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高考历史选择题丢分原因解析

时间: 文桦2 历史学习方法

  历史,在很多学生看来,无非就是死记硬背。做历史选择题,一半靠运气,一半靠记忆。在“3+2”的新高考历史试题中,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填空题三道题为75分,占卷面总分的二分之一.多项选择题比单项选择题难度大,容易丢分。针对这个问题学习啦小编觉得大家可以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去提高选择题答题的正确率,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先要知道高考历史选择题丢分的原因!

  一、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

  【经典考例1】1925年8月,广州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这支军队与以往各式军队的主要区别是

  A.重视思想教育,配置专职政治干部

  B.实行征兵制,提高军队素质

  C.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

  D.通过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解析:只要了解了教材的表述“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许多共产党员在军队中担任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本题就知道选A。考生易错选D。

  【经典考例2】下列国际会议所颁布的文件中,涉及台湾问题的是

  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③《开罗宣言》④《波茨坦公告》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此题只要牢固地掌握《凡尔赛和约》是对德和约,其涉及的中国问题是要日本归还一战期间日本占据原德国势力中山东青岛和太平洋上的三个岛。而②③④都涉及到台湾问题,故选D。考生易错选A。

  二、历史常识缺失

  【经典考例3】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B.汉武帝

  C.唐太宗D.清康熙帝

  解析:此题教材没有现成的表述,考的是考生的基本素养,即作为一个文科生必须具备的历史常识。秦始皇是他自己的称谓,唐太宗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康熙是年号,故选B。考生易错选C。

  三、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欠缺

  【经典考例4】清末湘军的组织形式“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这种军队组织形式

  A.便于国家直接控制、指挥军队

  B.使将不专兵,妨碍军队作战

  C.造成兵归将有,为近代军阀所承袭

  D.促进官兵平等,有利于提高战斗力

  解析:首先要读懂材料,考生要有基本的文言文常识,它指的是汉族地主团练武装,A与地主团练武装不符合,“将专兵”、“官兵不平等”,故B、D都不正确,应选C。考生易错选A或B。

  四、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限制

  【经典考例5】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生产关系的变化,大致相当于苏联的

  A.1918—1921年B.1921—1927年

  C.1928—1936年D.1937—1941年

  解析: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生产关系上的变化指“一化三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对照苏联完成此项任务应是1928年至1936年,故正确选项C。

  五、历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彻,不能把握本质内涵

  【经典考例6】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解析:要准确理解“社会之革命”的内涵,“实行法治”、“任用女官”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移风易俗”与武则天关系不大,故A、B、D不选。考生易错选D。应选C,它讲的是科举制度的影响,可以称之为社会之革命。

  六、历史阶段特征把握不清

  【经典考例7】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解析:此题三个时间1884年、1898年、1900年对应的时代特征是中法战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了解了这些,就能把“民教冲突”和“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结合起来。故选D。考生易错选A。

  七、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经典考例8】在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中,泉州属于

  A.经济特区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D.内地

  解析:首先要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泉州属于闽南三角洲。所以,学历史时,要注意图文并茂,本题正确答案是C。考生易错选B。

  八、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迁移能力欠缺

  【经典考例9】15、16世纪欧洲封建国家的君主专制比同一时期的中国来讲要弱得多,其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充分发展B.新航路开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C.君主权力受到教会、诸侯的削弱

  D.封建君主奢侈腐化,不理政事

  解析:将同一时期的中国和欧洲进行比较,15、16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经历相当长时间,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而西欧占最高统治地位的是天主教会,封建君主要受天主教会的统治和束缚。考生易错选A,15、16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未得到充分发展,故本题选C。

  九、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查能力不够

  【经典考例10】从对时代发展的认识看,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运动的最大不同在于

  A.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地主阶级

  B.主张建立“均贫富”的理想社会

  C.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

  解析:一部分考生错误地选择C,反侵略反封建是太平天国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特点。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时,历史阶段特征是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从题干的“时代发展”角度,本题应选择D。

  十、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混淆

  【经典考例11】促使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因素是:①马歇尔计划②第三次科技革命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④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包括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实行。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本题应选B。考生易错选D。

  十一、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经典考例12】苏联最终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A.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B.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C.资本主义大国的“和平演变”战略

  D.苏联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解析:主要原因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一般情况指内部的、人为的因素。以据此可排除C。而A是根本原因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因素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故正确选项是B。考生易错选A。

  阅卷老师说应考策略

  综观近年来文综试卷中的历史选择题,可以看出,在考查历史基础主干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考查考生依据已有的历史知识独立分析、理解、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统计一下2007年全国卷I的12道选择题,发现有10道题都是从内涵、外延和时代特征的角度着眼的。为此,笔者认为做好选择题,除了要夯实基础,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外,更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和时代特征。

  高考历史试题中,大凡较难的选择题,命题者往往在历史事件及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和时代特征上做文章。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外延在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这类选择题,高考中经常见到。例如:

  【经典考例13】下列有关北魏时期均田制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它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B.它将全国所有土地实行分配

  C.它是寓土地和赋税制度于一体的新型生产关系

  D.它对隋唐时期我国的社会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均田制”这一历史概念内涵的理解。“均田制”不仅是一种土地分配制度,也是产品分配制度,其规定包括赋税、徭役。B项可以排除,A、D两项有较强的迷惑性,只有C项的表述是全面的。

  由此可见,高考注重对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和时代特征考查的导向。我们唯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把课本中重要概念、关键字词真正弄懂吃透,才不至于面对扑朔迷离的选项感到茫然。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在复习时给予注意,那就是概念问题。历史学科中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其中也包括若干哲学或经济学上的概念或名词,因为历史学是个综合性的学科。例如: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土地所有制、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赋税、徭役、天干地支、绝对君主制(教材中译作“专制君主制”)、开明君主制、君主立宪制、资本原始积累、简单协作、手工工场、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世界格局……所有这些都是一种概念或名词,各有特定的含义,一定要准确地搞清楚。例如:土地所有制,是指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归谁所有,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问题。遇到这种概念,就要搞清楚它的特点以及是封建性质的还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这些都要注意科学和准确。

24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