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苏轼词两首教案设计(2)

时间: 欣欣2 课堂学习

  苏轼词两首教案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3.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3.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 47 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三、整体感知

  1、 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2、 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板书)

  上阕:(赤壁) (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 所想: 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 (伤今)

  所忆:(周郎) 雄姿英发 所慨 : 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 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 人生如梦

  四、词句鉴赏

  ①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②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③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④ 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c、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⑤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五、探究思考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六、品读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⑴烘托: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⑵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嫌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七、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 要有壮阔景

  2、 要写英雄事

  3、 要表功业志

  4、 要抒苍凉的情

  八、、布置作业

  ①比较阅读: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柳永《雨霖铃》作比较,重点从“情景、事情、情感”三方面去展开。

  ②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板书设计:

  (板书)

  上阕:(赤壁) (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 所想: 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 (伤今)

  所忆:(周郎) 雄姿英发 所慨 : 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 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 人生如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 《定风波》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听这些词句是谁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是苏轼的名句。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2.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跟着录音读一遍。男女同学分别朗读

  4.找同学朗读,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四、重点探究、拓展

  1、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板书:任(“徐行”)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板书:无(“回首”)

  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板书):归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一心渴望退隐,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

  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3、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五、问题探讨

  是不是大家都喜欢苏轼?

  是或不是。 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

  ——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六、反馈达标

  我们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

  ——隐喻义,双关。很好,如果考试,这儿很可能成为考点。最后我们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

  ——“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

  ——“归去……”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

  ——“轻”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

  ——“迎”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抓字词来解读,很符合出题常规)

  ——本单元标题语说东坡词“新天下耳目”,怎么理解,请举例说明。

  七、小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八、 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定风波》。

  2.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四题。

1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