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阅读题及答案 >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

国画的气韵阅读答案

时间: 子文2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国画的气韵》阅读材料

  中国诗歌、音乐、书法等皆讲究韵,当代学者刘承华先生在其《中国音乐的神韵》一书中指出,“韵”是中国艺术最高之美,相对于“意境”,它是更加贴近中国艺术的美学特质的审美范畴。中国古琴的音迹是抛物线型的,抛物线型音迹不可分析、解剖,其运行轨迹牵引着你去追寻、去探究、去捕捉,但又总是捕捉不到,若有若无,若即若离。正是在这种追寻、探究和捕捉中获得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

  刘承华先生关于古琴音迹的论述使我们想到了中国书画的“线条”,“线条”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但是“线条”里有“气”有“韵”,线条运行过程中的方圆粗细、浓淡燥湿、转折顿挫、中锋侧锋等等讲究中都暗含“阴阳”互补之道,虽然我们通常认为“线条”对应于水墨画中的“笔”(用笔),但实际从广义上讲,以毛笔或其他工具运墨、用墨时,还是构成“线条”,因为一块块的“墨”连袂一气就是朦胧起伏的线条,因此是谓“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线条”如同音乐中的抛物线音迹一样本身就有“韵”——通向玄远,同时这种以水墨构成的线条本身在色相表现上又颇具“气韵”——通过运笔的各种讲究,再加上中国画坚持以水墨为正宗,以“墨”的色相以示玄远、深微,三种条件加起来,我们可得出结论:中国画在艺术精神上是以“韵”为旨归的。因为“韵”通向“抛物线”(线条)所指引的玄远之境,韵是气的依归。

  古人认为“气韵”难求,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墨,即在轮廓中点染渲晕;发于笔,干笔皴擦,力透而光自浮;发于意,我欲如是而如是,疏密多寡,浓淡干润,各得其当;发于无意,凝神注想,流盼运腕,不意为是,而忽然如是。虽然这儿“气韵”生动效果的取得,有难易程度上的区别,但它实在是要求一幅作品的方方面面皆不得马虎、草率,因为从“气韵”兼举所对应的东方式的宇宙创化论的立场上来看,“六法”、“六要”,甚至更多的新生的表现手法本身都必须遵循“气韵”兼到的创造原则,按照石涛的“一画”理论,“一画落纸,众画随之”,可是如果“一画落纸”,中间在用笔、用墨、物象、布局、题款、用章任何一方面,一个局部出了问题,也就破坏了整幅作品的“气韵生动”的格局,最要命的是创作主体在起笔绘写之前,并没有掌握那“一画之洪规”,那么他下笔以后,一笔不到,笔笔皆不到,则无可救药。

  (选自2011年7月30日《美术报》,有删改)

  《国画的气韵》阅读题目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六朝以前,山水景物不是绘画的主要表现对象,通常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在画中出现。

  B.国画的一个根本性的审美标准是“气韵生动”,其说法出自六朝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

  C.画家作国画时,要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把表现对象的风韵直接地、明显地表现出来。

  D.广义上讲,不仅水墨画重点 用笔构成线条,用毛笔或其他工具运墨、用墨时,也构成线条。

  E. 古人认为作画在一笔落纸之后,其余笔画可随意布置,以创造出“气韵生动”的格局。

  小题2:下列关于“韵”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人物画之“韵”是指流注于人的形相之间的情调、个性,含有清远、通达、放旷等美的特质。

  B.“韵”是中国艺术的最高之美,和“意境”一样,都是中国艺术的美学特质的审美范畴。

  C.水墨画中的“线条”如同中国古音乐中的抛物线音迹一样,本身就有通向玄远的“韵”。

  D.当代学者刘承华先生认为,中国画在艺术精神上是以“韵”为旨归的,韵是气的依归。

  小题3:国画重视“气韵”,从哪里看得出来?(4分)

  小题4:为什么古人说“气韵”难求?(4分)

  《国画的气韵》阅读答案

  小题1:CE

  小题2:C

  小题3:(1)人物画之“六法”中,气韵生动为首;(2)山水画之“六要”中,“气”“韵”并举;(3)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线条”,“线条”本身就有韵,同时以水墨画构成的线条本身在色相上又颇具气韵。因此可以看出,中国画在艺术精神上是以“韵”为旨归的。

  小题4:(1)因为“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气韵”生动效果的取得,并非易事;(2)它还要求一副作品的方方面面皆不得马虎、草率,中间在任何一方面,一个局部出现了问题,也就破坏了整幅作品的“气韵生动”的格局。(3)如果在起笔绘笔之前,没有掌握那“一画之洪规”,那么下笔以后,一笔不到,笔笔皆不到,则无可救药。


  看了“国画的气韵阅读答案”

7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