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政治学习方法 >

2016北京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2)

时间: 文桦2 政治学习方法

  2016北京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三、政治生活部分

  1.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2.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性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主要有:(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2)政治自由。包括包括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国家一方面保障公民真正享有和行使政治自由,但自由必须受法律的约束,这种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自由。(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

  宪法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主要有:(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主要方式和重大意义

  公民可以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使各项决策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主要方式:(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专家咨询制度;(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4)社会听证制度。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决策的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5.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理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6.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

  在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在城市,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他们在维护居民合法权益;管理居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7.公民的民主监督

  在我国,公民可以通过形式,对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进行民主监督。进行民主监督的方式主要包括:(1)信访举报制度;(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3)舆论监督制度;此外,还有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人,政府将为公民直接行使监督权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途径。

  公民要负责任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一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二要负责任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不能围堵、冲击国家机关,不得干扰公务活动。

  8.公民有序地进行参与政治

  公民有序参与政治必须做到:(1)遵循法律、规则、程序;(2)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3)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9.我国政府的性质和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利机关的执行机关。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有:(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职能。(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10.我国政府的作用和责任。

  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1)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2)人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行为准则,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必须做到:(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政府为公民的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如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公民学会向政府求助或投诉有助于解决自己的困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有助于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11.政府坚持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依法行政,(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威信;(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12.政府行使权力要接受监督

  政府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就必须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权力是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民,也可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府的权力是法律和人民赋予的,政府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政府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确保权力用于为人民谋利益。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1)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2)才能防止滥用职权,保证清正廉洁;才能更好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决策;(3)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1)靠民主: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公民参与对政府权力的监督。(2)靠法制: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这才是最好、最有效的监督。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包括:(1)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纪检)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和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2)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上级政府部门、法制部门、监察部门、经济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等。

  13.有威信的政府

  政府的威信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公信力。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有威信与无威信政府的标志。

  在我国,政府威信是通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决策的科学性、依法行政的态度和能力、履行职责的效果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现象等树立起来的。

  14.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有:(1)立法权。即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大及其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备案。(2)决定权。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级人大和县以上各级人大会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重大事项的权力。(3)任免权。任免权是各级人大及 会对相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的权力。(4)监督权。监督权是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

  15.人大代表的职权和作用

  我国各级人大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有两种:县级及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各项职权,参加国家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的监督。人大代表依法行使审议权(审议各项议案);表决权(表决各项决定);提案权(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质询权(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

  1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实行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个由许多内容构成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

  17.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注重自身建设,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备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党合作的行为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此外,人民政协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级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所以,它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中国特色,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19.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20.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22.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是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是一个国家处理其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

  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主权国家在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23.当代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是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而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依据不同标准,国际组织可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有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有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有一般性的和专业性的。

  对国际组织作用要做具体分析。有的国际组织受某些大国控制。许多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和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24.联合国

  联合国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宗旨简单地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联合国本身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各会员国必须履行宪章所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积极支持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

  25.当代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其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乃至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26.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安全利益(如国家的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政治利益(如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巩固)、经济利益(如我国资源利用的效益、经济活动的利益、国家物质基础的增强)等。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必须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每个公民都要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必须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树立新的安全观、利益观,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和平发展。

  27.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二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但当今世界仍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世界和平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世界人民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任务十分艰巨。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二战后,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但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贫穷和饥饿现象。落后、贫穷、危机、债务这些挥之不去的阴影仍然与人类相伴随。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28.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建立国际新秩序是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解决的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国政府的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共同协调,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在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在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在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政府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支持。中国人民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9.目前国际形势的演化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目前,世界正在形成若干政治经济个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

  世界多极化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但是,霸权主义将长期存在,影响着国际和平与安全。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30.当代国际竞争

  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在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要抓好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31.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2.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2016北京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四、文化生活部分

  1.文化的本质含义

  从本质上看,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文化活动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还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文化影响着个人、民族和国家,个人、民族和国家在其历史中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文化。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文化具有自身运行的规律)和相对独立性(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同步的,文化发展可能会超前或滞后于经济、政治)。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需要人们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与综合国力竞争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而一定的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5.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世界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上。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7.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形成文化的多样性,不会形成世界文化的五彩缤纷的景象。

  8.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全球范围的联系日益紧密、便捷,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幅射和传播。中华文化向外的幅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同时,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世界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我们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同时,我们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9.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没有文化的底蕴。

  传统文化继承主要有:传统习俗的继承(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它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②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③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④传统思想的继承(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相对稳定性(既保留基本特征,又因时而变);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特色、风格和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我们既不能搞全盘否定、全部抛弃,也不能全盘肯定、全部继承。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保持和弘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0.文化继承与发展

  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是辩证地统一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推动。

  教育是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教育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

  1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机制体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中华文化的必由之路。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就必须投身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之中,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1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重要途径

  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有:继承传统,革故鼎新(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第一,“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即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第二,“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1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逐渐走向衰微。

  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科技成果,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汉字为人们跨时空交际提供了便利;汉字对汉语的发展和规范化产生积极影响等。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3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