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预习方法 >

中小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时间: 文桦2 预习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小学生如何才能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欢迎阅读与参考。

  中小学生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的方法如下:

  1、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以至一生。我觉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地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是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落实到位。。

  具体来说应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二查。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或者请教老师。

  如《燕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五线谱”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这样比喻?可以指导学生去翻阅一些乐谱,形象感受它的样子,这样不仅理解了生词,也领悟了这样写的好处。一些历史体裁的课文,如《赤壁之战》《景阳冈》《将相和》更应提前布置学生查阅原著,了解其梗概及背景,以便更好地领会课文。

  三画。画出关键词,重点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依学生喜好而定)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比如预习《詹天佑》一课,文中第一句话“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具有统领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就可以在这句话的下面画上一道“---”并在重点词“杰出”“爱国”的下面用“△”标出。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

  四问。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老师在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应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学习《威尼斯小艇》这篇文章时,学生在预习后发现课文第后一小节写“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的入睡了”,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威尼斯怎么会入睡呢?”笔者当场肯定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十分有价值,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学生对这种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的方式十分感兴趣,讨论的十分认真、热烈。所以在集体讨论时学生都很积极,发言的面较广,而且许多小组都解决了问题,效果很好。

  再如《金色的鱼钩》中描写老班长“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批写上自己的感受“多么感人的场面!”“多么让人钦佩的老班长!”等等,《梅花魂》中第13自然段“旁的花大抵是在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为什么称植物梅花为“她”?学生搞不懂,就可以在“她”字旁边批注:为什么用“她”,而不用“它”?

  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边说边批,并且鼓励学生:批的越多越细,表明你们动脑越多,学的越深越透。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自能探索能力会逐渐提高。

  设置好这一层面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要充分做好三个准备:一是大纲,二是教材,三是学生。据此设置好“三度”,即深度、坡度、密度适宜的问题,为此教师要精研大纲,熟悉教材,摸清学生,做到胸有成竹。

  设置这一层面的问题,老师的着力点在于:一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教材,进而发现、解决问题;二是使学生了解知识、疑点、难点,通过反馈,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盲目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三是使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练就自学能力。

  2、以小组形式为主的预习

  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这时就要转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习得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组织的力量”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比如在预习《丰碑》时“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狮子,样子十分可怕”,真的让人害怕吗?为什么有这样的表情?作者这样比喻想突出什么?学生自己想不出,便可以交到小组上跟同学议一议,听听同学们的看法。实在理解不透的就拿到课堂上与老师、全体同学交流。我们大力倡导学生敢于向同学、老师乃至书本发起“挑战”。理越辩越明,当学生头脑中的一个个“?”拉成“!”时,我们才确信学生的预习到位了。

  3、以学生个体为主的预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同学合作预习是个体预习的基础,学生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对预习也摸出了门道,在课堂上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渐渐地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而习以为常。这样就可以在教师预习题的提示下能较为自觉的预习,进入自为阶段。

  4、以创造性为主的预习。

  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的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其间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尤为重要,当然也要有一个过程,开始学生“仿照设置问题”,势必存在一些偏废、谬误,此时,就不能任由学生机械的模仿,作为教师该出手就出手,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

  如此反复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开拓学生的智慧空间。

2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