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诸子散文教案与课件

时间: 如英2 课堂学习

  先秦诸子散文是先秦散文史发展的重要环节,它们在文体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对研究先秦诸子散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你知道诸子散文教案与课件吗?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诸子散文教案与课件,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诸子散文教案与课件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要求学生阅读概说的前言

  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1要求学生阅读“诸子之思想及其争鸣”并整理笔记至作业本

  2教师总结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关于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3、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四、整体感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五、小结

  六:作业:熟读课文,生字正音并释义

  板书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诸子散文教案与课件二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圣人对“道”的态度。

  3、了解孔门弟子对隐居者的态度、孔子在不同阶层的人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隐居者的相互态度、子路对道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孔子担当精神的概括、评价,比较孔孟的处世方式。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

  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一、请同学们先阅读该单元前面的概说,以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前面的说明。在同学们阅读正文之前,首先应该通过自己动手,来了解儒家及其代表人物。

  二、请同学阅读正文,参考注释,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长沮( )桀溺( )耦而耕( )怃然( )耰( )辍( )荷蓧( )食之(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封人:镇守边界的官。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无道:没有德政。 耦而耕:两人并耕。

  津:渡口。 易:改变。

  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谏:挽回。

  趋:快步走。 荷:背负。

  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3、掌握下列通假字。

  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

  桀溺:\'桀\'通\'杰\'。

  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4、做课后第三大题。

  三、能够结合注释会翻译每一节的内容。

  四、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五、问题探索。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了解,写一篇小短文,说一说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如何看待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

  诸子散文教案与课件三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

  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课时安排:

  2—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明确: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9第24》)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19第25》)

  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

  毁、逾、伤。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 (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 (于: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下面再补充几则: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19第22》)

  略说: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

  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19第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

  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9第11》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2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