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关于散文教学范文3篇

时间: 如英2 课堂学习

  散文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是智慧的结晶,有着迷人的风采与魅力。因此,散文教学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构成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以下是学习啦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关于散文教学范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散文教学范文一

  对于散文部分的教学,我又有了新的构想。其实在语文考试中,散文阅读占的比例很大,很多同学也觉得答这一部分题很困难,不知该如何下手。面对这个难题,我想到一种方法,那就让学生亲自实践出题,并做答。那么在出题和明确答案的过程中,他慢慢就会掌握答题的技巧,并且学会更好的去领会出题人的意图。

  这本教材的结构安排非常适合我这样设计教学,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这样学生很容易把握住本单元所选散文的特点,从而在问题的设置上也会有大致的方向,再加上起初我的示范出题引导,那么学生出题就不至于脱离中心太远。

  比如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我选取了林语堂的一篇散文《动人的北平》来讲解。一般来说,我讲课文都是从题目入手进行分析,于是我就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想要急于了解文章里什么内容呢?”学生马上就想到了“动人”一词,于是一个问题就诞生了:北平这个城市动人体现在何处?请概括回答。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读完之后同学会找到北平总的特点是“老成”“宽大”“豪爽”“包容”“守旧融新”,具体体现在自然风光动人、城市景象动人、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平民百姓的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五个方面。

  就这样,每个单元选取一篇课文来讲,讲完两篇后,到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时,我和学生共同选取了史铁生的《合欢树》一文,这时我完全放手,由学生自己设置问题,并经过集体讨论后,研究出正确答案。他们设计的题目有“文章为什么以‘合欢树’为题目?‘合欢树’具有什么象征意义?“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儿子双腿残疾前后母亲的性格有什么变化?”“文中‘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这些问题应该说都涉及到本文的重点,提问得不错,答案研究的也细致,我的这堂课的设计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课上的成功,我真的很开心,所以下了课后就随笔记录了下来,但是还有很多细节没有写到,所以就不一一赘述了,虽然文章有些虎头蛇尾,不过还是 有一些 启示和帮助。

  关于散文教学范文二

  2015年5月20号省教科所专家及区教研员来我校听课指导,有幸和他们一起聆听了初二年级胡老师的《雨的四季》的课堂教学,此次听课评课让我收获很多,特别是关于散文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

  《雨的四季》是一篇课外自读课文,是一篇极其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胡老师通过“整体感知——读雨、美点寻踪——赏雨、拓展延伸——悟雨”三个环节来进行文本学习。可以说作为散文教学,她抓住了学习的重难点,但是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理念下,她的课并不是很成功:学生学习兴趣没有很好的激发出来,以至于探究不够深入,文本解读浮于表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教学情镜的创设不足而引起学生不能投入的解读文本 。那么如何在散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教师注意课前的情境 导入

  导入设计的好坏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思考、展示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就会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一节课的开始学生们就积极发言,那被调动的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例如在学习本课时,我们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关于雨的歌曲,说一段非常优美的导入语,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情感。两者互有长短,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完全可以在有的时侯利用音乐的长处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其次、教师上课要注意自身的情绪及情感的感染

  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失败,有时候跟老师的情绪及情感的带入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对于一些情感性的文章,特别是抒情性极强的散文,教师应先于学生把自己的感情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之中,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双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带情”、“引导”是很重要的两环。教师只有以自身的情绪去影响感化学生,才能带动学生,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牵引着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思想有所共鸣。如在“整体感知——读雨”环节,播放一段舒缓的轻音乐 ,营造出悠闲、恬静的氛围,教师深情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在音乐中边听边联想,边读边品味,无需多讲解,学生可以在音乐声中联想、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文字的内涵。

  再次,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创设, 可以用“激疑”的方式。即教师预先设计或在课堂中因势利导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在本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议论抒情的语段,进而思考问题: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雨在四季各自具有怎样的美?

  最后,教师示范,因势利导。

  散文本来就是文学语言的范本,本文可以称得上是一篇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古罗马文艺批评家郎吉弩斯说过:“就真正的意义来说,好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由此可见,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艺术美尤显必要。 对于这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美文,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去品味鉴赏,并激发其感情呢?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散文的一些精彩语段及词语进行赏析、揣摩,体会散文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

  例如在赏析“春雨图”这一段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领会“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娇媚”等词语表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趣。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功力,便可体会文章的意境。同时教给学生赏析语段的一些方法,如挑选自己最喜爱、觉得最有意味的段落、句子,反复诵读、体会、勾画、批注,把这些句子、语段标划下来,作评点,写感悟,然后全班交流,以赏析的形式深入课文,当然期间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提升性指导。

  总之散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把握作者情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理清思路,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阅读思维,运用不同的情境创设激发、引领学生感悟散文语言之美、情感之美。让学生在掌握阅读、鉴赏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思想的启迪,享受阅读、学习的乐趣。

  关于散文教学范文三

  褚树荣老师在一个讲座中指出的:散文教学存在着浅表化倾向。这种浅表化的教学倾向阻碍了散文教学功能的发挥,亟待引起一线教师的重视。

  一、 散文阅读教学内容浅表化倾向的原因

  1、碎片化。

  2、模式化。

  “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散文知识,正如有老师指出的:“我们的许多习惯性的教学内容,只教了散文的一般性特征,与当下所阅读的具体篇目的特有的个性特征并不吻合!”

  3、标签化。

  郁达夫说过:“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二、散文阅读教学内容浅表化倾向的改变策略

  1、把握文本个性,聚焦核心教学点。

  王荣生教授早就指出:“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

  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知晓: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吗?如果你只是凌乱地说出在这堂课里既教了这个,又教了那个,说了一大堆碎片,那么你的教学内容基本不会集中,或者说你还不知道如何组织这些教学内容让其集中指向一点。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没有集中,教学就不可能深入。

  ⑴整体集中聚焦。

  ⑵局部重点聚焦。

  于漪老师说:“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关键词句,重点词句,教学时注意把握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用重锤敲打,使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

  郑桂华老师说:“教师牢牢把握住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然后设计好教学的主问题。”

  教师首先要在把握文本个性的基础上,整体上聚焦主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教学内容的锤击点,通过整体聚焦和局部聚焦,让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浅薄变得深刻,由粗糙变得细腻,让文本个性散发迷人魅力,让散文教学的收获不再是“一地碎瓷”,而是浑然天成的艺术珍品。

  2、凸显文本个性特征,走进作家心灵世界。

  于漪老师说:“凡是名文佳作,各有自己的个性,钻研文章如不能识得个性,很难说是真正读懂。”

  但无论散文知识的现实状况怎样,有一点不能否认,散文首先是作者运用个性化语言表达自我思想情感的文学形式。

  因此,“散文教学的关键是从文本中分剥出作者的存在。”

  王荣生教授说的:“散文教学更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写作的这个人,更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

  张志公先生认为:“教师要带着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一篇文章就是一处风景、一处宫殿。”

  摘自《走向思想和情感的深处------以《那树》教学例谈散文教学的浅表化倾向及其改变策略》

2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