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预习方法 >

高中生要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时间: 柚子2 预习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对于预习,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

  但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之后,学生却往往无所适从,学生读过的文章也没有留下什么预习的痕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敷衍了事的坏习惯。那么,怎样培植自主预习习惯, 怎样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呢?下面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良好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

  第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以为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必须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和热情,并不断呵护这种兴趣和热情。常规的模式化的预习要求固然需要,但是教师千万不要扼杀了学生预习的自主性。要给学生多一些语文预习自主选择的权利,比如:可以变通对学生语文预习的要求,可以改变语文预习的方式,可以添加语文预习的内容,从而让学生保持语文预习的热情,进而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我尝试过开展“我来考老师”预习提问竞赛活动,定期给那些能提出“难倒”老师问题的学生颁发“善思奖”,以表彰激励预习好的学生。当时班里同学的热情高涨,他们预习时反复地研读教材,积极思考每一个问题,并尝试着自行解决,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能否“难倒”老师。

  第二,同伴互助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也很重要。我认为预习既可以是个体行为,也可以是群体行为,我特别看重学生预习之间的相互合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全班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切磋、商讨、交流预习所得及介绍经验与方法。如果小组里有无法解决的疑难,就由组长提交给老师,这样不仅方便老师迅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而且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对症下药。在预习徐白羽《日出》这篇课文时有一组同学对“课文在写高空看日出之前,引用海涅、屠格涅夫的日出文段以及写到作者自己两次没看成日出的事情”不能理解。我觉得这个问题提的好,课堂上就改变自己的教学设计,整节课几种围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并初步了解了“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

  第三,对学生的预习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方法指导。我们不妨把学生的语文预习理解成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语文自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读课文、查资料、记疑点、想问题、做题目,还要做到识记积累、联想想象、分析比较、调动已知,解开未知。有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学生才能顺利完成预习任务,教师的预习要求应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也要科学合理,不能太空,也不能太多;不能偏高,也不能偏细。我用四句话概括:读读课文内容晓,翻翻词典查资料,记记划划留痕迹,多提问题勤思考。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书面的预习作业,设计一些预习栏目,如“我读课文”“生字注音”“妙语摘抄”“练习初探”“我要提问”等,学生很清楚该怎么做。有的课文(包括专题)可以布置更具体的要求,如《莲》专题,布置学生收集提供与荷有关的诗句、文章等。因为有了课前预习,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的劲头会更足,参与度会更大,探究问题会更深入。要不断发现学生在预习中的亮点,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时间长了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就养成了。

  第四,在学生预习文本时,教师对于学生提问习惯的培养也很重要,我们该怎样帮助学生会在预习中提出优质而有效的问题呢?

  告诉学生预习阅读一篇文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去体味作品中描述的情感、哲理,唤起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比如,有的同学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就提出:“阿长给作者买的那本书,刻印粗拙、纸张发黄、图像很坏,这实在算不上一本好书,为什么作者却把它看成是自己心爱的宝贝?”这种看似矛盾的问题,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特殊情感的表达方式。

  有些方法其实很简单,比如让学生在预习中不要忘记联系课文的背景、作者来理解。告诉学生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一定的情境、心境之下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解读文章一定离不开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他的经历。因此,有许多的质疑也就要联系这些内容来解答。例如,在学习《游记小品两篇》时,学生了解到袁宏道、袁中道两兄弟是一同出游到高粱桥一带的,就提出“既然是一同出游,又是到同一地方,为什么描写的景物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样有价值的问题。

  教材本身也可以很好的利用,比如预习时可以模仿课后探究练习提问。课后的“探究练习”中问题的研究必然会引发联想,提出更多更深的问题。除此之外,帮助学生做个有心人,各种考卷上的问题、老师上课的课堂提问,也是其效仿的便捷途径。从学习效果上来看,学生若 能真正理解拟题人提问的意图,这对他们今后答题的规范、全面、正确大有裨益。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要我们从预习着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师生配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必将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及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