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
2016年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上册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最早)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1、形貌、体质特征 2、直立行走
3、制造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4、使用天然火 5、群居生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6、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三、山顶洞人
1、刮磨和钻孔
2、佩带饰品(爱美的表现)
3、人工取火(燧人氏)
思考题:火的使用对人类生存和进化有何作用?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一、比较异同
半坡聚落 河姆渡聚落
地区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时间 距今约6000多年 距今约7000年
房屋 半地穴式 干栏式
农作物 粟、白菜、芥菜 水稻
牲畜 猪、狗 猪、狗、水牛
工具 磨制石器 磨制、骨制工具
陶器 彩陶 黑陶
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1、距今约四五千年
2、殉葬品(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
概念:氏族和农耕文化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炎帝与黄帝
1、主要事迹
2、华夏族的形成
二、禅让——尧、舜、禹三、大禹治水
思考题:1、为什么说炎黄是华夏族的祖先?
2、如何区别传说和史实?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一、夏朝——第一个国家
学派 人物 代表作 政治思想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法”治,中央集权
道家 庄子 《庄子》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1、时间: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禅让制(启继承父位,开始“家天下”)
5、国家象征(城堡和大型宫殿)
二、商朝
1、时间:公元前1600年
2、建立者:汤
3、都城:亳、殷
4、青铜器的使用和发展(商朝文明的标志)
三、西周
1、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
掌握:公元纪年的推算。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一、西周的分封制
实行目的、主要内容、作用
二、等级划分——以血缘亲疏关系区分
三、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1、军队和刑法——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
2、礼仪教化——目的、作用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二、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七雄:韩、赵、魏(晋分裂)、齐、楚、燕、秦
思考:1、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2、合纵连横策略(原因、失败原因)
成语故事:退避三舍、问鼎中原、朝秦暮楚、
卧薪尝胆、纵横捭阖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从千耦其耕到个体农耕
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广(根本原因)
2、个体小农——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
3、新兴地主
二、竞相改革的风潮——目的:确立地主阶级统治
魏—李悝、楚—吴起、韩—申不害、齐—邹忌
三、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作用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甲骨文
1、文字的出现——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2、甲骨文的价值
二、青铜器
1、鼎盛时期:商朝
2、特点
3、代表作:“司母戊鼎”(最大)
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一、孔子
1、春秋末年鲁国人
2、主要思想:“仁”和“礼”
3、《论语》
二、百家争鸣——直接原因:社会大变革
诸子百家简表
延伸:《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
第11课先民的智慧和创造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者:李冰父子
2、都江堰主体部分
3、都江堰的作用
二、神奇的编钟
1、铜钟和编钟
2、编钟神奇在哪
人物:鲁班
思考:为什么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一、秦的统一——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1、长平之战
2、时间:公元前221年
3、意义
二、秦末农民战争
1、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陈胜吴广起义(意义)
三、楚汉之争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揭竿而起、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政治方面:“废分封,立郡县” 二、经济文化方面:“车同轨,书同文” 三、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四、军事方面:御匈奴,筑长城
思考:1、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2、如何评价秦始皇。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一、西汉建立
1、时间:公元前202年
2、建立者:刘邦
3、都城:长安
二、大一统措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削弱封国势力,颁布“推恩令”(直接原因,巧妙之处)
强化监察制度,设立司隶校尉和刺史
思考:评价汉武帝。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中原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1、蒙恬北伐(秦始皇)
2、与单于和亲(汉高祖)
3、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汉武帝)
4、昭君出塞(汉元帝)
二、张骞通西域
1、时间: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第二次公元前119年
2、作用
3、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新疆归中央统辖
三、丝绸之路
路线、作用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纸的发明——“积漂絮成絮片”
2、纸的改进——蔡伦(蔡侯纸)
3、传播
二、医学
1、“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2、“神医”华佗——“麻沸散”
三、《九章算术》
思考: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发展有什么贡献? 第18课昌盛的文化
一、宗教
1、佛教――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原
2、道教――东汉年间土生土长
二、史学――司马迁与《史记》
三、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曹操统一北方(原因)
二、三国鼎立(经过)
文学:《三国志》
思考:评价曹操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人口南迁
1、北方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南方安定
2、北方人口南迁带来的影响
二、淝水之战
江南经济的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2、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成语故事: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目的、内容、影响、评价
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项目 人物 成 就
数学 祖冲之 推算出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农学 贾思勰 《齐民要术》
地理学 郦道元 《水经注》
第24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
书法艺术 → 王羲之(书圣):《兰亭序》
绘画艺术 →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石窟艺术 → 云冈石窟(大同)龙门石窟(洛阳)
2016年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下册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1、隋朝时开凿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连接了今天的杭州和北京。因此,唐朝人要运送货物到洛阳,最为便捷的就是走大运河,人们也可以乘船由杭州直达北京。
2、唐朝之前的朝代是隋朝。隋朝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残暴。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3、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被称为唐高祖。
4、唐朝的中央机构中, “三省”是互为牵制的平行机构,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政令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例如,唐朝为筹措大型工程的钱粮,首先由中书官起草一份诏令,接下来交门下省审议,最后交尚书省执行。
5、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纳谏就是采纳意见。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6、唐太宗时,敢于直言,前后上谏200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名臣是魏征。
7、唐太宗李世民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中的“君”是指帝王。
8、唐太宗李世民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即位初期励精图治又谨慎从事,这主要是因为他目睹了隋朝的灭亡。
9、《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律,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10、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11、武则天颁布《姓氏录》,将武氏列为一等,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
12、武则天统治时期,最值得我们肯定的是(1)大力发展生产,(2)重用有才能的人。武则天在历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总体上来说,社会是进步的。
13、唐朝的全盛局面出现在唐玄宗在位时期,他统治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因而唐玄宗统治的前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14、历史上唐朝三个强盛时期依顺序为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武则天时的“贞观遗风”;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
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15、农业生产要使用农具,唐朝发明的筒车主要用于灌溉。犁主要用于翻土。
16、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一种选官制度,主要目的是选拔官员。
17、唐时出现了“胡汉交融”的局面,这里“胡”是指边疆少数民族。
18、古代的科举制有“五十少进士”,“少”的意思是年少,说明进士科的考试难度最大。
第5课“和同为一家”
19、唐朝时,居住在今蒙古高原一带的主要民族是突厥,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主要民族是吐蕃。
20、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她的丈夫松赞干布是藏族的杰出政治家。
21、“天可汗”是西北少数民族各部对唐太宗的尊称。
第6课开放与交流
22、唐朝首都长安有东市、西市。“市”是指市场。
23、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人的目的都是弘扬佛法。玄奘就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24、被称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的是日本。
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25、雕版印刷的字是刻上去的,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就是这种雕版印刷品。
26、火药的发明与古代的炼丹有关,当时的炼丹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医药学研究,当时的炼丹的人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化学家。火药是战争的利器。
27、中国最早将火药用于军事是在唐朝。但是中国人发明火药后,更多的是将火药应用于烟花爆竹。
28、隋朝时,李春设计修建了赵州桥,赵州桥总共有五个孔,一大四小,大孔两侧各有两个小孔。四个小孔的作用在于减轻桥的自重、增强排泄洪水的能力。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29、出现在宋代的交子是一种货币。
30、到了宋代,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这主要是因为南方战乱较少。
31、宋代人将煤称为“石炭”。
32、到了南宋时期,人们的主食主要来自于水稻。宋代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苏湖”位于太湖流域,表明太湖流域的水稻产量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33、出现在宋代的“瓦舍“是娱乐场所。到瓦舍来娱乐的人主要是市民。
34、宋代“士农工商”中“士”是指读书人。
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35、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人是被誉为“一代天骄”的铁木真,他被蒙古贵族推举为成吉思汗。
36、元朝实行民族岐视政策,将全国人分为四等。
37、元朝时,迁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与汉人以及蒙古人,在我国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回族,他们一般信仰伊斯兰教。
38、历史上著名的元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
39、元朝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中书省。地方上的最高的机构是省。
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40、我国是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活字印刷相对于以往的印刷技术而言,其母字可以重复使用,能节省费用,提高效率。
41、指南针能在军事、生活、生产方面发挥作用。
42、指南针的发明有利于将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
43、在棉布成为主要衣料之前,多数的中国人主要的衣料是麻。黄道婆的贡献主要在于改进棉纺织技术。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44、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
45、《资治通鉴》的主要编者是司马光。“鉴”的含义是借鉴。
46、我们知道唐诗宋词元曲,其中“词”是一种长短句。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47、朱元璋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主要是为了抓权。
48、明朝为了监视官员和百姓,设立了一些机构,这些机构合称厂卫,这些机构都掌握在宦官手中。
49、清朝建立军机处的目的是加强皇帝的权力。
50、明清朝时期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典型的表现是大搞文字狱,目的就在于钳制思想。
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51.李时珍的代表作《本草纲目》是一部医药学著作,李时珍是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
52、《水浒传》由许多故事组成,但每一个故事基本上都是一个主题,即官逼民反。
53、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之一。
54、宋应星的代表作《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著作,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55、明清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较西方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清朝实行文化专制、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56、郑和七下西洋发生在明朝。
57、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到西洋“取宝”。 58、1405——1433年,明政府派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他的远洋航行比欧洲早半个世纪。郑和下西洋所使用的船应该是铁甲船。
59、郑和下西洋途经南洋,历史上很多中国人移居南洋。南洋是指现在的东南亚。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60、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用了闭关政策。使中国远离世界发展潮流,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61、清朝闭关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海外贸易,严格限制与外国的交往。
62、清朝康乾盛世的盛主要体现在自然经济,清朝中期以前的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
63、清朝大力实行“文字狱”。
64、明清时期,中国出口的货物主要是茶叶、瓷器、纺织品。 65在现代社会,宪法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明清时期,我国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呼吁要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也就是说,宪法或法律应该为社会每一个成员共有,服务于社会每一个成员。
66、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列反映了这“四民”的社会地位。到了清朝,商人的地位提高很快,这反映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