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初三语文 >

中考语文古诗歌总复习的资料提纲

时间: 雪珠2 初三语文

  名句积累与运用是我省语文中考的传统题型,在毕业复习时,应重视这种题型的强化与巩固。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中考语文总复习——名句的识记,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迎接中考。

  中考语文总复习——名句的识记

  一、考点阐释

  “背诵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质。这些名句名篇,或揭示了人生的哲理,或反映生活的真谛,或描摹了人物的情貌,或表现了事物的真相,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语言简炼,涵义深刻。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

  二、热点透视

  名言名句“名”的界定:只要对1993-1998年高考语文考查的28条名句作一剖析,我们便不难探寻出界定“名”的三条基本原则:

  1.朝代:例重于先秦和唐宋

  2.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

  3.内容:侧重于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

  (1)思想性:能体现高远的人生境界或高尚的道德情操。如:

  [1996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孟子·膝文公下》)

  [1997年]寄意寒星荃不察,___________(鲁迅《自题小像》)

  (2)教育性:能概括生活的一般道理或为人处世事的方法等。如:

  [1994年]___________,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996年]由俭入奢易,___________。(司马光《训险示康》)

  [1998年]____________,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审美性:描绘景物凝练传神,意境深邃。如:

  [1996年]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997年]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教师在组织复习时,可根据以上三条原则,精编一套“名言名句汇编”,下发给每一个同学,突出复习重点。在编写时还要注意四点:数量适中(一般在1000条左右)、校对无误、出处清楚、编排有序。

  三、攻关对策

  (1)强化两条措施,提高识记效果。

  对精选出来的名句名篇,学生必须熟记。为了提高识记效果,可采取如下的两条措施:

  ①分块切割,化整为零。

  先将精选出来的名句名篇,按朝代或文体顺序切割成大的条块。然后规定每天掌握3~5条。这样既保证了识记的计划性,也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达到了化整为零的目的。

  ②定期检查,强化落实。

  自查:老师在印发“名言名句汇编”的同时,可配发一套同步的填空练习,让学生每天自记、自测、自查。

  抽查:课前一分钟,老师可随机抽三四名同学对句或板演,每天督查。

  考查:每次阶段性考试,都要设计4-5个名言名句填空题进行考查,并对测试中暴露出来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集中纠错和个别指点。

  (2)实五个环节,确保书写准确。

  考生错写名言名句的反例可以引以为戒:

  (1)错位搭配。如:[1996年]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高适《别董大》)下句应填“天下谁人不识君”,而有的考生却错位搭配“天涯何处无芳草”。

  (2)答非所问。如:[1996年]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下句应填“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有的考生却答非所问,填写成“河边杨柳发芽了”。

  (3)添字、漏字。如:[1994年]老吾(添“之”)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1977年]学(漏“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4)写错别字。如:[1994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误写“蹊”成“溪”)。(《史记·李列传》)

  (5)笔画不清。如:[1998年]玉不琢(“琢”字右边笔画不清)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7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