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论语》十二章的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的阅读能力的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4分)
8.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2分)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答案:
5.(1)通“悦”愉快(2)生气,发怒;(3)自我检查,反省(4)越过,超过
6.(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2)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7.忠信习品德
8.略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一、给画线的字注音
《论语》( ) 不亦乐乎( ) 三省吾身( )
罔( ) 殆( ) 愠( )
传不习乎( ) 弘毅( ) 凋( )
恕( )
考查目的:考查课文重点字的读音识记
答案:lún yuè xǐnɡ wǎnɡ dàiyùn chuán yì diāo shù
解析:“乐”有两个读音,一个是“yuè”,一个是“lè”。
二、解释画线的字
1.时习 2.不亦说乎 3.不愠 4.吾日三省吾身
5.不信 6.传不习 7.温故 8.罔
9.殆 10.诲女
考查目的:考查课文重点词的意义及用法
答案:1.按一定时间 2.通“悦”,愉快 3.生气,发怒
4.每天;反省 5.真诚,诚实 6.老师传授的知识
7.旧的知识 8.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9.有害 10.通“汝”你
解析:略
三、按原文填空
1.学而时习之,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4.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查目的:对文章语句的识记
答案:1.不亦说乎,不亦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略
四、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考查目的:考查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
答案: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了呢?
3.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解析:略
五、根据所学的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家,____家,是____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___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及其弟子的____,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考查目的: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答案:
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儒;孔子;言行;《孟子》《大学》《中庸》
解析:
六、根据要求写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和内容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7.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考查目的:对文章整体内容的分析理解
答案: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略
七、从本文找出成语,并解释其中三个
考查目的:对文中成语释义的掌握
答案:成语:温故知新;三省吾身;择善而从;三十而立
解释:
温故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三省吾身:泛指时时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
择善而从:选择其中好的跟着做,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这些优点。
解析:略
八、你对本文的哪一则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考查目的:对文章内容的具体把握和思考
答案:任选一则,谈出体会则可。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了这则,我学习到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这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应践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解析: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
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
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所谓持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
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总之,笔者在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因为不懂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要领,往往失分较多,且大多失分非常可惜,甚至于是无谓的失分。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于是选题确立为《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初探》。笔者主张,教育科研的选题应该来源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之中;同样教育科研的成果也应该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实践。
总结:
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交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
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二、答案
A.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B.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三、友情提示:
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四、文体知识备忘录:
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
辨析说明对象可以:
a. 看文章题目;
b. 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
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
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__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议论文阅读:
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考点:
分析论证的作用:
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
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4、论证结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6、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7、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
(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
(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记叙文阅读: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
(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
分两类:
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 人物描写细节描写
(2) 环境描写的作用
(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
(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
(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
(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
(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
(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
(3)表强调
(4)特指,
破折号:
(1)表解释说明
(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3)表声音延长
(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
(1)表内容的省略
(2)表静默或思考
(3)表语言的中断
(4)表说话断断续续
(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