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最大的麦穗课后反思

时间: 子文2 课堂学习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篇一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篇二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天游峰的扫路人》告诉我们豁达的人生,《山谷中的谜底》告诉我们智慧人生,而《最大的麦穗》则告诉我们智慧人生。《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亮点: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学本课时为了突破重难点,让学生领悟到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我让学生自主充分地读,让他们在读中画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的语句,并体会说说感想。这一环节我认为设计的很好,通过读课文、画句子,同学们感悟到了很多。“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体会到了弟子们的犹豫不决,正是在他们犹豫之时,失去了许多机会。“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体会到弟子们的不满足,很随便的放弃,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二、融入角色深理解

  文中写道:“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再为他们惋惜。”教学时我让学生当小麦,想想当时会对弟子们说些什么。这些“麦穗”纷纷动脑,七嘴八舌说开了,都在劝诫弟子们不该错失良机,不该犹豫不决,痛惜、遗憾之情溢于言表。紧接着我又让学生们当弟子,“假如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按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做?”同学们经过对课文的理解,都懂得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的重要。

  三、联系实际谈感悟

  对于文中最后一段揭示的道理,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又是一个难点,仅仅靠死记硬背,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于是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结合身边的实际事例,来谈感悟,加深理解。同学们能联想到身边大学生找工作不停跳槽,却一事无成;身边的同学做事没有稳扎稳打,结果错失良机……大家畅所欲言,热烈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了做事不能好高骛远,追求远大理想应脚踏实地,拥有当下,才拥有未来。

  四、搜集资料重积累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积累,学了这课,我们为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动。于是我借机让学生查资料,更好的了解苏格拉底。并让他们搜集积累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和积累。

  通过教学本课,我从苏格拉底身上也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生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平时的一点一滴也很重要。对于课堂的灵活调控,以及运用评价语言等许多细节方面,我自己做的还很不到位,有待于今后更好的学习提高。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篇三

  今天我执教了《最大的麦穗》一文,深深感悟到了“所有的方法都要从实际入手,切忌生搬硬套。” “固定的教学模式最终只能导致作茧自缚。”这些观点的真正含义。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带有深刻哲理的文章,老师的说教讲解分析,学生定会索然无味,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的火花,与自己的现实相结合,从而理解其中的“真理”,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上课前我从网上研读了特级教师孙剑锋老师执教《最大的麦穗》的课堂实录,为课堂上老师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精辟的分析,教师良好的自我展示及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真正共鸣而赞叹不已。于是将孙老师的课堂教学程序纳入了自己的教案,期盼着自己的课堂能一样的精彩纷呈。

  课堂上,我套用着孙老师的教学程序,首先让学生展示了他们美妙的读书声,再效仿了孙老师的评价语褒奖了他们一番,接着便放手让他们作批注,准备交流阅读的感受。可是正当我为教学程序进行得流畅而沾沾自喜时,学生却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感到不知从何说起。个别同学的发言也只是摘读课文中的句子,不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见解。此时的课堂陷入了一片沉默。最后我只好自己出来打圆场,草草收尾。

  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沉的思考,学生为什么都沉默在那里?教师该如何面对这种沉默?一方面是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沉溺于预先的教学程序,不能采取实际的应对措施;另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了学生思维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定势作用非常大,思维不够开阔,对老师的问题感到茫然,所以陷入“沉默”。

  如果当时我能摒弃预先的教学程序,带着学生再次静下心来感受文本,引领他们回忆已走过的“麦地”,回首那错过的一颗颗“麦穗”,启发他们该如何走向眼前更广阔的“麦地”。学生们一定能打破“沉默”,让整个课堂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其实,“沉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到那时,我们的课堂一定会不再“沉默”。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富有巨大的认知潜力和主观能动性,是具有个别差异性的生命活动体,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激励。因此,我们应当在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能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地确定自己的教学程序,而且能正确处理感悟和质疑的关系以及阅读和运用的关系,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课堂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焕发无穷的魅力!


  看了“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6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