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习励志 > 学习的其它 >

有关革命的读书感悟3篇

时间: 如英2 学习的其它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系列革命精神。这些精神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效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能够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到的有关革命的读书感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有关革命的读书感悟一:

  高尔基《母亲》读后感1000字

  通过读高尔基《母亲》一书有体会,此书讲的是苏联时期工农人民为理想﹑真理和对美好生活所向往努力奋斗的故事。

  《母亲》是我极为欣赏和喜欢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前苏联时期工农人民为真理,为平等,为自由,为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的故事。

  巴威尔·符拉索夫是工人区中钳工的儿子。他偷偷地学习——因为这是工人所不能拥有的权利。一些工人的子女和他一起读书、讨论问题、办报、散发传单,干起革命事业。母亲起先担忧自己的儿子,慢慢的,她喜欢并钦佩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们,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参加了革命工作。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壮大,沙皇反动政府开始迫害革命者。但以巴威尔为首的组织却冒着生命危险宣传革命思想。工农运动越来越浩大,群众的反响越来越强烈,母亲的思想觉悟也越来越高,她将整个心灵献给了属于人民自己的革命事业。

  《母亲》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它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为自身利益而奋斗。小说中,巴威尔这一群青年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壮丽的革命事业。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为无数平民的利益到处奔走,演说、散发传单,用宣传去唤醒人民,使人民从以沙皇反动政府为主的压迫大众的机构中解脱出来。他们追求真理、热爱和平,所以他们要奋斗,要用行动去打倒一切不平等的现象,去捍卫群众的利益,去创造社会主义的社会,去实现无产阶级的和平梦想。他们崇高的理想和真诚的呼吁使无知的工农阶级觉醒,他们伟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染了身边的人。母亲正是从一个柔弱、温顺、忧郁的传统工人区妇女变成了一个有着深刻见地、满腔热情、勇敢无畏的新时代革命工作者。她不辞辛劳地长途跋涉送报纸、传单,不顾警察的残酷毒打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她和青年们一起带头示威游行,高高举起代表理性、真理、自由的旗帜,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强有力的信仰;她忍受着儿子被捕、骨肉离别的痛苦,在一个个革命者接连入狱后仍坚持着实现自己的宿愿……当法庭审理这些革命者时,年轻人振奋人心的微笑显示着革命事业的光荣与革命工作者的顽强,他们慷慨激昂的演说宣示着坚定的信念:“……你们使人们无法生活,毁灭他们;社会主义却要把遭到你们摧残的世界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伟大整体,而且这一点——一定要实现!”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正义的光辉。

  这部小说使人热血沸腾,令人强烈地感受到可敬的革命者们的勇敢不屈、正气凛然,由衷地赞叹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钦佩他们对伟大事业的献身精神。特别是母亲这个人物的思想转变,由胆小、明哲保身的保守派到热爱生活、传播真理的革命先驱。这壮丽、激昂的革命故事震撼着我,让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谛。

  通过读本书对我有一些启发,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习他们对真理,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而努力奋斗。无论在以后的生活,工作,学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我们努力奋斗,去努力奋斗是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关革命的读书感悟二:

  《紫禁城的黄昏》读后感2000字

  帝师——庄士敦

  帝师,在中国历代都享有极高的地位。皇帝与他们之间这种融洽的,不受限制的关系,也许与罗马皇帝奥勒利乌斯和他的朋友兼导师科尼利厄斯的关系相类似。但不同的是,在中国,一个帝师的地位不仅是一个享有特权的朋友,他还是一个官高位重的官僚,占据着不逊于总督的位置。

  而今天我们所讲的帝师庄士敦,更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在1919年进入紫禁城担任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老师,其实此时,皇帝已宣布退位,但他在中国人民心中还是作为一个传统存在着。庄士敦是辛亥革命以后,唯一能进入小朝廷的帝后生活中,并在紫禁城生活过的外国人。他对溥仪的影响是巨大的,几十年后溥仪回忆说"庄士敦已成为他灵魂的重要部分"。庄士敦在华的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剧烈和痛苦的变革时期,在本书中,庄士敦把自己在华的经历放在近代中国大背景中,从一个谙熟中国文化继而又身为帝师的外国人的特殊视角,对他耳闻目睹和亲自经历的大小事件,写下真实的纪录,字里行间浸透着他的审视和思考。

  庄士敦在1919年以后才入宫并成为帝师,即他并未跟慈禧有太多的接触,但在书中有一部分对慈禧的描写。庄士敦认为慈禧应对清朝的灭亡负主要责任,而很多的西方人普遍认为,慈禧生就了统治者的素质,正因为她,清朝才得以多延续一段时间。在我看来,这种延续其实本身没有什么用处,一个已腐烂的木头再怎么延续也无法恢复原样。一个西方的作者曾写到:1900年以后的慈禧"采取了使中国步入现代化道路的政策,并且依据她强有力的政令,取缔了某些旧的规章”。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与其说是慈禧引导了改革,不如说是她不得不跟随改革,她过去所反对的改革已经不可避免的到来了,她作为一个聪明人不得不接受现实了。“慈禧是那些具有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顽固派的工具,但她是心甘情愿沦为工具的。”庄士敦对光绪的遭遇有很深的同情。慈禧不可能不对这一切负责,但或许慈禧只是生活在各种阴谋下的无知的妇女,她不可能对一切坏事负责,也不应在她死后,把一切都算在她身上,历史从来都应该站在公平的角度。

  庄士敦之所以有机会成为帝师,全都得益于徐世昌。作为民国总统的他,并不信仰共和,他对中国共和政体的前景持怀疑态度。众所周知,溥仪已于1912宣布退位,但他所失去的或许仅仅是一个名正言顺的旗号而已,他的威望以及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从未下降。倘若共和派为建立一个的共和政府的努力归于失败,皇帝随时可以利用国民感情建立一个有限君主立宪制的新中国。所以徐世昌等人希望溥仪能学习一些关于欧洲政治制度的发展,特别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知识。于是,便聘请庄士敦担任皇上的英文老师。

  庄士敦在任教期间,将西方的思想文化大量灌输给少年溥仪,试图把他培养成一个现代西方式的君主或绅士。电影,留声机,自行车,钢琴,电话等但凡宫廷所未见的“奇技淫巧”之物,无不是由庄士敦带入溥仪的生活之中。庄士敦与溥仪谈英国王室的生活和君主立宪制,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内战争,谈西方文学艺术和中国白话文活动,也谈及帝制复辟的可能性和各派军阀的可靠性。?他甚至常带些《新青年》激进报刊,并为他的皇帝学生引进胡适这样的新派人物,以至使溥仪一度对少年运动产生兴趣,由于庄士敦的原因,溥仪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接触到其他外国人,泰戈尔也曾在庄士敦的引导下与溥仪见面。

  在本书中,从庄士敦的角度来看,溥仪聪慧且关心国家大事,但我们不可否认他身上也带有一些满清贵族固有的缺陷,这可能和他早起的教育有关。溥仪不安于紫禁城的禁锢却又无能为力,他曾为自己设计出逃计划却并未实施成功。内务府的腐败使的皇家的财产只能勉强维持现状,溥仪决心要清查皇家账目,此时,那些害怕暴露其渎职行为的太监竟然纵火烧了建福宫。火灾后的18天,暴风雨来临了,一个在中国宫廷存在了几千年的制度,在这一天被突然废除了,紫禁城所有的太监都被驱逐出去了。?中国新闻界一致赞扬皇上废除太监制的行为。当然,庄士敦在这件事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尽管在那个计划真正实施的那天到来之前,溥仪一直对所有人保密。

  庄士敦十分醉心中国文化,他在竭力“西化”溥仪的同时,自身却被彻头彻尾的“中化”。他言必称皇上,口必云陛下,甚至在皇上逃往使馆的途中都没有改掉这个习惯。他,常常顶戴花翎,学着清朝遗老的样子,足迈方步,拱手相揖。就在他努力使溥仪摆脱帝王生活,并使之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自由人的同时,却又不遗余力的参加各种与复辟相关的事宜。他认为清朝统治下的人民缺失的不是自由是团结,他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民国”是在欢呼声中建立,但民国建立后,很多热心共和的人都遭到了令人困窘的处境。在这里暂且不讨论辛亥革命以及民国建立有什么过失之处,但它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有一定正确性可言的。

  庄士敦本人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希望溥仪离开紫禁城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一方面又认为他的皇帝学生有能力领导好这个国家驶出泥潭,重见光明。或许,他要寻找的事这两者的结合,但是时代的背景是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的。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冲突,在庄士敦和这本书上,似乎凝聚成一个点。

  庄士敦本人也只不过是这个黄昏的过客而已,他的观点和视角可能不是权威,但他曾经是末代皇帝溥仪最亲近的人,是鲜有的如此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他的经历和观点对于清朝末期的一些事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今天中西文化又一次剧烈碰撞的历史时期,或许有千千万万个庄士敦存在,新时代的人们,将抱着怎样的理想,去迎接又一个崭新的黎明。

  有关革命的读书感悟三:

  《邱少云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听爸爸讲过很多革命烈士的故事,刘胡兰姐姐的伟大,江姐阿姨的坚强,但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听《邱少云的故事》,我觉得叔叔的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学习的。

  邱少云23岁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25岁随战友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密密隐藏在草丛中待命。不料被敌人投入的燃烧弹点燃旁边的草,蔓延到身上燃着了,如果此时他就地打个滚就可以扑灭,但邱少云没有这样做,因为万一被敌人发现,计划会被打破,行动就会失败。最后邱少云叔叔被大火活活烧死了,行动取得了胜利。

  听完故事,我对爸爸说:叔叔太伟大了。“是啊,为了这场胜利,为了国家的利益,他这种高度的纪律性和顽强的意志,是现代人要学习的,特别是你们,没吃过苦没受累的花朵。”爸爸拍着我的头说。

  我点点头,忽然间觉得自己长大一些。多少前辈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不怕牺牲,不畏苦难,才创造了现在的强大国家。

  我们现在生活在幸福的花园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最缺少的就是遇到困难时不怕吃苦的精神。想起在学习时,遇到难题连想都不想就放弃,奥数没做两天就失去耐心;在生活中,对妈妈要求的扫地,洗衣服等简单事情要不不理,要不就做一点意思一下交差,害得我在家里成了一个“信用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

  现在我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按照妈妈的要求,做出了新学期的学习计划,争取更好的学习成绩,并一点点改正自己的坏习惯。

  听爸爸讲过很多革命烈士的故事,刘胡兰姐姐的伟大,江姐阿姨的坚强,但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听《邱少云的故事》,我觉得叔叔的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学习的。

  邱少云23岁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25岁随战友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密密隐藏在草丛中待命。不料被敌人投入的燃烧弹点燃旁边的草,蔓延到身上燃着了,如果此时他就地打个滚就可以扑灭,但邱少云没有这样做,因为万一被敌人发现,计划会被打破,行动就会失败。最后邱少云叔叔被大火活活烧死了,行动取得了胜利。

  听完故事,我对爸爸说:叔叔太伟大了。“是啊,为了这场胜利,为了国家的利益,他这种高度的纪律性和顽强的意志,是现代人要学习的,特别是你们,没吃过苦没受累的花朵。”爸爸拍着我的头说。我点点头,忽然间觉得自己长大一些。

2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