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时间: 子文2 历史学习方法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学情分析:

  1.普通高中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

  共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学生完成学案,时间5分钟。

  第二环节:简介董仲舒;对新儒学的思想、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和西汉教育状况等内容进行归纳及必要的分析、说明。突破重点。时间15分钟。

  第三环节:问题探究。突破难点。时间15分钟。

  第四环节:教学评价。问题探究也包括了评价。另外,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进行检查评价。时间5分钟。

  (二)教师活动:

  教师课前要准备学案。

  多媒体展示董仲舒及其代表作简介;展示鲁壁、汉武帝、五经书影、授经讲学图等资料。对有关内容进行分析说明。

  多媒体展示两个要探究的问题:西汉前期的政治为什么会从‘无为’转向‘有为’?儒学成为正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也可以参加讨论。

  (三)预设学生行为:

  完成学案。

  学生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会有疑问。

  第二个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会有较多的疑问。

  (四)设计意图:

  完成学案,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展示资料增强历史感,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

  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板书设计:

  一、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期,“无为而治”

  2、汉武帝时,积极进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简介:汉代大儒;代表作《春秋繁露》;建立新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思想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

  (3)提出“三纲五常”

  3、评价:随时代变化而发展,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

  2、西汉的儒学教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教材地位、作用:本节课是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本课不仅为本单元后几课奠定基础,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历年高考重点考查内容之一,所以在复习中是一个重点区域。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主张;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历史意义;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答案,了解各学派的思想主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原始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认识到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继承和发扬。

  3.重难点及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百家争鸣”不仅推动了当时学术思想的活跃,而且对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部分。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要有所了解。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到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于这些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认识。

  二、 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多而杂,教学思想性、理论性都很强的特点,坚持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准备时,对课程的一般过程和问题进行了预设,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对难点的讨论法、对扩展内容的讲述法等。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层次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做到“因材施教”。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高考题分析,使学生夯实基础,并熟悉高考题型,为高考练兵。

  三、 说学法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三学生,关于本节课内容,学生在高二已经学过,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因而我主要运用表格法、比较法帮助学生从时代背景入手,了解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其变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运用合作探究法,使学生在共同讨论中理解难点。同时运用多媒体图片,以提高学生求知欲。

  四、 说教学过程

  1. 导课设计(3分钟):图片导入---展示多媒体图片如:孔庙、孔府、国际孔子文化节等,并联系本土文化淮阳弦歌台(孔子曾经在陈讲学的地方),从介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引入本课。

  2. 授课过程(25分钟):首先分析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构建主体框架,使学生整体了解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形成整体认识)

  本课主要包括三目内容: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关于教材处理,我把前两目内容放在一起讲述,这样不仅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 1

  看到各派的发展变化,以及后来相互渗透的趋势。首先,教师以“春秋五霸,你方唱罢我登场;战国七雄,硝烟纵横烽火中”的诗歌引导学生用一个“乱”字来形容春秋战国时的形势,从而点出“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接着提出问题:“百家争鸣”的含义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然后运用表格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突破第一个重点: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学生一些细节:孔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以儒、道、墨、法四家为主,此外还有名家、阴阳家、道德家等。接着以问题教学法提出问题:孔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有影响吗?使学生在了解孔子成就的基础上,认识到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在今天依然闪烁着科学的光芒,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然后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则“趣味百家”: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无为;庄子说:我逍遥;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使学生在比较中在趣味中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问题的能力。再然后,进行“角色体验”:假如你是当时的国君,你会采纳哪派的主张?请说明理由。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通过学生讨论发言,得出结论:只有法家思想符合当时统治者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从而加深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在理解这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对于第三目内容: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则材料《汉书·董仲舒传》,让学生依据材料回答问题,认识新儒学的含义(“新”在哪?)、内容、特点,从而得出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从了解汉代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儒学从此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同时也禁锢了思想界探索的精神。这样在突破重难点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3.课堂小结(2分钟):儒学春秋创立,战国成为显学,汉代确立正统地位——得出启示:思想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方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4.巩固练习(5分钟):以近两年高考真题为例,使学生了解考点及高考题型。


  看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6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