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完整版)(3)

时间: 雪珠2 历史学习方法

  (第三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了解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表现:

  战后二十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延续并发展社会福利政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

  80年代,里根上台后,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

  90年代克林顿倡导介于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经济进行改革,经济持续增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2)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3)美国的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国经济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农业 实施余粮收集制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结果 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政治方面:(1)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2)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20页,):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6、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宣布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

  (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

  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通过《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第三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由来和发展;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

  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5、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

  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8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