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各学科答案 > 历史答案 >

高一期末考试历史答案

时间: 炎婷2 历史答案

  高一历史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

  1.《荀子·儒效》中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材料不能说明

  A.王族是分封的主要对象 B.王权借助神权维护统治

  C.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 D.血缘是连结政治关系的纽带

  2.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研究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最主要的特点是

  A.贵族阶层生活腐化奢侈 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

  C.西周社会阶级等级严格 D.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等级严格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形成 B.神权与王权结合

  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D.王位世袭制确立

  4.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

  A. 世官制 B.军功爵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5.《元史•地理志一》中称:“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从实质上说明元朝时

  A.政府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C.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 D.边疆与内地的差别消失

  6.“元代行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职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就领本省军队。同时,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

  7.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8.《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

  A.国人对世界局势一无所知 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 D.清政府完全失去人民支持

  9.三元里人民发出《尽忠报国全粤义民申谕英夷告示》,“查尔英夷素习,豺狼成性,抢夺为强,即前明倭寇之党。我天朝曾经将尔诛灭,因大洋各属国,求我皇上准其通商,我皇上体天地好生之德,容尔狗邦通商交易。”对这一文件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可以作为研究鸦片战争的辅助资料 ②反映出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绪 ③带有天朝上国的封建思想 ④主要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性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在戊戌变法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进程 B.削弱了旧的政治体制而备受推崇

  C.为资产阶级运动提供经验 D.昭示了近代革新历程的一脉相承

  11.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12.“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在另一种条件下继承了辛亥革命没有做完的事业”。材料中的“事业”是指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帝反封建 C.建立民主政治 D.“以俄为师”

  13.1928年毛泽东说:“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这反映了当时毛泽东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坚持共产党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14.2007年,在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 70 周年纪念活动前夕,日本《产经新闻》 头版头条标题竟然为“大屠杀是蒋介石的虚构”。为驳斥这一观点,我们可以拿出的证据包括

  ①当年受害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②当年驻南京外国记者的报道 ③侵华日军老兵的战争回忆录 ④当时留下的国内外新闻照片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全面抗战开始

  C.太平洋战争爆发 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16.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突出表现在

  A.中国战场广大 B.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

  C.中国反法西斯斗争的时间最长 D.中国战场对日本法西斯兵力的牵制

  17.右图为人民解放战争某一时期的形势示意图。“蒋介石打出一套沉重的组合拳,一拳打向山东,一拳打向陕北。但他却露出了自己的胸部,毛泽东抓住时机给他的胸部连捅了三刀。”与此材料表述相吻合的是

  A.中国全面内战爆发

  B.敌我力量发生剧变

  C.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D.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18.《中国的法制建设》白皮书中写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制建设的新纪元。”对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A.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政原则

  B.确立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19.1992年8月1日,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发布的文件中写道:“我方则认为一个中国应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此言论在当时有利于

  A.“一国两制”的制定 B.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C.“九二共识”的达成 D.两岸“三通”的实现

  20.《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22.我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1979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3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其中,这里的“政策大调整”主要指

  ①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实行对外开放 ④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3.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它们之间明显的区别是

  A.前者基于部落选出,后者基于按等级选出

  B.前者基于财产多寡.后者更注重家庭出身

  C.前者基于等级选出,后者对所有公民开放

  D.前者基于行政选区选出,后者基于血缘部落选出

  24.公元前242年起在罗马大法官中专门设立“外事裁判官”,审理涉外案件的原则,既不能套用罗马公民法,也不能完全依照异邦人本民族的法例,而是互相参照通融权衡,取得一些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们便称自己凭据的是万民通用之法,因此形成万民法的概念。由此可见,罗马万民法的特点是

  A.形式化 B.强制性 C.主观性 D.实用性

  25.一位法学家说:“无论我们多么轻视,多么痛惜这种接受,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如果欧洲主要国家没有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接受罗马法,那么政治理论和制度,工业和商业组织,公法和私法的规则……都不会像今天这样。”以上评价论证了

  A.罗马法是维护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

  B.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

  C.西方国家的司法原则起源于罗马法

  D.罗马法系统完备,影响广泛而深远

5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