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

时间: 子文2 历史学习方法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

  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讲授新课

  商鞅变法的结局

  (一)商鞅之死:

  1、原因:

  ①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

  商鞅变法对于沉寂的秦国社会不啻于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种种特权,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如风卷残云而去。主持变法的商鞅成为王族贵戚的眼中钉。贵族保守势力伺机制造事端,向商鞅发难。

  早在商鞅变法之始,贵族甘龙、杜挚就反对变革祖宗之法。太子驷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是反对派的首领。他们利用太子年幼无知,唆使他触犯新法,给商鞅出难题。商鞅怀着“板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雄心,对反对派用铁的手腕回击:他无法处罚太子,就惩罚其师,公孙贾被处以黥刑(脸上刺字),公子虔再次犯法后处以劓刑(割去鼻子);他还用残酷的血腥手段镇压,仅一天就处死七百余人,以至于“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天地”。并将另外一批不满变法的人流放到边远地区。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公开对抗。但这也播下了仇恨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化为更为血腥的行动。

  ②秦孝公去世→失去依靠;秦惠文王即位→守旧势力复仇。

  商鞅在秦国二十余年,屡建奇功,声名卓著,但时刻为守旧势力所嫉恨,遭受攻击,他们在暗中等待反扑时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边以前遭到商鞅惩罚的公子虔和公孙贾向惠文王进谗言:“大臣权势太重则国家危险,左右太亲近就会使自家性命危险。秦国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谈大王之法,商君反为王,大王变成了臣子。”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

  2、经过:

  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备课资料】关于商鞅之死的不同版本表述

  传统上我们使用人教版教材,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材出现了4个版本。但对于商鞅的死因,不同版本有如下不同的叙述:

  岳麓版《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书社2004年6月版)第五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有如下讲述:“……无奈之下,商鞅只得返回商地,最后遭擒,被车裂而死”(p37)。

  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则是另外不同的说法: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讲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边以前曾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他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都咸阳车裂示众,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p26)

  大象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05年7月第2版)基本也持此说。第二章第二节“商鞅变法”讲到:“……秦惠文王于是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闻讯逃奔到魏国,魏国又将他遣返秦国。他走投无路,最后回到封地,组织徒属进行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捕杀。而后秦惠文王下令将其车裂,并诛灭九族。”(p28)

  我们看到岳麓版教材认为商鞅是直接被车裂而死的,而人教版教材和大象版教材则认为商鞅是死后被车裂尸体的。那种观点对呢?我们该相信谁呢?起初我认这个问题并不难搞清楚。查阅《史记•商君列传第八》原文如下:“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彊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又查《资治通鉴》(卷第二)讲到: “显王三十一年癸未,公元前三三八年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通过《史记•商君列传第八》和《资治通鉴》的记述我们可知:商鞅应该是先被杀死,后被车裂其尸体的。

  但是岳麓版教材果真错了吗?深入查证以后使我愈发困惑。我们来看另外的几则材料:《战国策•秦策一》:“……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又《史记•秦本纪第五》:“……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贵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於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可见《战国策》和《史记•秦本纪第五》都认为商鞅是直接被车裂处死的。面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史记》的记载也前后不一。另外一些现代学者的古代史专著也认为商鞅是被直接车裂而死的。如:《中国古代史》(上册 詹子庆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版)“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即位,是为秦惠王。公子虔等人诬告商鞅‘欲反’,商鞅被迫逃亡,最后在自己的封邑抵抗失败,被处以车裂之刑而死。”(p106)再如《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齐涛主编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2版)也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处死”(p115)通过以上史料的记述,可知这个问题本身尚无非常统一的结论,仍在争论之中。两种观点都无所谓对错,因为依据的史料不同,自然观点各异。(文章http://portal.sdteacher.gov.cn/Course/lishi/Article/85025.aspx;作者:冠县第三中学 田占军)

  3、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新法未废。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妇幼皆知。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合作探究】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徙木立信)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5)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的进步意义:

  1、性质: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富国强兵,客观上破除了奴隶制度及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

  2、特点:

  ①改革最彻底:(可参考商鞅变法前后秦国比较表)

  ★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

  变法前 变法后

  经济上 井田制为基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

  政治上 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 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占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权制

  军事上 秦兵不敢东向 全国皆军、惟军为荣,虎狼之国

  外交上 “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盟会 傲视群雄,六国合纵抗秦

  文化上 百家学说 以法为教,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生活上 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

  性质 落后的奴隶社会 新兴的封建社会

  ②改革较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习俗等各个方面;

  ③持续时间最久:18年,两次颁布变法令;

  ④作用最显著: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实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意义: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

  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建议引导学生回忆变法政治方面的具体内容,师生共同做出评价。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2)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强了国力

  秦处西戎,地旷人稀。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教学时,注意给学生讲清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变化的作用。

  (3)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颁布了奖励农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官爵晋升与斩敌首级,军功大小成正比。此法的实行,大长秦国杀敌立功之风。并严禁私斗,凡私斗者,按其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4)司法: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了守旧势力。

  过渡:大家先看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总结)司马迁的观点不对,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依据他的个性天赋,而应当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商鞅变法处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局限性。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什伍户籍制度及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教师既要肯定商鞅变法在社会习俗方面改革的进步性,如父子与成年兄弟必须分居等,又要指出其局限性,如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课后小结】

  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商鞅尽管已经逝去,但他给我们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商鞅为变法而牺牲,虽死犹值。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商鞅变法使秦国出现了“移风易俗,民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面貌,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你对此有何看法?

  答案提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秦的暴政。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虽然对后来的秦朝有消极影响,但更要看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改革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课测评

  1、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答案提示: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答案提示: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变法也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学习延伸

  《富国强兵的秦国》说课稿

  ★新课导入: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

  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宏伟壮观的秦俑军阵,无声地叙述着秦始皇当年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历史伟业。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古往今来的人们在肯定和歌颂秦统一六国伟大贡献

  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之前的商鞅变法。

  那么,商鞅变法在历史上究竟起过什么作用?它的影响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探究的主要问题】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有哪些? 如何一分为二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重要概念】富国强兵 轻罪重罚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一、商鞅之死——商鞅变法的结局

  1、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只是由于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才得以实施。

  但是,贵族保守势力不甘心失败,在变法进行过程中继续抵制破坏新法,还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法禁。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就严惩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的旧贵族,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狠狠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气焰。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敢公开反抗。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

  关于商鞅的死因有几种说法:

  (1)司马迁:刻薄寡恩,用刑太过

  (2)马克思主义:商鞅变法触犯奴隶主利益,受到报复(阶级分析)

  (3)新说:是君主集权与贵族分权的斗争,因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导致与秦惠王矛盾加剧而被杀。

  2、经过:秦惠文王身边以前曾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他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都咸阳车裂示众,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代表旧贵族势力的大臣坚决反对变法.他们认为效法古制.依照旧礼,才不会出偏差。“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商汤.周武.没有依照古制而成就王业;夏桀。 商纣,没有改变旧礼也不免灭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也就是说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商鞅有力的驳斥。坚定了秦孝公的变法决心。

  归纳:

  ①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

  ②秦孝公去世→失去依靠;秦惠文王即位→守旧势力复仇。

  商鞅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以及设县、什伍户籍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看了“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

6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