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公开课计划3篇
每一节公开课都是老师们精心准备的结果。现在请欣赏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小学语文公开课计划。
小学语文公开课计划一
一、评比结果
一等奖:田霞 二等奖:李素丽 三等奖:任晓丽 陈冬彦 贾建梅 李玉君 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1、教学理念。授课教师大多能深入理解课改理念,准确把握教 学方向。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法指导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 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 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并努力创设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学行为。
(1)大多数教师能够较准确地把握教材,贯彻新课改精神,根据 课标、 教材和学生认知特征确定三维目标, 在教学中不但重视知识和 技能目标的实现, 更加重视了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实现, 尤其是加强了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力求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2) 参赛教师大多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 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成长需求、发展需求,积 极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3)积极探索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能够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注重学法的指导,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 延伸,体会运用。教学进程顺畅,结构层次清楚,基本符合学科的特 征和要求。如:田霞《用目光倾听》:选择喜欢的段落自主朗读;重 点语句体会、 朗读与表演相结合; 设计表演活动将朗读与学生的体会 紧密结合,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抓住了学生对语言的推敲和 体会,让一位学生进行表演,形象直观,效果不错。
陈冬彦《奇异的激光》:通过表格的归纳引领新知学习,知识结构性 强,直观、有效果。充分联系现实生活,通过图片展示、文本阅读、 联系实际举例探究等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并进行知识视野拓 展,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基础知识,并为问题的设计和探究学 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学特色。一部分教师不仅教学设计有创新,教学方法灵活 多样, 还有着良好的语言表达和课堂调控能力, 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素 养和教学技能,逐步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李素丽《凡卡》: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教学设计的创新,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在活动中全面锻炼学 生的学科素养。
任晓丽《车的世界》:能够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征,用童话般的 语言构建课堂教学的情境,同时通过讲故事、放松操以及分组比赛、 开火车、 找朋友认读拼音等多样化的手段调控课堂, 学生学习的兴趣 强烈,能够始终跟着教师的教学环节,师生有效互动,课堂气氛生动 活泼、充满情趣,学习效果良好。体现了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课堂 教学的设计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热闹但并非真正的生动:有的教学环节看似热闹, 师生问答很顺利, 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缺乏深度和启发性, 还不能实 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 敢于质疑的习惯以及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个别教师的语言表达还需要优化。有的教师语速较快,学生反 应跟不上,好像教学内容很简单,学生不用教就该会;有的教师的语 言评价还不到位, 效果并不明显。
教师用语言调控课堂的能力也有待 提高。
四、改进措施
1、贯彻课改理念,立足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能够从宏观 上驾驭教材,超越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设 计和教学方法,有效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注意知识结构 的整合和线索规律的总结, 合理地进行拓展延伸,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和时间能力。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持一个严谨、扎实的工作态度,充分 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及时了解 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准确地作出引导或评价。
3、注重教学语言,提高讲解艺术,注意学科语言的规范性,做 到精准、简明、生动并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形成教学特色和风格。
总之, 在整个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 大家既感受到了各位参赛教 师的努力和进步,同时也看到了一些不足,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 中, 还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 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 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
小学语文公开课计划二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即预习。预习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上课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目标明确,态度积极,注意集中,容易将不懂问题搞懂。因此,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是有预习但效果不够好,学生仅仅是把字词一写,课文一读就算预习了。反馈中发现:有些学生生字的书写顺序是错的,间架结构不对;有的仍存在字词不会写,词语查了工具书,不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有的是借助教辅等参考资料抄写了对文本的理解,放下参考资料又不会了;也有的只是摘抄了一些优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等等,这些预习只是为预习而预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预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仔细指导,才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主动读文,进行预习,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发现课前预习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小学生,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使得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学生,只有听的份,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帮助学生很好地预习,我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的小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
2.课前预习有效指导是指教师在预习内容、预习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就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方法及培养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叶圣陶先生有关指导预习的论述。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就成了由教师指导预习方法、提示预习项目、订正或补充学生的预习成绩,学生们报告各自的预习成绩、讨论彼此的预习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里面,教师是预习的指导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主持者;学生是预习的实行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预习”展开。叶老认为,“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4.心理学观点。
“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二)研究任务: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不断完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与并付诸实践。
5.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6.提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认识及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态度、兴趣、预习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2.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预习的相关理论和有关预习的研究情况,了解预习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4.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不同的预习作业设计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策略。结合相关理论对预习作业设计与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体的资料。
七、基本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
五(1)班学生。
(二)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5.9.)
(1)收集相关资料,理论学习。
(2)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
2.实施阶段(2015.10.----2016.5.)
(1)预习方法研究: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类,研究不同课文的预习方法,如精读课文应该怎样预习,其它课文应该怎样预习等。
(2)预习内容研究:预习时应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应设计哪些作业引导学生具体预习。
(4)预习内容检测研究:教师应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之后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3.总结验收阶段。(2016.6)
(2)整理实验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3)并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为:
1.课题研究报告。
2.构建不同学段、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
3.学生习得了有效的预习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师掌握了科学的指导方法。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优化了学生的预习过程,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
5.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得以提高。
八、主要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刘良华《自学成材还是听讲成材》
3.中央教科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4.刘春生《作业的革命》
5.《魏书生谈语文教学》
6.《陶行知文集》
小学语文公开课计划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起学生是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立学习者、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理念,应该树立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新教师理念,构建起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针对我们大成学校的学生情况,我们小学语文组探讨出了“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出示目标,明确任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体验,品味语言——美读成诵,掌握学法——延读创新,拓展运用”六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现做一介绍: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这一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参与本节课学习的欲望,形成阅读期待,为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打下情感基础。
出示目标 明确任务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更好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因此,初读时,要让学生直接面对课文,进入课文。即,一开始就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读书,自由地读,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边读边初步感知语言,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理解部分词义,一直读到正确、流利,并及时检查反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找出课文的切入点,也就是课文的“文眼”。
精读体验 品味语言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采用“读”、“悟”的方式,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学生读的过程要有目的、有层次,默读思考和动笔圈画结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在精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感悟-----感悟课文的人物形象,感悟文本的语言,感悟蕴含的道理。对于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认识,需要循序渐进,从词语的品味,到课文的理解,到体会作者遣词的妙处,对课文的语言魅力,让学生从读中充分地揣摩。这一环节,老师可以适当写一些提纲或提一些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去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处。三四年级学生可以引导读懂课文的内容,品味课文的语言;到了五六年级以后,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揣摩文本的表达顺序。
美读成诵 掌握学法 这一环节目的是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使学生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把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下来,逐步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为学生今后语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掌握读书的方法。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用笔圈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有感触的地方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的感受,透过文字的表面意义想象背后的蕴意。最后,设计练习,对本课知识做一次小小的检测,即所说的“当堂训练”。
延读创新 拓展运用 这一环节目的是运用语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延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知识的迁移,也可以是课外阅读。迁移的内容可以是读写方法,也可以是课文的语言材料,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是语文实践活动。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搜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也可以阅读合适的课外读物,并对其中的句、段进行摘录,写写读后感。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时间组织交流、评议,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计划在三月初与小学语文组老师制定初步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模式,语文组老师根据这一模式来尝试教学,推选老师来进行公开课研磨,研磨结束以后,再次修改教案,修改上课方案,在第四周最终展示一堂相对成熟的高效语文课,并作出小学语文学科高效课堂模式的汇报工作。
四月份,学习优秀教师的语文课,如:窦桂梅老师的语文课思想,贾志敏老师的教学思想等,让优秀的思想来指导的教学工作,让优秀的课例促进老师的课堂水平的提高。
在六月份,小学语文组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及模式的应用,每人上一堂公开课,作为小学语文学科高效课堂模式的汇报课,打造出第一批有风格、有魅力的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