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习励志 > 学习的其它 >

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3篇

时间: 如英2 学习的其它

  《论语》在其成书后即作为一个整体在思想层面对后世产生影响。以下是小编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一:

  这个暑假看完了《论语》这本书,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之前全不知是什么意思。在略读了论语后我似乎也有获益匪浅的感觉。  《论语》是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他的学生日常言语所撰写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张“仁”,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是因为有孔子才会有今天的《论语》。《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宋人赵普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对我们的用处之大了。作文网 小学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这是教给我们学习方法啊,很多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是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啊!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教会我如何孝敬父母。而能使我一生受用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我的“圣经”,我更会牢记在心。

  我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用到《论语》,可以是生活上、改正缺点上,珍惜时间上、学习上以及孝敬父母等等,都可以用到《论语》。《论语》的用处可真不小啊!这么一读,我就知道为什么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了”,因为《论语》的用处真广,什么地方都能用得到。只要读了一小部分的论语,并且理解了,用上了,就会使人一生都受用不尽。

  有时经常听到有些人怨天怨地,怨自己没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怨自己运气不好,做什么事都不顺。其实这些人生活还是不错的,只不过看到生活过得比自己好的就心里不平衡,自己没本事就怨天怨地怨父母。但真正生活艰苦的人们很少有怨言,而是默默地工作着,生活着,他们用他们的勤劳,他们的质朴,过着普普通通而又充实幸福的生活,他们很满足自己的生活,他们不去和别人比较什么,他们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足了,当一个人不去妄想而踏踏实实地生活工作着,他们就很快乐了,也就是知足者常乐。现实就是这样,出生有贵贱,能力有大小,但生活的快乐不快乐,知不知足就要看每个人自己了,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但不是妄想,要自己去努力去付出。妄想是无止境的,生活在妄想里的人他们对生活是永远不满足的,所以他们活得很累,他们要攀比,他们虚荣心强,见不得别人比他们好,他们永不知足,所以注定他们永远不会快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生就在于学习,不分贵贱贫富,让我们学会在简简单单的生活中感悟人生、体味快乐吧!

  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二:

  仰望星空,历代圣贤追逐立足之本的星光点缀漫漫历史的长廊,圣贤之言,更是光彩耀人。

  作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先驱,孔子照亮诸侯争霸时代的道路。当今社会无数人竞争探寻避世之道。与之不同,《论语》却教导了人们积极入世,更教人之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因此,没有人让所有人臣服的方法,若强行逼迫,只会造成更大的动乱。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传,大禹治水时刚与妻子结婚不久,他认识到失去家人的痛苦,于是有了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作为一个贤明的君主,最难得的是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只有这样才可以与人友好相处,国家之间才能相安无事。

  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着斗争关系,优异的成绩成为了学校的门面,可悲的是无辜的学生却成为了学校之间攀比的门面。教书育人是学校的责任,读书、做人、报国是孩子们的归属,学生难做人,学校假做人。

  牛郎织女我们并不陌生,这对恋人,由于银河隔阂,他们除了遥望外,无望鹊桥相会。难道是人与人的命运不同吗?难道他们没有资格在一起吗?

  也许这这个社会是环境有所不同,又或许是人们命运不同,可这不是理由,自己处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就应该让别人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吗?已所不欲,何必在施于别人?懂得挣扎,是本能,懂得体恤是智慧,为了施于别人而苦思冥想,何不放弃智慧?

  《论语》不是一本书,而是人生的一味调味剂,有调和之道,有社会之道,有人生之道等。做人难,难于处世,做人也容易,易于学习,学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三:

  《论语》,字面上意思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简单地说,《论语》就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于《论语》之中。

  先说教育。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开私学的人,可谓是中国教育的第一人。孔子的教育主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有教无类”,其二是,“因材施教”。

  孔子有教无类。在其弟子中,有出身贫寒的颜回,也有贵族身份的孟懿子,有被驱逐出贵族行列的冉雍。“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贵族对知识的垄断,使每一个人都有较为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因材施教。对子路,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对冉有,孔子说:“闻斯行诸”。因为“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弟子的性格不同,孔子的教育方法也就不同。这样,就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他们每一个人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教育,应该比现在的“标准化”教育好一些吧!

  再说道德。

  孔子的道德,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表现,涵盖忠恕孝悌等诸多道德规范的。但孔子的道德并非是死板的行为准则。就以孔子对管仲的态度来说,孔子认为管仲不俭、不知礼,但也承认管不为公子纠殉节的行为并非是不道德的: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会从整体上评价,辩证的看待,而非仅从没有自杀殉节这一点上武断地说是道德还是非道德的。

  而且孔子的道德不是软弱的、逆来顺受的奴隶道德。孔子就对老子“以德报怨”的思想不满,认为应当“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这才是君子的道德,而非奴隶的道德。

  三说政治。

  孔子的政治思想,可以说是建立在他的道德的基础上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希望有一个君主热爱人民、人民敬重君主的理想社会,但是,孔子的政治思想至今都是不切实际的。不过我相信,在将来,一定会出现理想化的君主,理想化的人民,理想化的社会。

  总之,《论语》是一部巨大的智慧宝库。无论是什么思想,都能在其中得到升华。我们看待这部书,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2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