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阅读题及答案 >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

容忍的胡适和不饶恕的鲁迅阅读答案

时间: 子文2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容忍的胡适和不饶恕的鲁迅》阅读材料

  这对比可以用十个字概括:“明确的是非”和“正义的火气”。前者是鲁迅的提倡,后者却是胡适的警惕。

  什么是“明确的是非”?1935年的上海文坛,依然混战无已。鲁迅认为:“文人们的互相评论,各各‘指其所短,扬其所长’固可,即‘掩其所短,称其所长’亦无不可。然而,那一面一定得有‘所长’,这一面一定得有明确的是非,有热烈的好恶”。鲁迅的意思重在句末,即:文人在论争时,是则好之,非则恶之,是非不但要“明确”,好恶更得要“热烈”。这一原则,不用说,鲁迅在他自己的历次论战中,都坚定不移、以身作则了。

  胡适的“正义的火气”源于1959年他自己写的第一篇《容忍与自由》。在这篇文章中,胡适说:“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为了说明这一点,胡适甚至举了自己年轻时的一个例子。年轻的胡适是一个无神论者,他痛恨迷信。在一篇文章中,胡适不惜借《礼记·王制》中的话表明自己的态度:“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亦即杀掉那些借鬼神以疑众的人。在这里,胡适是斩钉截铁的,因为他是在反迷信。反迷信还不对吗?这里正有着“明确的是非”,所以胡适不惮以“热烈的好恶”显示自己的决绝。此时,胡适方才十七岁。可是,十几年后,胡适在北大,北大的一些“卫道士”却要“杀”胡适了,理由也是《礼记·王制》中的话,所谓:“学非而博……以疑众,杀”。什么叫“学非而博”?此“非”即“是非”之非。既然,你所学的东西是不对的,且又以此惑众,那就该“杀”。这里,“明确的是非”和“热烈的好恶”也是一点都不含糊。于是,晚年的胡适把这己对人和人对己的两件往事并作一类,说:无论“当年我要‘杀’人,后来人要‘杀’我,动机是一样的:都只因为动了点‘正义的火气’,就都失掉容忍的度量了。”正是有过这样的经历、体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认知,坚持了一辈子自由主义的胡适,越至老境,越强调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比较之下,胡适从年轻至老年有过上述这样的精神蜕变,鲁迅则没有。鲁迅以本身就很热烈的口吻说:“像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地攻击着所非,像热烈地拥抱着所爱一样,更热烈地拥抱着所憎——恰如赫尔库莱斯的紧抱了巨人安太乌斯一样,因为要折断他的肋骨。”原来,鲁迅对于所憎者的“热烈地拥抱”,就是胡适十七岁所引《王制》那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杀”。

  (选自《开放时代》2014年1月15日,有删改)

  《容忍的胡适和不饶恕的鲁迅》阅读题目

  1.下列对“胡鲁之间横亘着一道宽容的分水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宽容与否体现者胡适与鲁迅不同的精神风貌。

  B.宽容与否是自由主义文化和刀笔文化不同的精神标志。

  C.胡适警惕“正义的火气”,鲁迅提倡“明确的是非”。

  D.胡适越至老境,越强调容忍比自由更重要,鲁迅则没有。

  2.下列理解与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宽容不仅被视为一个“度量”,而且是一种价值理念。

  B.度量与宽容有关,但仅是度量则无法度量出宽容那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

  C.鲁迅认为,文人们的互相评论,一较短长,引发了上海文坛的混乱。

  D.胡适认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可以为了容忍,放弃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确的是非”是指文人在论争时,是则好之,非则恶之,不但是非要“明确”,好恶更要“热烈”。

  B.胡适通过自身的经历讲明了什么是“正义的火气”,及其危害,倡导容忍。

  C.胡适早年对待封建迷信的态度和北大“卫道士”对他的态度都是基于是非,绝不宽恕。

  D.鲁迅对于所憎者的“热烈地拥抱”,就是胡适对待迷信的态度,由此可见二者思想的相通性。

  《容忍的胡适和不饶恕的鲁迅》阅读答案

  1.B(此项曲解文意,原文为“它使“容忍”的胡适和“不宽恕”的鲁迅最终尽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精神标志”,而“自由主义文化”和“刀笔文化”的外延更宽)

  2.B(A项曲解文意,原文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宽容从来仅被视为一个‘度量,问题“。C.无中生有,鲁迅的话无此意。D项主观臆断,胡适并无“可以为了容忍,放文弃自由”的论断)

  3.D(此项结论无中生有)


  看了“容忍的胡适和不饶恕的鲁迅阅读答案”

6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