平有限,在这里不便献丑。我只想只强调两点:第一,阅读名著当然是好的,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名著都要啃下来,如果读不进去,比如有些男生读不进去《红楼梦》,有些女生读不进去《三国》和《水浒》,不妨先放下,根据兴趣选择其他作品,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一样,需要兴趣的引导,否则只会坏了胃口,挫伤阅读的积极性。第二,阅读的眼界可以放宽,有时候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一些优秀的科普类或者新闻评论类的作品同样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第三,阅读的时候要注意版本的选择,现在很多出版物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往往印得花里胡哨,而质量却十分低劣,所以我们在版本选择方面应该选择的一些老牌的质量信得过的出版社,比如人民文学、中华书局、上海古籍、上海译文等。
课外阅读还可以借助课本和老师的引导。新课标的语文教材设有名著导读的环节,可以以此为引导,走向名著。也可以根据课本所选的篇目,根据个人喜好做一些扩展阅读。同时也可以向老师询问关于课外阅读的问题,相信老师们也都会乐于解答的。
另外说三种要慎读、少读甚至可以不读的东西:第一,畅销书。我个人是从来不相信畅销书的,我只相信那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如果一部作品过了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依然畅销,我倒真要拿来看一看了。如果只是时下流行,很可能是迎合大众消费的一时趣味而作,没有什么营养,对于成年人来说读读也就罢了,而对于时间万分宝贵的学生来说,很有可能造成时间上的浪费。第二,以《读者》为首的文化品位不高的杂志。我不否认这些杂志里也会选摘一些不错的文章,但从总体上来看,档次依然不高,而且文章的风格相对单一,容易对学生的阅读取向和写作习惯造成不好的影响。我上学那会儿,我的老师就说过,改作文最怕碰见“《读者》体”。第三,网络文学。在出版审查机制依然严格的今天,网络无疑是一种文学作品传播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但是网络的自由也导致了很多粗制滥造、哗众取宠的所谓“网络文学”泛滥一时,中学生鉴别能力不高,也很容易受到不好的影响。
3.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如何读书的事情,培根的文章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有些东西我不必在这里啰唆。我想强调的是,一篇好的文章,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应用。最浅的一个层次:文中有没有不会念的字、不理解的词?查字典、辞书,抄下来。往深了走:有没有漂亮的句子、精彩的段落?多读两遍,抄下来。布局谋篇、起承转合有没有值得借鉴之处?文中介绍的知识、体现的思想有没有值得学习的?这篇文章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或者思考?都可以记录下来。这样读一篇文章下来,也许有些慢,但实际效果能顶泛泛地浏览十篇。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值得这样来读的。而经典作品则往往具有这样的魅力,值得全方位地、反反复复地阅读,取其一端,即可获益匪浅。
学好语文高中的方法:写字
1.我们为什么要写字。
这里谈的写字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要能够一笔一画清清楚楚写对我们的汉字;第二,要能够表述成文,也就是写出通顺的句子、段落和文章。往近了说,语文考试有着大量需要动笔的内容,不写不成。尤其是北京高考,除了一篇800字的大作文外,从2010年起又新增了两篇200字的小作文,再加上其他的主观表述题,书写量还真不算少。最近几次高考和北大自主招生阅卷,我都阅主观题,常常发现一段不足二百字的表述中,错字病句不一而足。问答题尚且如此,作文那就更不必说了。这就是平时不写字的恶果。汉语和英语不同,学英语,掌握了读音规则,知道一个单词的读音,很容易掌握它的写法,但你知道一个汉字的读音,离会写还差得远着呢。所以光读不成,一定得动笔写。写文章也一样,长期不动笔,手一生,连个像样的句子都写不出来,更别说成段成篇了。对于写字,高中语文新课标同样有明文规定:“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往远了说,将来大家走上工作岗位,需要写字儿的地方多着呢,如果现在能够训练出一支无往不利的笔杆子,将来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也会派上大用场。
2.我们应该写什么。
有人说了,我又不是作家,哪儿那么多东西可写!有同学喜欢文学创作,这个当然好,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写字,其内容比文学创作要宽泛得多。我觉得唯一的要求就是能够表述成文。至于数量和体裁,没有必要做过多要求。比如,每天可以记日记,写写这一天的生活,身边发生的趣事,读书的感想,学习的心得,如此等等。有时候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片段写作的练习,记叙、议论皆可。其实高考作文到最后往往是开头结尾加上两三个片段而已,平时写熟了,考场上说不定就能派上用场。最不济,你说这一天我实在没什么可写的,那么,去认认真真地抄一些优秀的诗文作品,也比一天一个字儿都不写要好得多。
3.我们应该如何写。
这里要说的是写字需要注意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注意两条:第一,要能够坚持,每天最好能有一定量的练笔。我上初中的时候,学校里有两位老师就特别重视这一点。一位是要求记日记,每天五百字,坚持了整整两年,于是她班里的学生,到了考试没有一个怕写作文的。另外一位要求自己的学生每天写和当天所学课文相关的两百字,学习心得也行,阅读感想也行,最不济,抄课文都行,但每天都要写够两百字,既练了笔,又巩固了知识,一举两得。两种方式,都可以借鉴。第二,要勤于批改。自己的文章或者片段练习,最好常改。有人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很有道理。批改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别人改,就是拿给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看,让他们来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一种是自己改,最好是经过一段时间,一周也好,一个月也好,甚至几个月之后拿出自己的旧作来,如果改得动,很好,说明你进步了。文章经过反复修改,自己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这样才有进步。很多人作文提不高,老在一个水平线上打转,不妨试着改改自己的作文,肯定会有好处。
学好语文高中的方法:思考
1.我们为什么要思考。
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帕斯卡说:“人是能够思想的苇草。”东西方的大思想家都非常重视思考。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近代大物理学家卢瑟福有一天看见自己的一个学生夜很深了还在做实验,就问他:“你上午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晚上呢?”“做实验。”卢瑟福严肃地批评这个学生说:“你一整天的时间都用来做实验了,那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卢瑟福如此强调思考,以至于他培养出了七八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成为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思考,说得太玄乎,通俗点的说法就是动脑子想问题。往近了说,学好语文,光靠感觉、靠死记硬背,不动脑子,那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肯动动脑子,把所谓感觉变成一种理性的思路,使我们的答题更加稳妥;把死记硬背变成一种符合逻辑规律的记忆,也可以事半功倍。再有,我们总强调写作文要思路开阔,如果平时没有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考场的思路能开阔到哪儿去?往远了说,脑子是越用越灵活、越放越迟钝的,从小培养一种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对于将来的人生道路,一样是有莫大的好处的。
2.我们应该思考什么。
思考不是空想,而应该有一定的基础。和读书写字一样的道理,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一不可思考。和我们关系最近的,比如每天学习的知识,就可以成为我们思考的资源。同理,课内外阅读到的东西,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社会上的时事热点,都可以成为我们思考的对象。我们经常会向学生灌输一个理念:语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语文就是生活本身。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去留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元素,试着去发掘它们和语文学习之间的关系。
这里随便举一个例子,就是流行歌曲。流行歌曲人人都会哼两句,但有人注意到它和语文学习之间的联系吗?就我个人平时思考的结果来看,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发掘两种语文现象:
第一种是修辞。随便举几个例子:“我的爱如潮水,爱如潮水将我向你推”(《爱如潮水》),“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刻画着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光阴的故事》),“想要给你的思念,就像风筝断了线”(《吻别》),用的都是明喻;“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飞也飞不高”(《我是一只小小鸟》),“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绕天涯”(《你是风儿我是沙》),用的是暗喻;“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真心英雄》),用的是借喻;“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Super Star》),“我是你闲坐窗前的那棵橡树,我是你初次流泪时手边的书,我是你春夜注视的那段蜡烛,我是你秋天穿上的楚楚衣服”(《模范情书》),则是非常精彩的博喻……当你静下心来琢磨这些句子的时候,已经是在很好地学习修辞了。
另外一种是病句。“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青藏高原》),这是典型的搭配不当;“我永远爱你到老”(《小酒窝》),“你有了我,再也不会迷路方向”(《流星雨》),这是典型的句式杂糅;“你的悠然自得,我却束手无策”(《心如刀割》),这是典型的成分残缺……至于“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大中国》)、“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青花瓷》)则直接进入了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要求指出其中的语病。
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愿意动脑子,问题无处不在,而且越琢磨越有意思。
3.我们应该如何思考。
在高中阶段,我们似乎并不需要天马行空的思想,我更看重的是以下几种思考方式。
第一,拓展延伸。说白了这是一种联想能力,把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和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思维领域开创一片新的天地。比如文言文里讲“偏义复词”这个东西(最典型的例子是《出师表》里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你是否能联想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语言现象存在?比如“国家”偏于“国”,“忘记”偏于“忘”,“兄弟”在某些语境中偏于“弟”,“好歹”在“你若是有个好歹”这样的表达中偏于“歹”,等等,如果你想到了这一层,那么再想一想,用这个语言规律是否可以证明“一座座山川”也是一个可行的说法?
第二,归纳总结。我个人在高中时期就总结出许多独门绝学,比如利用英语知识解决文言文知识的方法,因为我觉得英语和文言文在一些方面确实有相似之处。部分内容我已经编入学而思的新版讲义之中,大家可以在日后的课程中学到。我在讲课过程中也会贯彻一些独特的方法,是其他老师不可能讲出来的,因为这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那么你是否也能总结出属于你的独门绝学?而在这一过程中你的思维能力又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
第三,批判反思。高中生处于一个“叛逆”的阶段,我觉得如果能把这种“叛逆”进行适当的引导,使之成为一种打破成规、反思过去、批判现实的力量,对于年轻人的成长是有好处的。语文这个东西,可以争论的东西很多,有些问题答案或许唯一,但思路却未必。老师讲的就一定是最好的吗?未必。以我这么多年学习和教学的经验来看,再大牌的名师,再权威的参考书,也都有犯浑的时候。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各种辅导资料,我看过很多,编得一塌糊涂,如果学生只是盲从,简直后患无穷。即便思考到最后,你错了,人家对了,但在这一思考过程中你所获得的,远比一个题目的答案重要得多。
这就是我对于高中语文学习中读书、写字和思考的一点看法。需要注意的是,这三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该带着问题去阅读,同时又要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记录下来。简单地用八个字来总结一下,就是“以读带写,贯之以思”。
看过“学好语文高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