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备课的重要性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凡事预而立,不预则废 ”。也就是说,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预先有准备,有了准备,则可以获得成功,没有准备,则会遭到失败。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课前认真备好课。备课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预先设计,有了这个预备过程,才能把课上好。因此,再优秀的教师,在上课之前都无一例外的要做一番准备工作,因为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就目前来看,在许多学校都出现这样的问题:教案不实用、应付检查、随意性大、陈旧老套、缺乏思考等,这样就出失去了教案应有的作用,使用价值不大,形成了“备课”是应付检查、“上课”是另行一套两个样的局面。所以,怎样才能使备课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呢?下面结合实际谈几点看法:
课前备课的重要性
一:深钻教材,吃透教材;别拿教材当“鸡肋”。
教材是众多学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提炼,是我们备课、上好课的指炉“航标”。所以在我们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深钻教材,吃透教材;要有自己的钻研、创新、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材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堂创新。长此以往,教师会思想定势,一味依赖教材,照本宣科,致使学生产生厌学。所以,教师在备课时,既要深挖教材,更要超越教材,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要从教材中挖掘新的思想、理念、创新。只有这样,变成教材的主人,能够熟练的驾驭教材,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抛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现在的学生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二:把握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奋斗的目标。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确立教学目标是备课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确立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确立是有效备课的开端。在我们现在的备课过程中,有些老师只是机械的把教科书上的目标照抄、照搬,没有自己的理解及创新。在我们备课时,教师应首先把握本学科的总目标和各阶段的段目标,从而在备课时才能做到有的防矢。假如把总目标和各阶段的目标看作几个不同的“面”,那么每节课的备课就成为无数个“点”,备课时的“点面结合”,就能使我们的备课达到高效、实用。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东西,还应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既要做到优生“吃饱”差生“吃好”,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
三:重点、难点的确定与突破,提高质量的前提。
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的活动,重点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重点过多反而会给人一种无重点的感觉。因此在我们现在的每节课应合理确定重点及分布,能够使其前后内容相互照应,将课程要达到的总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针对学校的条件、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来确定重点、难点。目标的完成与否取决于重点难点突破情况,重、难点的突破就理应成为体育课的设计依据。围绕重、难点的突破去设计准备活动、学习活动和放松活动,才能使课堂更具实效性。
四:把握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提高质量的“加油站”。
备课到底要备什么:
1、备深教材:
正确解读,或者是深度解读好教材,我们才能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创造性地开展好课堂教学。将钻研教材放在首位,吃透教材,感悟文本。尊重教材、源于教材、超越教材、质疑教材;把握教材特色,和教材平等对话;从教师的朗读、领会作者意图、课后问题、查阅资料、思考教法、学法等方位作了诠释,这是痛苦而有快乐的思考活动。
2、备透学生:
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接受着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我们的预设有包容和吸纳的能力,机敏的教学现场智慧打破预设的藩篱,激发来自学生的精彩。为学生需要和发展,备课时要心中有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要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分层要求、尊重差异、据学而教、以学定教”。要思考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何时最投入?学生的经验怎样?教师应怎样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等问题。注重激发学生和维护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把学生精力集中在学习的认知方面,依靠成就感引起的动机来加强学习。把握学生认知中矛盾,从学生实际问题出发,依靠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依靠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把握学生认知中矛盾,从学生实际问题出发,依靠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依靠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备好教法
组合应用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阅读指导法、自学辅导法、程序教学法、范例教学法、讨论法、发现法、欣赏法、角色扮演法。讲求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激其见而后开其意,导其悟而后达其辞。教学应和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和意志领域等教学方法。重视探究,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等过程,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创造。当然我们也应重视教师有效的问题预设。整合手段,努力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以及传统教学手段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学习。
4、备活过程
教学过程程序的创设应体现如下特点:有利于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合作学习;有利于自主体验;有利于全员参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备课中,可预设板块,而所设板块应能辐射全文,有效地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若教学中出现偶然的变数时,教师可灵活增删板块和环节。
5、备全自己
备课的反躬自问:一问自己的优势;二问自己的方向;三问自己的突破口;四问自己的创新;五问自己的胸襟。根据学情不断调整、丰富、优化方案设计,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备课前智慧地反思,发挥自身优势,使教师个体独具的个性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张扬,努力形成较成熟、稳定的教学风格,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