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张承志散文汉家寨教案

时间: 如英2 课堂学习

  散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辨思维与质疑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那么教师该怎么制定教案呢?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张承志散文汉家寨教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张承志散文汉家寨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次内容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景抒情的。

  3、探索作品的丰厚意蕴,并结合实际,体悟坚守精神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丰富的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散文的百花园里,我们欣赏了温馨的记叙散文、细腻的抒情散文、诙谐的幽默散文,今天,我们追随张承志先生,步入《汉家寨》,掀开睿智的议论散文的篇章。

  二、检查预习:

  1、生字难词:

  小组派代表释词解难,教师做必要的点拨和补充。

  2、作者资料

  四人一小组,交流成果。小组派代表将课前收集到的信息分要点在堂上展示。

  明确:张承志以小说的名义挖掘出人潜在的巨大精神能量,写出了信仰对于人的根本性的意义。他以内蒙古草原为基点,在北方边陲作自由漫游和寻觅,作品处处显示出作家对于理想的坚守和追求,而且具有强烈的批判气质和人文主义精神。

  “当你们感到愤怒的时候,当你们感到世俗日下没有正义的时候,当你们听不见回音找不到理解的时候,当你们仍想活得干净而觉得艰难的时候——请记住,世上还有我的文学……” ——张承志

  三、出示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次内容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景抒情的。

  3、探索作品的丰厚意蕴,并结合实际,体悟坚守精神对生命的意义。

  四、讲授新课:

  (一)读: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各层次的内容。

  结构内容:(1-6)走近汉家寨沿途所见所闻所感 (7-30)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 (31-36)离开汉家寨后的思考

  点拨:以行踪为线(抓住标志性语句理思路)

  明确:一般的游记,笔随人离而止。可本文虽以作者的行踪为线,但却与一般的游记不同,它重在写离开后的思索领悟,有较强的理性色彩,这就凸显了议论性散文也就是哲思散文的特点。

  (二)品

  1、汉家寨所处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品一品。

  明确:空旷死寂 酷热干旱 贫瘠险恶 贫穷落后 人迹罕至

  (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结合学生分析到的句子,适时地边读边品边体味。)

  1)抓住作者自身的感受来表现环境特点。

  “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三百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自然之境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2)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来形象地说明环境特点。

  ①“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天山南麓比作一块被烤伤的皮肤,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是红肿并伤痕累累,作者将这恶劣、酷热、干旱的环境特点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②“山坳折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用刀割来比喻风霜的侵蚀,突出了风很大、很猛,风霜凛冽。

  ③“马在这种碎石中谨慎的选择着落蹄之地”,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马拟人化了,突出了天山南麓地面上的贫瘠和尖利,路难行走。

  ④“亲眼看到从高山牧场向不毛之地一步步一分分地憔悴衰老,心中感受是奇异的。”一般来说只有人才会憔悴衰老,现在用它来修饰土地,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寸草不生。

  ⑤“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将汉家寨比喻成“被人丢弃的棋子”,形象勾勒出其早已被世人遗忘,突出其人迹罕至、与世隔绝的特点。“生锈的弹丸”更是写出其地小,被弃置的时间久长。此外,作者用“孤零零”将其人格化,把它可怜孤苦之状尽现。

  3)通过列举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景物来凸现环境特点。

  “除开一种维吾尔语叫uga的毒草是碧绿色以外,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除了毒草就是红石、焦土,还有铁色戈壁等,都抓住特色景物来写环境。

  作用:作者花如此重墨去刻画环境的恶劣,传达出苍凉广袤、寂寞悲凉的情绪,为下文写坚守精神做铺垫;为汉家寨人在如斯环境下的坚守做衬托。

  2、在如斯环境下有没有人生活在这?我进入汉家寨后,一老一少见到我有什么反应?请你们从他们的反应中分析各自的性格特点。

  明确:从语言、动作、神态分析人物形象

  老汉:无言 摇摇头 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 突然钻进泥屋

  ——木讷、迟钝

  小女孩:不眨眼 盯着我 七八岁 穿破红花棉袄 一动不动 一直凝视

  ——天真、好奇、茫然

  作用:两个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人物形象恰恰是对汉家寨天荒地老地存在的一种最佳诠释。汉家寨的寂寞、荒僻从人物的行动中一览无遗。

  (三)悟

  1、环境如此恶劣,但在这片土地上,“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他们顽强的生命力确让我们钦敬,可我们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汉家寨周围有三条巨大的戈壁通向远方,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去开始新的生活,永远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呢?他们留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互相交流。

  明确:(汉家寨人的坚守)

  老人和小女孩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着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的信念。

  2、这种坚守对离开汉家寨回归现代文明的作者是否还有影响?结合补充资料,小组讨论,作者在坚守些什么?

  1989年至1992年秋,张承志在日本和加拿大“漂泊”了两年。而这两年异国生活,不是观光访问也不是讲学研究,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为生存而打工,或忙于写作或忙于餐馆洗碗。

  他真切地感受到西方世界(包括日本)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包括中国人)的文化偏见和歧视,以及他在北京感到的中国文化可怕的堕落(当时的文坛要么吟风弄月、无病呻吟,要么互相吹捧谩骂,剩下的就是对西方的文明进行献媚和娇嗔),中国已面临着危险形势。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的危机感促使他写下了两本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

  明确:有。

  “我强忍住心中的激烈,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我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

  “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直至……直至……直至……”

  ( 注:这部分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点,因此这部分要让学生集体朗读,反复品味,最好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品读。)

  (作者的坚守)

  不仅是一种坚忍、顽强,它还是对家园、国家、文化、信仰的执著保护、怀念追求、不离不弃,一种在任何困难面前也不低头的人生信念!

  (四)究

  你怎样看待汉家寨人的坚守?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坚守”还有没有价值?小组合作探究。

  组织讨论,可提示思考角度(参考):

  1、求生存求发展 2、与时俱进 3、价值取向 4、人的追求

  观点列举:

  1、坚守只是为了活着吗?没有改造,不求发展,不去了解外面世界,只是守着这片天,而且活得愈久人性中那固有的好奇、渴望越消失殆尽,没有思想、没有希望地活着,直到死去,这样的生活有多少意义呢!

  2、如此下去汉家寨要么成为原始的古董,要么被人类遗忘。

  3、坚守在这里不光是一种坚忍、顽强,它还是对家园、故国、文化、信仰的执著保护、怀念、追求、不离不弃。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五、课堂小结

  通过对汉家寨荒凉死寂环境的描写,我们深深地领略了汉家寨人所具有的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历经千年而依然固守在这片土地上,也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我们的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

  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坚守”,那就继续吧,它将使我们更具有生的价值。

  六、写

  假设多年以后那位穿红花棉袄的小姑娘因某种原因走出这块绝境,而后又回到汉家寨。请你设想一下她离开的原因、在外界的经历、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并写在本子上。

  (温馨提示:描述时注意润色你的语言。)

  张承志散文汉家寨教案二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二、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一、分析课文层次及各层次的具体内容。

  二、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各名家散文风格及散文的意义引入,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

  在充满诗情画意却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说我们在冰心委婉明丽的散文中明白了平淡日子里的无数哲理,在朱自清清丽隽永、温文尔雅的散文中体会到生活的温情,在沈从文极具地方特色的浓郁韵味的散文中了解到对生活成熟和理性的思考,在汪曾祺幽默闲适、诙谐风趣的散文中体会到大智若愚的睿智及对生活的自适与豁达,那么,今天我们将在张承志的《汉家寨》中看到些什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点拨:了解隔行分层的知识。

  学习抓住关键句把握行文思路,确定层次内容。

  明确:行文思路

  “走近汉家寨”——“走近了汉家寨”——“离开汉家寨”

  课文层次:

  (1)“走近汉家寨”,主要写汉家寨地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空寂、苍凉、荒芜、残酷。

  (可通过抓住“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及“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等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感受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2)“走近了汉家寨”,主要写了在汉家寨的所见所感——神秘、隔绝、真实、坚忍。

  (可通过“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及“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家寨所体现出来的“坚守”精神。)

  (3)“离开汉家寨”,主要写了作者离开汉家寨时的感受和离开汉家寨之后思想的变化——遗憾、不舍、回忆、坚守。

  (可通过“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凉峰和干沟裸谷相映衬,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及“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进一步感受汉家寨体现的“坚守”精神对作者的影响。)

  注:因为最后一部分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点,因此这部分要让学生集体朗读,反复品味,最好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品读。

  第二课时

  一、探讨与拓展

  (说明:这个环节是学生活动,在第一课时结束后,留下探讨与拓展的话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发现。)

  (1)“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可见汉家寨对作者影响深远。那么你认为对于作者来说汉家寨给予作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2)“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作者说“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你认为这个作者坚守的“什么”会包含哪些东西?

  (3)文章还有哪些描写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的感受。

  课下上网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张承志的作品、生平及其写作背景和创作初衷。

  二、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五。

  张承志散文汉家寨教案三

  一、导入新课

  千百年来的生命存活之谜作者无法揣测,只是隐隐地感到了人的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

  二、写作特点

  1、独具特色的语言。

  沉郁、凝重的语言给文章带来了一股苍凉之气,作者用了一连串奇异的比喻来描绘对于天山脚下独特地貌的新奇感受,如:“风蚀的痕迹像刀割过一样清晰”等等。

  2、变幻交错的时空结构。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书的首句首创了一种特殊的时空结构:“多年以后,奥雷连诺站在行刑队伍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运用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容纳了未来、过去、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 本文有几处运用了这种结构方式。第8自然段:“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3、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

  4、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假设多年以后那位穿红花棉袄的小姑娘因某种原因走出这块绝境,而后又回到汉家寨,请设想一下她离开的原因、在外界的经历、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描述时注意润色你的语言。

28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