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方法 >

高中孔子散文3篇

时间: 如英2 语文学习方法

  高中孔子散文:别样的孔子

  在中国文化里,孔子的形象似乎被定义为虬髯老者、弓腰哈背、老态龙钟,行将就木的形象。那么年少时代意气风发、胸怀天下的孔子哪里去啦?依我看被历代统治者压在了权力的牌位下。

  孔子大部分以文人的形象出现,而实际孔子时代主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可以说孔子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文有礼乐、武能射御。孔子的手里不该只有一卷儒家的经书,孔子的腰间定还挂着一把长剑。依我看,还可以为孔子作一幅骑在马背上的素描图。

  英武的孔子,在我看来是这样:为官时,刚正不阿,公正廉洁,即使只是个普通的小吏,那年代曾经叫过中都宰的。

  要说到孔子他老人家被软化、弱化,还要从董仲舒说起:这位老先生,历经惠、文、景、武四代皇帝,可谓德高望重了。最重要的是此人善于咂摸领导的心思,除了研习孔子流传下来的儒家经书外还自创一体---新儒学:”君权神授“皇帝的权力来源于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臣民理所应当的无条件服从,哪里像孔子那么直白地批判当权者“苛政猛于虎”当权者一听,一挥袖子就把孔子赶出京都,孔子潦倒之时,方才悔悟“伴君如伴虎”!董仲舒就不一样了,用他那如簧巧舌将汉武帝这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唬得一愣一愣的,很快就重用了他。要说孔子和儒家地位的提升还真该感谢董仲舒。大汉朝开始,孔子开始被尊崇,也从此被定位成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形象。

  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孔子是个光辉的形象,殊不知历史长河里将孔子挪来搬去的大有人在,除了前面的董仲舒让孔子正襟危坐成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代言人外,康有为也在孔子离世两千多年后,把他从棺材里拖出来,精心地装扮一番--身穿西装,手握儒家经书,摇头晃脑听从康有为的摆布,俨然和老康演了出皮影戏---《孔子变法》,老康的变法被慈禧镇压后仓皇外逃,孔子也被弃之不顾,孔子在这里开始变味。

  刚刚躺进棺材没有多久,老袁又要复辟帝制,想来想去,还是要请孔子代言,于是孔子又从棺材里爬出来被穿上“皇帝的新装”陪老袁演了一出“闪亮登场”,老袁这出丑剧招来四方谩骂,当了八十三天皇帝后,翘辫子归了天。可孔子竟成了负连带责任的----谁叫你帮老袁复古,好吧,老袁死了,就该批判你了-----打倒孔家店:孔子成了专制的护身符,三纲五常的代名词,一时骂声一片,唾沫星子都能把孔子给煮了。已经作古的孔子自然不能申辩,一会光鲜,一会腐烂,只是被不同时代的人翻来倒去折腾了个遍,大概只能怒斥一声“闹够了没有?一切的一切与我何干?”

  我们不禁要叩问,哪个才是真实的孔子?那么孔子何以被后人一再颠覆呢,这个从根源上应是董仲舒惹得祸,他让孔子一下子身价倍增。后人自然要选个重量级人物代言了,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怕出名猪怕肥,老董本是好心,把孔子精心包装,打造成儒学界的一代宗师,可谁知日后竟带来这么多的麻烦,想必孔子更想做他那默默无闻的潦倒人物吧。

  高中孔子散文:一个真实的孔子

  孔丘,一位起自民间的教师,中华文明中普及民间教育的首创者,竟能深深地影响和改选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他所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民族的道统,影响了近二千年中国历史的进程。

  孔子生前东奔西跑,郁闷而不得志;生后,其学说思想大行其道,他本人则被抬上“大成至圣文宣王”的既神且圣的地位。历代文化精英和官方都推崇孔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至圣先师”,折服于孔夫子的“仁”、“礼”学说和“中庸”之道。

  从汉代以后,孔子被一步步神圣化,后代的学者文人只能看到神圣光芒宠罩的神主、教主孔子,渐与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没有多大关系。唐宋以后,学子们所学习、所了解的儒家学说,其实已经被异化了。宋代文人以佛家主观唯心主义诠释孔子的儒学,一些注解已走向真实孔子的反面,虚构了一个超凡入圣,没有活力的孔子。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孔子又被抹黑和打倒,孔子成为了落后、保守、迷信和封建专制的代表,近一个世纪中国人被外强的欺侮和凌辱,似乎都怪罪到了孔夫子那里。

  当中国的主流意识终于祛掉幼稚盲从和激情,回归理性时,重新强调要宏扬民族精神,复兴传统文化时,才重新又搬出了孔子和他的儒家学说。但此时大多数中国人已经对孔子不甚了了,尤其对真实的孔子更不了解。

  重新认识孔子,首要的是要认识真实的孔子,而不是被人改造和异化的孔子。

  孔子的言谈、事迹、主要汇集在《论语》一书。《论语》中,孔子语言生动、风趣,直率而不鲁莽,在当时算是有很多创新的观点。不少对白简明深刻,一语中的,充斥感人的魅力。

  孔子好为人师,好因人施教,对同一概念或问题,在不同的场景或面对不同的人,孔子都有不同的说法,甚至个别处已经自相矛盾了。如《论语》中有关“仁”的描述和解释,出现一百九十多次,孔子的答复各式各样,因人、因事,因地而异,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作了不同的阐述,有些表述的内涵已不能连贯一致了。因而后人据此各说一端,或违反逻辑的强行“统一口径”,西方哲学界也据此认为孔子学说不严谨,不能称为一种哲学。

  《论语》中记载不少孔子参与的场景对话,生动活泼,从不同角度描述,刻划了一位真实的、处于生活矛盾中的孔子。

  在这些场景中,孔子不是高高在上,严肃而不苟言笑的所谓圣人,而是一位生活在当下,学识丰富,充满诲人热情,渴望从政作官的礼仪学大师。

  《论语》中,他有侃侃而谈,有恢谐风趣,有机巧辩饰,有怒火中烧,有闲适放浪。孔子是睿智的,但也有言不及义的时候;孔子是自信的,但也有傍徨苦闷的时候。

  只要你对《论语》不妄加发挥,从中就能看到一位真实的孔子,一位有血有肉的孔子。

  高中孔子散文:孔子新说

  千百年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孔子:有人说他是圣人,有人说他是凡人;有人说他是仁爱之师,有人说他是丧家之犬;有人说他成功,有人说他失败。孔子的一生充满坎坷,始终在颠沛流离中寻求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平衡。

  孔子在中国思想界,教育界被后人推崇。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也在世界各地盛行。关于孔子,我想提出我的一些新看法:

  孔子不是一个成功的人。这个主要是指他选错了职业。他为中国教育确定了一个错误的方向。

  孔子的老师老子对春秋时代的评价是"王纲失序,天下纷乱",因此劝孔子做"门上的葫芦"-遁世,而孔子不甘,硬要入世弘扬"礼乐仁义".然而,究其一生,周游列国,想推销他的政治主张,结果只在鲁国,孔子得以实现他的"百日"政治,做人了"代理国相", 孔子的读书做官理论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同时也使儒学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使中国的科学教育丧失了发展空间,形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

  孔子的失败首先是他政治主张的失败。

  孔子希望以"周礼"治国,期待建立一个"天下大同"的社会-"讲礼义、知廉耻、有品格","选贤能、修信用、贼不作、谋不用".这个主张在一个小国可以实现,但是当时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强,就是任用孔子的鲁定公真正感兴趣的是齐国式的"霸道",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加强自己的势力,改变"君不君,臣不臣"的鲁国政局,很会审时度势的鲁定公明白,他只是利用孔子的声名和才能可以帮助自己打破窘境-三桓当政。,孔子的"王道"理想可以帮助鲁定公实现他"霸道"主张。

  齐鲁会盟,孔子以"礼义"之道加上五百牛车收回"汶上三城",帮着鲁定公实现了一小步的"霸道"主张;然而,当"堕三都"之举真正触动到老臣们的利益,遭到其全力反弹之后,孔子的政治命运就走到了尽头。

  面对季氏领衔的三桓的逼宫,孔子秉承的理念是"志士杀身成仁,不可求生而害仁",而鲁定公从父亲的悲惨经历中领悟到的是"世上只有成败。战败了,谁还在乎仁义?"孔子竟然还只顾着自己的"仁义道德",劝鲁定公"杀身成仁",这不是荒谬之极吗?

  孔子的失败其次是他教育主张的失败。

  孔子是一个纯粹的道德主义者,孔子的许多教育观点是要加强人的道德教育。但历代的统治者却都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家。政治是不管什么道德不道德的,全然忘了孔子实际上说过,"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君臣臣,这是有条件的。

  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论语》中的很多道德要求都只能做为一种"心向往之而身不至"的崇高境界,也只有这样才促使人不停地追求,不断地进步。但是,他这个人也算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君子了,现实生活中还难免做不到。所以孔子的道德理想的人格基础应该是那些"道"相同的"有理想,有文化"的有志青年。一般人不感兴趣

  孔子是个完美主义者。他主张"已所不欲,无施于人",他做到了。不容易。古往今来做到的人不多,现在更不多。他教育学生做一个完美的人,这个根本就办不到。

  孔子的失败最终在他不被中国老百姓接受。在孔子的主张下面,中国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鱼肉百姓的官,当然是不受百姓欢迎的。

  耶稣、释迦牟尼、孔子,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同样有门徒无数,同样都是死后被门徒推崇,完善思想理念。前二者成了神,孔子却没有。这又说明什么?说明孔子的学说,不被大众所接受,而耶稣、释迦牟尼的理念是可以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的。中国许多老百姓可以供奉一个关公,或是观音,却不愿供奉一个孔子,这就最说明问题。盛唐时期,来中国留学的韩、日留学生,选择了学佛学理论而不学儒学,其实也是一个例证。

  孔子的儒学讲究等级观念,推崇君权、父权、夫权,提倡愚忠、愚孝、愚节。这种等级森严的封建专制,和释迦牟尼揭示的本体探索,心灵开放,耶稣倡导的人人平等,互敬互爱,成了鲜明对比。你说普通老百姓会接受谁?

  孔子最不受欢迎的是他的愚民政策。他经常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愚民之意就是:要民众按照统治者的意思去做事,却不要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原因。要让他们习惯奴性。孔子这种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专制等级观念,与他鼓吹的德、仁、礼、信、义、智,大相径庭,影响了中国文明进展数千年,使教育和文化一直像奢侈品在少数群体流通,让百姓不知而无知。

  而从育人育才的角度而言,孔子的72个门徒,没有一个成为当时的栋梁之材,或是有所建树为国家作过贡献。而和孔子同时期的鬼谷子,不仅比孔子开明,收徒不分三六九等,不收财礼,还培育出了像孙膑、庞涓、苏秦、张仪这样的旷世人才,为人类和世界文明史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二者同样是施教育人,反差怎么会就这么大?

  孔子的儒家思想也不务实。孔子认为,一个国家只要老百姓复周礼,执权者复周制,国家就可以强大。俗话说:国泰才能民安。光文绉绉的咬文嚼字,填不饱肚子,没有一定经济基础作后盾,何来的民安?

  儒家思想守旧的思想理念,禁锢了中国文明史的发展,削弱了诸子百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让中国的文化科学在应该狭小的空间里发展。

  孔子是个失败者,不在于他的理想在当时没有实现,而在于在后来的道德实践中被挂起着羊头卖狗肉了。

3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