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 >

高三语文学习方法研究

时间: 如英2 学习方法

  高三语文的复习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高三语文学习方法研究,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高三语文学习方法研究一

  一、目标重点要清楚

  目标清楚有三个含义:1、对当年考试的范围、考试的重点要清楚;2、整体复习计划每月每周的复习重点要清楚;3、对学生的长处、弱项、问题要清楚。目标清楚,首先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①要分类研究近三年高考试卷的特点和发展趋向,把握复习方向。

  语文试题每年都有一些微小的变化,代表着一种发展趋向。如2006年江苏省高考试卷,压缩第一卷第一模块的题量,只考了语音、汉字的识记和词语、病句的辨析等4题,与此同时,第二卷文言翻译、诗歌欣赏、语言运用的分值逐年不断在加大,题目越来越灵活,显现出降低汉语专业知识的难度,突出实用的特点。更注重的是能够抓住不同语素和语境,在动态的、实用的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针对这些变化,就要及时调整复习的方向,改变地毯式的复习方法,应该注重对从初中到高中教材所出现过的常用词语的梳理,尤其注意从生活中去寻找问题给学生辨析。

  ②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做好前瞻性预测。

  每年的考试范围都有一些变化,研究《考试说明》,除了关注考试范围的改动,还要注意措辞的变化,因为这往往就是旧题出新的地方。例如,现代文的阅读要求将“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改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看起来改动的仅仅是一种提法,但“整合”与“提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整合不仅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暗含着概括、重组、融合、表述等多项要求。因此,复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做点调整。只有了解这些变化,才能准确把握住综合训练的方向,复习才能有的放矢。

  ③要认真研究每一套考卷所反映出来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以利于因材施教。

  作为一名高三语文教师,知彼还要知己。每个班级语文的共性问题是什么,每一个学生的强项弱点在哪里,每一阶段的复习应重点突出什么,应该心中有数。过去接手新的高三,我就有意识的建立班级“户口”和学生个人“帐户”。班级户口是指全班语文成绩表,按照试卷格局,成绩表分为基础、阅读、作文三大项。分列统计每个学生三大项得分情况,目的是了解全班共性问题;个人帐户是指要每个学生自己建立分项成绩分析表,分为基础、文言、阅读、语用、作文、总分等六大项。每做完一套试卷,我都要做两个分析:一是分析每一道题全班的错误人数,了解全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讲评的重点;二是登记每一个学生六项内容的小分,了解个体问题所在,以指导帮助他不断调整自己复习的重点。做好这两个分析,不但可以让老师对复习重点心中有数,更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薄弱问题心中有数。毕竟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只有让他了解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他才能有的放矢做好查漏补缺的强化复习。

  二、复习训练要实且活

  复习训练要“实”有两点含义:一是要实实在在抓好基础;二是要扎扎实实做好训练。

  抓好基础,首先应该老老实实抓好课本知识的梳理复习,完全抛弃语文课本的复习是不可取的。高考试题虽然年年在变,但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从未有过改变。因此,初高中阶段语文学过了哪些知识,都需要认真地梳理。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的实词、虚词及句式都和课本密切相连。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也是如此,2000年的《长城》,两题4分考的就是使用不同人称不同作用的这一问题,2004年考对边塞诗的辨析等问题,以及鉴赏中常用到的正衬、反衬、对比、象征、直抒胸臆与委婉含蓄、寓情于景与直接抒情等手法都属于阅读分析的基本知识,也都散落在教材中。复习的时候,要能沉静下来,认真把课本上所有的文言文梳理一遍,把散落在课本中的阅读与其他基础知识整理清楚。高考选文,题目可以千百万化,但所运用的基本知识是不会变的。只有扎扎实实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复习训练要注重“点“”线“”“面”相结合。

  ①扎扎实实讲透难点。比如诗歌与阅读的鉴赏。首先鉴赏上有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具体是怎样运用的。要以课本为例,明明白白讲清楚。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地方,更要讲清楚。例如,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有什么区别,渲染和衬托的不同在哪里等,牵涉到知识点的地方,哪怕多花点时间,一定要实实在在讲明白,讲透彻。只有让学生弄清“是什么”,他才有可能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为什么”。

  ②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注重分清轻重缓急,总结提高。轻重缓急指,属于记忆方面的内容,如名句名篇,可以放在后期复习,复习早了容易遗忘;技能方法类考点,可放在前期进行,如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总结提高指,最后要把所有复习过的考点进行系统化、网络化。每年高三,我们一般安排三轮复习(见附文)。

  第一轮在上半学期,重点是以新带旧,对高中三年的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同时,以知识点为线,分类进行单项训练;并兼顾作文训练。在基础复习没有过关的情况下,我不主张过早过多的综合训练。复习如同长跑,过早进入冲刺状态,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到真正临考时反而会没有冲劲。因此,认真做好单项训练的作用比盲目的综合练习作用大得多。

  第二轮在下半学期,以第五、六册部分课文为例子,以阅读卷的形式,以高考说明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为主线,分类训练如何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与情感,如何阐释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等能力;同时把历年高考阅读试题按科技说明文、社科文段、文学作品三块归类,集中练习,并结合做卷情况进行解题方法指导。

  第三轮复习的重点是综合训练,一般用一个半月的时间集中完成一定量的模拟试卷。这些综合卷应该涵盖了所有的考点,我们在讲评每一份试卷时,应该认真分析讲解每一个考点的内容。不但要讲每一道题的知识点要求,分析错误原因,同时要举一反三,尽量将同类题目不同错误归类比较,要让学生明白,避免。并以此为依据,再次进行查漏补缺为主的基础知识单项复习。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复习的质量。

  另外,为了保证复习的有效性,精选资料就格外重要。现在各种复习资料铺天盖地,有些题目偏、怪,莫名其妙,甚至错误。这样的试卷,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而且会误导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这些年,我们用的试卷绝大多数是拼装历年高考试题或一些省市组织的模拟试题,由于这些试题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因此题目经典,指向性也很明确。

  ③切实抓好学生的“学”。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既要重教,更要抓学,从严要求学生养成灵活分析的做题习惯。如考试说明规定的六种类型的病句,用划成分找主干的方法可以找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赘余三种错误,而语序、表意、逻辑错误,又多是因为修饰不当造成的。掌握了这个规律,每次做病句题目时,就要坚持训练学生从划分句子成分入手,看结构,排修饰,养成分析的习惯,不能凭感觉去蒙。

  三、集体备课要精诚合作研究。

  高三语文教师教育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工作非常辛苦,精力投入非常的大。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注意教师间的精诚合作研究,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群策群力,共克难关。

  备课组的任务首先是集思广益,制定符合校情的高三语文全年教学计划,共同研究高三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五大版块,复习策略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在集体备课中,除了着重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教什么、怎样教”等教学内容及实施技术问题,还要研究“为什么这样教”,“高考为什么这样出题”等教学理论问题。其次,发挥各自优势,帮助学生整理归纳考点必备知识,初步构建点面结合、前后勾连、立体化、系统化的复习思路。并且通过各种渠道采集高考有效信息,精选经典试题,增强复习迎考的针对性。此外,要及时交流学情,共同探讨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性问题,集体研究对策。

  实践证明,备课组只有团结协作,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形成合力。只要形成合力,就能弥补我们并不丰富的教学经验,最大程度地体现高三语文复习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高三语文学习方法研究二

  现代文阅读在整个试卷中占有很重的分量,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过程会拉动包括写作、语基和语言运用三大考点的能力提高。

  然而,如此重要的一块,每届高考的实际情况却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重视立竿见影的语言基础训练,轻视效率不明显的阅读;②重视题干的审读,轻视对语言环境的揣摩;③重视题目的阅读区间的分析,轻视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尤其缺少对截取自阅读材料的语言进行剪裁的训练。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复习备考:

  第一,结合教材,根据文体分类复习。

  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它要求学生能迅速而准确地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现代文阅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鉴赏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绝非短时之功,它是在长期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这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课文的阅读实践,虽然高考不直接考教材,但教材仍然是范文、例子,通过对教材中现代文的有效学习,形成能力,就能很好地迁移到高考的现代文测试中。归根结底,题虽然在课本之外,但理在课本之中。因此,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课内与课外的无缝对接,具体做法是把教材中的现代文必读课文,分别归类到科技说明文、政论文、散文和小说四种文体之下,复习时要紧紧抓住文体特色,储存阅读常识和阅读技能。再经过有意识的培养训练,形成一定的阅读水平。所以,我即使在课外阅读训练分量加重的情况下,复习时仍紧扣教材不放,课内的解决好了,课外的就可以由课内来迁移。

  第二,安排好复习顺序,讲究课内外结合。

  每复习一种文体均可按文体基础知识梳理——分类单项强化训练——比较阅读训练——综合阅读训练四步。文体基础知识梳理可以结合课本进行,内容要全,概念要清。分类专项强化训练要有针对性,一个能力点或一个题型集中强化训练。这样序列化、高强度的训练,有助于形成单项能力。另外,还可以根据自身弱点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查漏补缺。比较阅读训练既要进行同体裁比较,不同体裁比较,又要进行同题材比较,既要进行知识点、能力点的比较,也要进行解题方法的比较,通过比较对照,问题更加鲜明突出。对于重点题目、难点题型效果显著。综合阅读训练就是根据现代文阅读能力考试目标多角度设计练习题。是课本阅读训练的延伸,是让学生将课文阅读形成的能力迁移到课外阅读。在训练上可以采用集中复习与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复习内容以高考试题为主,分散训练内容可从各省市、名校的高考模拟试题中精选。这些试题具有选材新颖、内容紧贴现实、设计紧扣考点的优势,同时还会根据命题趋势作出适当的调整,体现一定的预测性。

  第三,正视训练,注重做好练习分析,加强能力培养。

  现代文阅读考试是能力考试,要想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练习。练习题要精选,切勿求多。根据高考说明要求精心设计练习题进行训练,最简单的方法是精选近几年高考题中的精品题。虽然说,高三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经过几年的训练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解答开放性题型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应作为训练的重点。仅抓训练不行,还得对练习做分析。分析练习绝不是对答案,而应该让学生知道所以然,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章学知识,以及回答问题时常用的套路,即使用正确的套话,再添加一些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正确答案就出来了。如问“作用”,它的答题套路是:手法+手法结合内容产生的效果。如2005年全国卷(三)第17题,作者用了反衬手法,反衬的作用是以次衬主,突出主体,第三段描写主体是山峰的气势,夜晚看到的是“山影”,山影在火光的衬托下“令人魂悸魄悚”。整合起来就是这一描写反衬张家界夜空山影的摄人魂魄。

  另外,通过练习,我们可以将现代文阅读题中主观性表述题的解题步骤归纳为五步:第一步,对试题中的文章(段)作仔细通读。第二步,审清题干包含的有关信息,如要解答什么问题.表述上有什么要求,字数多少,叙述角度有无限制等等。第三步,找准题干所提问题在语段中的具体位置。第四步,在通读语段后,确定哪些文字与要解答的问题有关,从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第五步,按答题要求,对文中的信息作必要的整合,使答案表意准确全面,文字简洁,结构合理,符合答题要求。除按上述五步之外,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联系全文。试题中有些问题是结合全文而问的,答题时必须联系全文作答,不可断章取义。二是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不提倡自作聪明,勉强用自己话概括。实在需要自己概括的题目,也要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一般而言,3分的题目答三个要点;4分的题目或短语整合出四个要点,或以主谓句整合出两个要点;6分的题目一般是用主谓短语整合出三个要点)。对于限定字数的问题,回答要语简、面广、点多,字迹工整,写满为止。

  第四,重视摸索规律,总结答题方法。

  答题的大致规律是有的。比如答题要紧扣题意,如何问就如何答,“答”与“问”要有直接的关联,不能机械的摘录原文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不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结果是回答不到位,甚至于答非所问。因此,应引导学生对准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其次,要重提取。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句就在原文中,要紧紧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的答案一般与标准答案比较接近。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不可取的,这样,将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三要分表里。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句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四、表述要注重条理。现代文阅读答题要求严密,评分标准严格,评分办法一般是“要点给分”,所以表述要注意三点:忌用修辞,回答问题,要用直白的语言,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忌无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忌遗漏,对应题旨,不能遗漏答题要点。

  第五,教给方法,增强能力。复习时要教会学生以下方法:

  (1)学会领悟。重视学生领悟题意、语义、文意、语境能力的培养,在领悟把握中帮助学生总结方法。如对文章中某词某句意思一时搞不懂,就应考查它的前后的文字,从中索取关键性的语言信息。如2005年上海卷《回望昨日的感伤(节选)》“第①段里‘体无完肤’在文中的含义是 ”。成语“体无完肤”的两个义项在这里都不适用。我们只有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这个成语在文中的意思:茨威格所遭受的创伤并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答案就是: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

  (2)学会筛选、整合。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现、筛选、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对考生来说,重要信息就是指题目设问中涉及到的知识,需要考生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文章本身主要内容上,神思集中,学会带问寻读,发现信息,但发现不等于多多益善,还应该根据题干的需要加以筛选、整合,提取主干。其解题的基本思路:①按照一定的要求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②以文章的内容、主题、考题的设问为尺度,把握筛选的标准。③根据把握与选项所示信息相对应的句子,或者说,通过正确理解句段的内容来发现、筛选并整合。例如2005年天津高考卷社科文段阅读第3题,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依据第三段中“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一句,可知D项的前半句是错误的理解。又如2006年江苏卷文学作品阅读第一题问的是“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要正确解答此题,首先就必须把开头两段有关景物描写的信息全部找出来,才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特点”来。

  (3)学会评鉴。“评”就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就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阅读的材料多取材文学作品,与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相比,其思想内容深邃,语言上含蓄蕴藉,文学味浓,往往空白点多,语义结构具有隐喻意味,主旨潜藏文中,比较隐晦曲折,内容具有整体性。阅读时应具备整体阅读的眼光和意识,认真通读全文,评鉴时要知人论世,抓住主要物象,品读关键词句,忌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如2006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的最后一问“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这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方式比较传统,即大的景物背景在全文中作用。这要结合我们平时阅读中对于景物描写的作用的知识点来深入理解。一般说来在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时代社会背景、提供人物活动场所、渲染氛围、衬托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等。联系全文,我们不难得出答案。又如2006年山东卷《文赤壁》最后一问“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这题类似一篇小作文,答案颇具开放性,代表了一种新的命题趋势,反响较高。解答该题要注意以下三点:①明确“认识”是相关的知识的了解,“评价”是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②认识评价的对象不仅是苏东坡其人,更有其文、其精神、其影响。除了一般文学常识的积累外,对苏东坡诗词文的独特感受领悟非常重要;③语言表达力求简明有个性。

  (4)学会创新。创新能力的考查将是今后考试主旋津,复习时要突出以下方面:①根据文章谈看法、感受、启示;②发挥想象、联想补写有关内容;③对文中人物和作品思想感情进行评价;④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及其设想;⑤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⑥语言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赏析;⑦现实生活中语言的实际运用。培养创新能力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散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寻求自圆其说的答案。如2006年重庆卷《说村落》最后一题,这一题考查理解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有两个方向:对村落,关注、同情、遗憾;对“以外的人”,无奈。结合全篇,作者为文的目的则是很明显的,就是要引起人们对村落意义的关注。对村落命运的评价,就要创新,可以见仁见智,但通常要结合文章内容、作者的态度、时代的背景、社会意义等几个方面。

  总之,现代文阅读,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同时懂得一些技巧,做个有心的人,相信自己一定能跨越障碍,走向成功!

  高三语文学习方法研究三

  (一)教材上文言篇目的处理。

  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本;历年的考点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因此,立足课内篇目辐射课外实为必需。

  在高考第一轮复习时,我利用早读、自习课、晚自习等时间,将1-6册课本所有文言篇目,根据记忆曲线,按照由高三往高一倒回的顺序,自行通读串讲一遍,课堂按篇作检测。然后以单元为单位,抓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注意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同时积累关键实词、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并配以一定量的课外练习,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本轮可以将课下注释,课后练习按自行出题、交换检测的方式集中整理、梳理一遍。

  第二轮复习时,和第一轮以课内辐射课外不同,本轮以课外文段为主,辐射课内已学知识。具体做15-20篇课外文言语段,凡涉及课内的实词、虚词及句式用法等都呼应贯通来理解来记忆。另布置学生分头给120个实词、18个虚词在课文中找例题,以“每日5词”的方式公布。

  第三轮复习,以综合训练为主,以重点课文为例,用一课带多课的方式,即选取几课在词语、句式比较典型,且涉及文言知识面较广的文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让学生练习出题,学会找点、设点、解点,吃透关键实词、虚词及句法、用法。

  (二)文言文综合训练的应试策略

  高考时,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受工具书的限制,受考场气氛的限制,考生面对一篇完全陌生的文言文时,往往心理紧张,有可能出现阅读急躁,思路混乱,判断偏移等问题。因此,我未雨绸缪,定时、定量对学生进行课外文言文综合训练,通过讲评,给他们一个清晰的答题思路,传授他们一些答题技巧,读题时,学会三步走:第一步,泛读全文,了解文章大致内容;第二步,细读题目,充分利用最后一道观点评价题以及实词解释题,了解全文内容;第三步,精读全文,纠正前面翻译中的偏误。审题时,要注意细节,看清要求。解题时,要注意策略、方法,以2006年高考江苏卷文言文阅读为例:

  1、词语解释

  策略:要善于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由词语位置的可能意义和字典意义的交叉点,来推断陌生词语在问中的特定意义,或者用代入法,以是否通畅为准则,代入原文进行检测。

  方法:联想法。A项中的“遇”有多个义项:①与操遇于赤壁(相遇)。②斯固百世之遇也(际遇)。③公等遇雨(碰到)。④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接触)。⑤不如因善遇之(对待)。⑥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根据语境,选项中的“遇”解释为“对待”是恰当的。B项中的“责”也有多个义项:①每责一头(索取)。②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要求)。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责罚)。④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责令)。⑤留待限期,以塞官责(差使)⑥于是有卖田地,鬻子孙,以偿责者矣(通“债” )。根据语境,文中的“责”应该解释为“要求”。C项中的“徇”有四个义项:①巡行;②示众;③通“殉”,为某种目的而死;④读Xún,顺从。根据语境,选项的解释是正确的。D项中的“麾”有指挥的意思,根据语境,解释为“挥手使……离去”更为恰当。故答案为B。

  2、信息筛选

  信息筛选题,其要求往往以文中的原话出现,一般是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点,做题时要紧扣这个人及其性格,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再对照编组情况判断选择。方法:跳读法,关注文中标志性的语言以及作者的评述性文字等。以2006年高考湖南卷为例,本题要求筛选的信息是“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这与以往就人物性格或品行来筛选信息有所不同。要正确解答这题,应该对文本进行分析,了解“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在原文中的作用。这句话是第二段的领起句,下面的句子都是围绕它展开的。A项“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是说明《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都是“无所谓法也”的;B项“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也是说明“无所谓法也”;C项中“人心各具自然之文”也是说明“无所谓法也”的;而D项中的“祖”,就有“效法”的意思,因此,D项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正确答案是D。

  3、赏析评价

  策略:注意作者的态度和文段的背景,同时也要注意人物形象的发展和变化。方法:推断法,根据“上下文”原则、“已知”原则,学会猜读、猜解。以2006年高考江苏卷文言文赏析评价题为例,A、B、D三项对内容的归纳和中心意思的概括都是正确的。而C项的基本内容在文中都有依据,关键在于对“从”字的理解,选项中解释为“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而原文“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中的“从”是使动用法,“从数人”,即“使几个人跟随”,或意译为“带着几个人”,类似的用法如《鸿门宴》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百余骑”即“带着几百个骑兵”,故答案为C。

  4、翻译。

  策略:五字口诀,留(年号、地名、职务、器具等,可以照录不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补(补上句中省略成分);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方法:学会抓关键词,准确解释句中的重要词语。这些词语有的古今异义,有的一词多义,有的包含特殊的语法现象,翻译时,要根据语境推断它们的含义,并顺畅的翻译成现代汉语。以2006年高考江苏卷文言翻译题为例,(1)句中“民,吾民也”是判断句;“振”通“赈”,救济;“胡”,疑问代词,为什么。全句可译为: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为什么不可以?(2)句中“罢”是通假字 ,通“疲”;征发:征集调遣;所以:用来……方法。全句可译为:土建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的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3)句翻译时应注意动词的补充和翻译,如“天大雨”,应译为“天下大雨”;烈风雷电:刮起大风,电闪雷鸣;衣冠:穿衣戴帽。全句可译为:天下大雨,刮起大风,电闪雷鸣,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做着。

2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