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三个小板凳教学反思 三个小板凳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 子文2 课堂学习

  三个小板凳教学反思篇一

  二、创设情境,开篇引题,激起阅读愿望。

  第一课时教学伊始,教师语言技巧的好坏和导入策略的恰当与否,直接涉及到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实践证明,在这环节中,只要导入策略得当,就会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时依据不同文本内容所选取的策略还能起到震憾学生心灵,使其很快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的积极作用。比如,在教学《第三个小板凳》这课的开篇导入上,采用《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视频,直接点出成功必须付出努力,为学习课文,体会爱因斯坦的“努力”做铺垫。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

  三、以读为本,层层深入,培养朗读能力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应当以“读正确、读流利”为切入点,积极构建师生阅读场,采用多种读的策略,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把课文读通、读准、读流利。

  1、随文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文,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文中生字新词便必然成为学生完成读通读顺这一学习目标拦路虎。因此,让学生在第一遍读课文时,把不认识的难读的字划出来,自己运用已学过多种的识字方法来自学生字词。重在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动笔的习惯,另一方面做到巩固字音不脱离语言环境,扫除识字障碍的同时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上,始终不脱离读通课文这一根基目标。并从中渗透识字写字方法,比如“品”字的教学,主要是从分析字的结构上进行教学,和“些、此”的教学是从字形上进行比较分析再当堂书写,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创设情境,尽情练读,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基本扫清了词句读音和理解上的障碍后,学生便能留出一部分注意力关注文章的内容及其前后联系,阅读思绪会处于连贯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采用多种激励策略,鼓励和调动学生尽情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这一环节的引导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以最简洁的方式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营造和谐的课堂,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三个小板凳教学反思篇二

  我设计的一节融合廉洁美德教育的语文课《三个小板凳》已经上完了。这节课已经达到廉洁美德教育的目的,这我很高兴。

  但是,这毕竟是一节语文课。我们二年级正面临阅读训练的起步阶段,怎样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得益于语文课堂呢?这也是我们年组几位教师困惑已久的问题。我觉得这个学习进步的机会决不能放过。于是忙向李校长讨教二年级语文课怎样上才能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问题?一番谈话,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训练,就意味着给孩子什么样的语文阅读能力!”一番学习,引发了我对语文课堂训练的几点思考:

  一、语文训练要学会取舍。

  语文课堂上,训练要精,不要面面俱到,要学会取舍。

  例如:《三个小板凳》第一自然段是:爱因斯坦上小学的时候,很少说话。有的同学笑他笨,老师也不喜欢他。

  我设计的问题是这段话有几句话?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你能用“因为……所以……”把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吗?如果是单纯的连接,意义不大,可以不练。如果是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概括段意,就要留下训练。回答问题不是目的,而“练”才是目的。

  我在第二自然段,设计这样一个训练:有一天上手工课,大家都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了老师,有的是______,有的是_______,还有的是___,它们可__!我顺势而为地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有效地架设好阶梯,使学生顺利实现从“理解”到“运用”的跨越。这样的训练,校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学生已经理解的不教,学生不理解的才教,可教可不教的不教,必须要教的才教,必须要练的再练。语文教学才能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和运用的实效性。

  二、在对话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语言。

  语文教学应该显露语文学科的本色。字词教学要加强,尤其是低年级,应该教会学生学会概括? 在对话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语言。

  我设计的“想一想这里的作品是指什么?你能形容一下它们的样子吗?”这个问题可以细化要求为: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们的样子吗?这样的问题,可以训练学生规范自己的语言。在语文课中应该把感悟和训练相结合。经常提出这样的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词、一段话、三句话来说呢?”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不会出现“因压制不会说” 也不会出现“学生乱说”的现象了,学生反而不会胡说,而且会说,说得会有条理、有重点、概括性强。

  三、学会站到文中的角度,走进文中人物。教师不要人为的给予,要挖掘个性的东西。

  教师要抓住生活的点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带着内心的感悟引导学生、指导学生走进文中人物,教会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孤立看待问题。 《三个小板凳》中的爱因斯坦的诚实、坚忍不拔的的确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不仅从读中感悟,还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那样一个糟糕的板凳,他敢于拿出来。作为你会不会这么做呢?谁会像他这么做?”学生的情感就会被唤醒,就会主动和文章展开对话,就会明白“如果没有独特的看待事物的角度,他就不可能成为科学家。他敢于和别人不一样。他不随波逐流,用自己看世界的眼睛去看世界。他的坦诚、坦荡的行为让人震撼。他独立、有个性,不是刻意迎合别人。”

  教学中我们努力以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去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学做有个性的人。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的内心的世界,不要害怕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说我。

  四、明确了下一步自己努力的方向

  思考过后,此时我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的思维更加深刻了。我想做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的答案也迎刃而解了。语文训练要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重点,取舍适度。教学结构、教学过程、问题设计等注重整合简化;要让学生敞开心扉,说真话,表达真实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引导、生成、规范学生的语言。学生就会在语文大道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我确定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重视阅读教学的目的性、层次性、时效性的研究,强化四种意识:

  1、强化目标意识。教学中做到一课一得。

  2、强化规范学生语言意识。

  3、强化训练意识。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明理、读中训练。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4、强化自我“反馈矫正意识”,及时查漏补缺。每一节课后,要想一想:这一节课的训练成功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如何改进更好?

  希望自己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在语文阅读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三个小板凳教学反思篇三

  自我评价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三个小板凳》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板块中的一篇课文。这一板块的三篇课文《画鸡蛋》、《三个小板凳》、《数星星的孩子》讲述的都是名人小时候的故事。三篇课文语言简练易懂,都深刻地反映了同一个主题即勤奋、刻苦、钻研。《三个小板凳》讲述的是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板凳时发生的事。这篇简短的小故事告诉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做事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年级的学生正面临阅读训练的起步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我设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本课的1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进一步感受爱因斯坦从小做事认真,不怕失败,永不放弃的精神。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放在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老师对爱因斯坦改变了什么看法上。

  四十分钟的教学里,我备课中设想的教学环节都在课堂上得以实施。学生通过两个游戏复习巩固了本节课的生字及生词。阅读中学生能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受爱因斯坦做事认真,永不放弃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也在教学中得以突破。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生字,积累词语,课开始,我用两个游戏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开火车”让学生巩固了生字。“一字开花”让学生积累了词语。

  2.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朗读与阅读理解怎么才能有机的结合?《三个小板凳》教学中我认为我的成功之处就是做了这方面的尝试,而且效果不错。在教学老师所说的话“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体会老师的气愤,然后又把句子中的“谁见过”“糟糕”这个两个词重读,体会老师的气愤。最后我又出示了“你们谁也没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这个句子,与原文中的句子进行对比读,来体会老师的气愤,从而也初步了解了反问句的特点。这样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学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学法指导方面

  《三个小板凳》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主要体现在对于词语的理解上。教会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例如“糟糕”一词的教学。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糟糕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用“糟糕”说一句话。其次体现在对文章阅读理解上。在教学“老师改变了对爱因斯坦的看法”时,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第一自然段来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同时借助文中的插图来理解课文等等。

  问题反思

  《三个小板凳》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时,学生提出了“老师的表情似乎在微笑”我对这种提法给予了肯定,而在最后的教学中并未给予解释,我觉得这是一个不足。如果在最后一个自然的理解时,当学生回答老师对爱因斯坦的看法时提到学生说的老师的表情,或者就在理解爱因斯坦所说的话时,就紧紧围绕老师在插图中的表情“笑”来理解,那么这节课学生与文本之间将会摩擦出更多的火花。

  《三个小板凳》教学中,我应该给予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本节课中,学生之间合作的这一环节并没有。在教学爱因斯坦所说的话时,应该让学生交流一下对爱因斯坦的看法,这样,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更能深入的理解课文,感悟爱因斯坦的精神。

  教学重建

  有人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训练,就意味着给孩子什么样的语文阅读能力!”,引发了我对语文课堂训练的几点思考:

  一、语文课堂要学会取舍

  语文课堂上,训练要精,不要面面俱到,要学会取舍。例如:《三个小板凳》第一自然段是:爱因斯坦上小学的时候,很少说话。有的同学笑他笨,老师也不喜欢他。

  在备课之初,我设计的问题是这段话有几句话?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你能用“因为……所以……”把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吗?我在第二自然段,我开始还设计这样一个训练:有一天上手工课,大家都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了老师,有的是______,有的是_______,还有的是___,它们可__!这两个段落的学习,这样的训练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有效地架设好阶梯,使学生顺利实现从“理解”到“运用”的跨越。

  但是我都将其舍去了。而是本着“一课一得”重点通过朗读来让学生了解反问句的特点。我觉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课堂是实效性。学生已经理解的不教,学生不理解的才教,可教可不教的不教,必须要教的才教,必须要练的再练。

  二、语文课要训练学生的语言

  语文教学应该显露语文学科的本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规定:“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所以,尤其是低年级,字词教学要加强,应该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用词语,从而规范学生的语言,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在教学第二、三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贯穿这两段的问题,爱因斯坦先拿出的是几个板凳,是怎么样的?后拿出几个板凳,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可以细化为: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板凳的样子吗?这样的问题,可以训练学生规范自己的语言。学生在回答先拿出的板凳用了“糟糕”来形容,后两个板凳则用了“更糟糕”来形容。这样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明白“糟糕”与“更糟糕”的区别。在语文课中经常把这种感悟和训练相结合起来,学生反就不会胡说,而且会说,说得会有条理、有重点、概括性强。

  三、语文课要实现文本与师生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会站在文中的角度,走进文中人物来感受,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对待事物,看待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体验。《三个小板凳》中的爱因斯坦做事认真、不放弃的精神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我们还可以从不同方面去感悟爱因斯坦身上的品质。若在课上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那样一个糟糕的板凳,他敢于拿出来。作为你会不会这么做呢?谁会像他这么做?”学生的情感就会被唤醒,就会主动和文章展开对话,就会明白“如果没有独特的看待事物的角度,他就不可能成为科学家。他敢于和别人不一样。他不随波逐流,用自己看世界的眼睛去看世界。他的坦诚、坦荡的行为让人震撼。他独立、有个性,不是刻意迎合别人。”

  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努力以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等各方面去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学做有个性的人。

  语文训练要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重点,取舍适度。教学结构、教学过程、问题设计等注重整合简化;要让学生敞开心扉,说真话,表达真实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引导、生成、规范学生的语言。这样学生就会在语文大道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看了“三个小板凳教学反思”

6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