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练习题

时间: 如英2 高二语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练习题

  A.游目骋(chěng)怀 彭殇(shāng) 酾(shī)酒临江 蜉蝣(yóu)

  B.氓(méng)之蚩蚩 骙骙(kuí) 公姥(mǔ) 暧暧(ài)

  C.蓊(wēng)蓊郁郁 敛裾(jū) 潭柘(tuò)寺 何时可掇(duō)

  D.青青子衿(jīn) 庐冢(zhǒng) 桑葚(shèn) 激湍(tuān)

  2.下列各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 分)

  A.袅娜 镶边 垝垣 义愤填膺

  B.斑驳 萧索 凋零 婆娑起舞

  C.淅沥 倩影 猗郁 一椽破屋

  D.蒲苇 烦燥 玳瑁 秋蝉厮叫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方博士到场时,整个大厅都坐满了和颜悦色的大学生,大家都为有机会聆听这位科学家的演讲而兴奋不已。

  B. 春秋时期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战国时的周朝天子,至多只能和宋、鲁等小国的君主相提并论罢了。

  C.今年,中国电脑领域的大哥大 ——联想集团收购了IBM笔记本计算机制造权,在国际信息产业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D. 王老师在山村小学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一心扑在学生身上,他这种好为人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纯朴的乡亲们。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对姓氏源流的探索,不仅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认同感,还能激发我们的家族自豪感。

  B.巴黎圣母院又称巴黎圣母大教堂,历时一百五十余年才修建完成,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

  C.于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就流传开来,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深远。

  D.中国的古典诗词,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许多篇章为人们熟读成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语言和谐优美,念起来琅琅上口,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5. 下列关于作品、作家及体裁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 《故都的秋》--朱自清--散文

  B.《囚绿记》--陆蠡--散文

  C. 《离骚》--屈原--诗歌

  D.《归园田居》--陶渊明--诗歌

  二、积累(12分)

  6. 补写下列诗文名句。(12分)

  (1)匪我愆期, 。 ,秋以为期。《诗经·氓》

  (2)暧暧远人村, 。 ,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

  (3)是日也,天朗气清, 。 , 俯察品类之盛。

  《兰亭集序》

  (4)清风徐来, 。举酒属客, ,歌窈窕之章。

  《赤壁赋》

  (5) , 。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古诗十九首》

  (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 《短歌行》

  三、鉴赏与阅读。(10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填空题。(4分)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7、这首五绝是虞世南写的一首咏蝉的小诗,很为后人称道。诗人别有会心,认为蝉声远传,并非借助 的传送,"居高"自能致远。运用

  的艺术手法,以蝉自况,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8——10题(共 6分)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8. 第一节里,"感到十分的秋意"的"十分"的意思是( )(2分)

  A. 副词,很

  B. 形容程度深

  C. 意思即"十二分"

  D. 程度副词,非常,极其

  9. 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倒好处。

  C.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10. 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四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1. 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于是余有叹焉 叹:感慨

  B. 夫夷以近 夷:平坦

  C. 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悲:悲伤

  1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可以无悔矣

  13、下列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 )(2分)

  A.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3分)

  译文: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分)

  译文:

  五.阅读下文,回答下面的15—18题。(18分)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大、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他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

  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扎根大地(根据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样也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

  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决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这才是奇迹呢,树不用吃饭。真正有生命活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他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

  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燥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健康的屹立着,襟怀博大,人和梯子在它的脚下显得极其可笑。

  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是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他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已的宫殿。

  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凡响,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已经只有这些了。

  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他们每一棵树的神态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风范。我当时就颇感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选自《美文十年精华》,有删节)

  15、文章的题目说“大树和我们的生活”。作者认为大树和我们的生活的关系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4分)

  16、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它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的主要依据是那几点?(3分)

  17、文中列举八百年梧桐树王、五百高龄的无花果王两棵大树,主要赞扬它们什么?请分别找出最关键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4分)

  18、⑴一棵树要成长为一棵大树,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3分)

  ⑵大树的成长过程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启示?(4分)

  六、语言运用(3分)

  19、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因此,我们并不求所有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个个都精通传统文化中的上、

  中、下层。

  ②我相信这样做,对于研究工作将会是很有益的。

  ③我们只要求他们个人胸中都有这种层次的区分和它们中间的联系。

  ④事物本身有一定的分野。

  ⑤他们在从事某项工作时,不能把自己研究的对象完全孤立化就行了。

  ⑥学术工作也不能不有所分工。

  A.②④⑥③⑤① B.④⑥①③⑤②

  C.④⑥②①⑤③ D.②①③⑤④⑥

  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30分)

  20、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当我们实现了自己的一个人生目标时,有些人会因满足而放慢自己前进的步伐,甚至有人会停止前进。更有一些人,他们会向着更高的目标继续奋进。这样,成功既是某一段生活的终点,又是新的攀登的起点。请以"起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看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练习题”

4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