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中学散文教学目标

时间: 如英2 课堂学习

  设置和陈述教学目标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和教材的编制者的事, 更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常规性工作。那你知道中学散文教学目标吗?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中学散文教学目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中学散文教学目标一

  一、本课题的根据:

  1.本课题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课堂教学的本义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参与意识,即促进学生学习。“高中作文目标序列的研究”,从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视角,重点研究语文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写作的心理来思考如何为学生的有效写作创设适当条件,构建循序渐进的目标序列,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注重方法技巧的指导,如此“新八股”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少教师都把作文训练作为讲授课文的缓冲间歇带,缺乏一学期的作文训练设计,没有每次作文课的施教方案。无计划、盲目的、支离破碎的作文训练,无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反而容易使之产生消极敷衍心理。学生怕写作文,勉强为之,大多不堪卒读,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材料陈旧。学生把注意力多放在写作结构技巧上,不少作文的立意、构思和表达四平八稳,很合规矩,不约而同地编出雷同的故事,抒出相似的胸臆,用统一的写作模式以满足统一的作文要求。这种机械性作文的背后是价值观一元化、审美观一元化的思维模式,它制约着学生作文的思维层次和具体的表达形式。中学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作文训练可遵循序列化训练的原则,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步步为营,稳步提高。教师应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结合作文规律及学生能力发展规律做出循序渐进的安排,使学生能够在有序的训练下渐次提高作文素质。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说,作文教学是一种集智慧、思维品质乃至人格道义诸方面综合素质于一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分步序列训练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作文水平和能力。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20世纪中叶,世界范围内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运动兴起,有效教学成为深化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教学有效性研究受到重视。教学的本义是促进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认识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习过程和条件、不同学段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别差异等,便成了如何“教”的前提条件,学会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

  前期的作文研究大多数集中在作文写作技巧的研究,主要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素质教育理论、语文教学系统理论等为依据。关于作文作法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但支离破碎的写作指导多如牛毛,较有影响力的系统有序的作文教改推广实验成功的范例还没有出现。本课题研究,从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视角,重点研究语文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写作的心理来思考如何为学生的有效写作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往的中学作文教学之所以盲目、随意,耗时多而收获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一套目标适当、训练有序的“教材”。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立足学生实际,在分析和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实破口。因此,必须进行系统的全程的作文训练,对作文作出循序渐进的分步训练安排,使之具体化,系统化,能使学生在有序的训练下渐次提高作文能力。为了探索构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操作性和创新性的作文教学模式,首先要从作文教学目标序列开始。

  3.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从教与学的心理学角度,紧扣“双纲”(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考试说明),针对高中语文作文课内外教学,尊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变零散的单项指导为系统的序列化指导,注重次第有序,训练有节,承前启后,跨度合理,使高中作文教学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并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建立在作文教学的科学性的基础之上,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本研究力图通过整合资源,形成目标明确、训练有序、层级递进、操作性强、实用高效的作文教学体系,再经过校本教学的实践,进而推广,为高中作文序列化教学提供参考。

  二、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1.研究的视角:

  视角一:调查、分析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语文作文教学状况;视角二:建立各校作文序列教学专题文献资料数据库;视角三:进行作文有效教学的理论探讨;视角四:探索作文有效序列教学的途径、方法及管理的措施;视角五:总结各校在作文序列教学方面的教育教学经验。

  2.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一是课堂教学,高中三年作文教学的目标序列,主要是围绕记叙类、议论类、散文类等常规文体训练。具体来说,高一上下两个学期至少16次大作文,高二上下两个学期至少16次大作文,高三上下两个学期至少20次大作文,每一次的训练目标如何设置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课外练笔,如何具体有序地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写作提高写作水平,每一次练笔的主题和具体要求。通过研究,初步形成作文课堂教学和课外练笔指导的有效目标序列,构建一套完整、有序、科学的作文训练目标体系,课内、课外两条腿走路,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的问题,使作文训练序列化、完整化、科学化,形成一套作文课型,如例文指导课、说写训练课、评议例文课等,撰写出一批经验文章,培养一批热心于作文教学的教师,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及受惠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发展要求。

  3.实验设计

  调查分析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完成期限,进行方式和主要措施:

  1.本课题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用于学习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设计与研究方向奠定理念与方法的基础。

  (2)调查观察法。主要用于本课题的相关背景掌握,研究样本的操作、控制,个案对象的相关事实判断处理和获取分析依据。

  (3)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其中相当重要的方式是在情境中操作、研究、感悟、提升,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推广研究成果,根据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修订课题计划、调整实施方案,将整个实验工作与校本教研紧密结合起来,以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来促进课题的开展。

  (4)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本课题实证研究方面对目标对象的观察、反馈、引领、分析、总结,从偶然中寻找必然,从个性中提炼共性。

  2.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一个总中期报告、一个结题报告

  (2)优秀课例教学录像光盘

  (3)教学设计、教案、课件资料

  (4)学生优秀习作集

  主要参考文献书目

  1.《语文课程标准(高中)》,国家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皮连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3.《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皮连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4.《语文教学心理学》,钟为永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5.《语文思维培育学》,卫灿金著,语文出版社,1994年5月。

  6.《追问与发现(语文学习心理论)/新世纪语文教师发展丛书》:曹明海编,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中学散文教学目标二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课标对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目标设计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阶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获得发展。具体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目标的陈述,必修课程又分“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部分具体陈述。

  新课标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突出的地方在于它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不只是“知识、能力”的达成度。三个维度的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可见,新课标对中学语文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比如“教学目标”这一老话题在今天又有了许多新的思考和研究之处:有人说新课程提倡开放性教学,不应该有什么具体的目标;有人说课堂教学应该追求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生成,不应该强调教学目标,而应该提倡非预设性教学;有人把新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一一对应;还有人认为没有目标的教学杂乱无序,还是过去的“目标教学”最好;也有人觉得,最有效果、最容易把握的还是“一课一得”。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观点使得教师们在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上感到无所适从,于是目标设计上的诸多误区也随之表现出来,比如,有的目标设计笼统、偏执,有的死板缺乏灵动性,有的淡化了目标,有的甚至没有目标等等,这些问题和误区制约、阻碍了课程改革的进行,很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二、研究的意义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就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考虑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按照教学规律来选择和制定最好的教学方案,而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是完成最佳教学方案的第一步。确立好准确到位的教学目标,然后灵活机动地实行之,以规定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可能的结果,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合理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预期的目的。

  落实课程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确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

  如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今人们谈论更多的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建构主义、对话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等。但无论什么教育和学习,都应该在具体的目标指向之内进行。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却存在着许多具体问题,诸如上文所提到的内容。某些一线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这一环节中,处于一种茫然或无序状态。“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正是为了解决这些具体问题而做的一个研究课题。其目的是探索出一条适合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路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最优化提供一个有利条件。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在课程改革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促使广大语文教师把握好课程标准的内涵,进而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语文教学目标的合理化设计,把学生培养成一个高素质的人,既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立足点,也是本文的立意之所在。

  中学散文教学目标三

  【内容摘要】目前我校作文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训练过程较零碎,层进序列不系统等问题,导致作文教学难见成效。在校本教研中,架构起完整的、适合本校的作文教学目标和训练体系,对作文教学定向、定序、定量、定度,训练策略上延续序列,能使作文教学结构调整,教学过程布点科学,作文训练有章可依,从而加快校本教材建设,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作文目标 训练体系 实施要求 方法推介

  每年中考前作文专题复习阶段,我总是焦头烂额,寸肠纠结:学生的写作能力千差万别,基础积淀七长八短,方法技巧模棱两可,理论常识一塌糊涂…作文复习着实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令人焦心不已。反思这些现象,感到目前作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教学目标不明确,训练过程较零碎,层进序列上不成系统。具体有以下表现:

  1、教材没有作文训练大纲,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案,缺乏一个富有梯度的训练体系。

  2、语文老师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只能自成一套,各抡板斧。

  3、对每一位学生而言,他的语文老师不可能是同一位,所以他学到的是每位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的零星片段,无法形成系统。

  4、对语文老师来说,中途变换学生,也使老师无法完成自己的教练系统。

  5、面对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老师无法或是很难对作文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予以快速有效的改观。

  于是,这一块就成了作文教学的硬伤,使得作文教学难见成效。这种现状在中考前全部汇聚在一起,又怎不令人搓手咂舌呢?

  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来看,新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文体特点和写作指导,对作文教学有总的目标要求,但训练的具体内容,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却要因地制宜。囿于诸因,亟待构建本校的作文教学目标和训练体系,调整教学结构,规范教学行为,促进校本教材建设,从而摆脱作文困境,提高成绩。下面就谈谈自己几点不成熟的构想。

  一、建构体系的依据原则

  总体来说,初中阶段,目标应以记叙文为主,兼以简单的议论和说明,以对生活的体验为主。中学作文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就要注重基础性、规范性,注重基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写作的文体意识,既注重“入格”的训练,又要注重学生写作心理、写作情感的激发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夯实学生作文基础,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要依据“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遵循学生由易而难的认知规律,建立科学的训练序列。

  初中作文教学目标和训练体系序列应具备“四定”:(1)定向, 即三年应有明确的总目标,每学年、每学期乃至每单元都要有明确的分目标,这些目标环环相扣,形成合理梯度。(2)定序,即思想感情、写作知识、 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四位一体,形成知识分类、能力分层、单元分项的相互承接、逐步递进的训练阶梯。(3)定量,即有合理的量次控制, 既不能过大,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又不能过小,以致训练力度不够。(4 )定度,即训练设计的要求、方法适度,教师的指导适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 各年级段的作文教学目标及训练序列。

  1、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

  初一阶段重点进行记叙文写作训练;初二阶段在继续训练记叙文写作的基础上重点强化说明文的写作训练;初三阶段在前者基础上要突破一下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且还要注重各种文体的综合性写作训练。

  2、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应遵循以下序列:

  七年级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写作水平低,思维能力不够完善,所以应以“模仿——创造”体系为主。以简单的记叙文为主,从模仿片段开始,由段到篇。学生也应边模仿范文边写观察日记,模仿范文可以学习写法,写观察日记可以积累生活经验。要注意“模仿——创造”与“生活——创作”体系的结合使用。要注重文体的“入格”训练,范文的选择也应贴近生活,要有助于学生的观察和体验,这样才能做到训练有效。

  八年级可以着手对学生进行“文体——综合”体系的训练,以记叙文为主,学习记叙文的谋篇布局与组材技巧。第一学期兼顾事物说明文,第二学期同步事理说明文。从单项训练开始,紧密结合“生活——创作”体系,注意找典型范文进行指导。

  九年级上学期以“文体——综合”体系为主,着重训练记叙文、小散文,兼顾议论文,同时要灌输杂文和小说的常识。下学期应注意文体的综合训练,主要是记叙、议论、抒情等五种表达方式综合应用的训练,结合“生活——创造”体系,注重作文主题思想的拔高提升。

  三、实施细节及要求:

  1、各学期作文教学目标、内容及序列:

  (1)七年级上学期:学期目标:写简单的记叙文,以叙事为主,力求叙事完整流畅;了解观察生活的途径,训练挖掘生活素材的能力,养成积累的习惯。序列安排六次记叙文训练:①人物简介,学习人物的描写方法,力求写出个性特点。②记叙文,以写事为主,叙述清晰流畅,表达简明扼要。③记叙文,以写景为主,描写绘声绘色,形象生动有表现力。④记叙文,记人叙事结合,学会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法。⑤记叙文提升训练,学会借景抒情,托物抒怀。⑥个性写作训练,培养积累素材的习惯。

  (2)七年级下学期:积累生活素材,学会观察与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学期目标为:正确地选材与立意,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表达上灵活恰当地运用方法技巧,为文章增色。序列安排六次记叙文训练:①记叙文,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技巧,彰显人物的个性特点。②记叙文,叙述出事件的波澜,学会运用悬念、倒叙、巧合等手段。③记叙文,合理安排文章结构,掌握开头、结尾与过渡的技巧。④记叙文,巧妙地运用叙述、描写、抒情与议论,抒情议论能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揭示与升华作品的主题。⑤写出有个性的记叙文,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初步训练创新思维。⑥升级作文,训练修改作文的能力。

  (3)八年级上学期:学期目标为:掌握记叙文文写作方法与技巧,熟练驾驭记叙文文体;训练想象与联想能力、再现与表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再现与表现能做到能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学习事物说明文的写法。作文训练七次:记叙文四次,说明文二次,个性作文一次。序列为:①记叙文,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征传神地刻画人物的心理、肖像、言行或细节,自如地运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等手段,写活人物。②记叙文,训练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拓宽文章的思路,丰富和加深文章的内容与主题。③说明文,抓住事物特征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合理地安排好说明顺序,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④说明文,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恰当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训练对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⑤记叙文,尝试运用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学会寓理于事。⑥升级作文,训练联想或想象能力,创新思维。⑦个性作文练笔,训练逻辑思维。

  (4)八年级下学期:学期目标: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了解常见的作文题型及审题方法。自如地写作记叙文,学习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写作训练七次:记叙文四次,说明文二次,个性作文一次。序列为:①话题作文,讲究巧妙的开头与结尾,学习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和开题技巧。②记叙文,训练选择典型意象,用简洁且富有韵味的语言含蓄地表情达意的能力。③训练说明文,对比事物说明文与事理说明文的不同,掌握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和写法。④尝试写“民俗民风”类散文,学会记叙、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⑤说明文,训练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事理的能力,写升级作文。⑥话题作文,掌握话题作文的审题技巧,训练立意与选材、构思与结构的谋划能力。⑦个性写作。

  (5)九年级上学期:学期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尝试小小说、随笔、散文的写作,注重文章的修改,写升格作文,全面提高写作能力。写作训练七次,序列为:①记叙文,训练开合收放的技巧,训练“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化理为事等构思技巧。②议论文,训练有理有据地说理,积累相应的道理论据和典型的事实论据。③训练小说的续写与改写,训练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④议论文,训练有条有理地论证,掌握议论文常用的几种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⑤札记、随笔写作,尝试评论社会生活,训练学生用这种写作方式提炼思想,积累素材的能力。⑥议论文,训练对生活的思考能力、辩证地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说理能力。⑦针对上次写作进行修改,写升级作文,训练作文修改能力,为“杂散”文体打基础。

  (6)九年级下学期:训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应试能力。按照考试大纲中写作能力的要求,前五个学期的目标是基础等级,本学期则力求达到发展等级。即: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写作训练七次。序列为:①话题作文,训练审题、拟题以及文体选择。②话题作文的变化类型,训练此类作文的写法,训练结构艺术与语言艺术,在文体形式上尝试创新。③小小说,尝试选择恰当的角度虚构人物和故事情节来反映生活。较为自如地运用写人叙事的技巧,力求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动人。④训练“给材料作文”,区别材料作文与读后感、话题作文的不同,训练准确审题能力,学习这种题型的写作方法。⑤训练话题作文,重点训练辩证思维与有文采地表达。⑥浅尝“图画作文”,了解“图画作文”的不同形式及应试措施。⑦升级作文,训练考场作文的修改能力。

  2、实施要求:

  (1)各学段语文老师应依据学校作文教学目标和训练体系的构建原则、各年级的目标序列、各学期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的具体计划,细化、优化、调整各个目标和序列,并认真执行。

  (2)根据每个年级,每一个学期的目标计划,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训练各种题材的作文。从审题、立意、拟题、开头、结尾、谋篇布局、写作顺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侧重的训练,使教学计划具有可操作性,以满足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需求。

  四、实施方法推介。

  1、划分专题集中式训练。

  在以上计划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划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之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去分去步完成。

  2、以教材为本,分层次渗目标,提升能力。

  随笔、大作文、小作文三点一线,用随笔积累材料,靠大作文定格,小作文提升,三者有机结合,循序渐进。训练序列中列出的是大作文训练目标,但学生的写作能力仅靠一学期六七次的作文训练是难以形成的。因此,要以周记的方式写随笔,用与阅读教学同步的小作文方式来促提升,这样才能增强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以读促写,齐头并进,良性循环。

  没有丰厚的素材积累,作文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常训练学生去观察思考生活,广泛开展阅读,在阅读中发现,在阅读中积累,方能获取更多的写作素材。

  4、要注重解决素材、情思、技法三个要素。

  作文技法是一个很复杂,很抽象的问题。鲁迅先生要我们不要相信文法之类的教程。但是,技法是可以感悟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都说明作文技法是可以在勤学苦练中悟出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积累素材来激发情思,用写作欲望来感悟技法,除了要求学生多读书外,更重要的是写作实践。多读、多写、多训练语感,方能逐渐驾驭文字。

  5、辅助相应的课外活动。

  (1)按专题要求写周记,一周一篇,可以成文,也可以只写片段,以使专题训练的训练量有足够的保障。

  (2)利用教室的黑板办板报、墙报等,要求学生在报刊杂志上摘录与正在训练的专题有关的知识予以刊载,注重趣味性、实用性,以使学生专题知识的掌握得到强化。

  (3)开展每课一讲(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日一读(每天读1000字左右的文章)的课外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4)开展每日一写(每日至少写300字的日记)、每旬一抄(每半月抄1000字的精彩文段)的课外活动。

  (5)开展每周一练(每周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每月一改(每月对作文进行一次自改、互改、集体改)的课外活动。

  五、补充说明:

  建立作文教学的目标和训练体系,能使教学过程布点科学,连贯,相对完整,有灵活性,有规律性,作文训练有章可依,有序可循,克服作文训练随意跳跃、随意重复的弊病,也能有效防止师生对象变换的不利影响,惠及学校大局工作的调整,同时基于自己教学中的困惑,我冒昧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但由于作文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系统的大工程,具体实施又非常繁杂和琐碎,我的构想还很粗浅疏漏,希望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进一步对其修正、完善,也亟待大家中肯地批评指正。

2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