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模块试题

时间: 如英2 高二语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模块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的地域印记

  何志云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慧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其实,只要谈文学,必然包含着它的地域性。比如说“中国文学”,既指它的“中国”属性,也包含作品中或浓或淡的地域特征。中国现代文学史有京派、海派之说,这种区分实际由来已久:《红楼梦》明显是京派小说,而那时的海派小说呢?《海上花列传》和《九尾龟》可为例证。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地域性对文学的影响有时隐蔽,有时显著,总体上说是非常深刻的。在影响甚至潜在决定了作家的性格气质、审美情趣、艺术特征,以及作品内容、风格、叙述方式的基础上,孕育出特定的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鲁迅是中国的也是绍兴的,他的小说、散文一看就是绍兴人写的。同样,沈从文之于湘地,老舍之于京都,赵树理之于三晋,张爱玲之于上海,柳青、陈忠实之于陕秦,萧红、萧军、端木蕻良之于东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温暖湿润,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则以水稻的精耕细作为主,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他古文明。

  在我看来,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已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到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学地域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心雕龙》列举事例,明确提出地域与文学的关系,可见,文学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它客观存在着。

  B.文学与地域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谈文学就势必会涉及到地域性,只不过在作品中地域特征的浓淡不同罢了。

  C.如果按照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标准进行划分,《红楼梦》是京派小说,《海上花列传》及《九尾龟》应为海派小说。

  D.20世纪以来,地域性对文学的影响虽有时隐蔽,有时显著,但却能决定作家的性格气质、审美情趣、艺术特征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同地域作家的作品体现不同地域特征,如鲁迅散文、小说就体现了绍兴的特点,因此,文学的地域性孕育出特定的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

  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是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正是这些自然因素,影响着不同区域人的性格。

  C.对地域性的关注理解,既要关注山川、气候、物产等自然因素,也要看到自然背后是沿袭已久的人文环境,可见人文环境是最重要的。

  D.之所以有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等说法,是因为文学受到了地域文化深刻而复杂影响的缘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地域文化是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所以它也顺理成章地影响并决定了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

  B.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地域性对文学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C.无论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还是发掘文学中的普遍性意义,都可以从地域上寻找根据或借助地域特征去表达和阐释。

  D.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今天,强调文学的地域性可使文学抗拒同质化和保持不竭的生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26分)

  (一)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完整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其实:那实际情况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运数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遇,以礼相待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证明“不赂者以赂者丧”观点的一组是(3分)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④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⑤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⑥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A.①②⑥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段提出中心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同时也作为全文的总论,为下文的论述张目。

  B.第三、四段紧紧扣住文章的分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皆是引用了历史事实来加以论证的。

  C.文章语言非常生动,以“今日”“明日”极言割地之频,以“五城”“十城”极言割地之多,以“一夕”形容苟安时间之短。

  D.第六段的议论点明了作者分析六国破亡原因的目的,不是就史论史,而是以物喻人,借以讽谏妥协苟安的北宋统治者。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①浅,天寒梦泽②深。

  羊公碑③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鱼梁:洲名,在襄樊市汉水中。②梦泽:云梦泽,在今湖北境内。③羊公碑: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在此山与友人置酒吟咏。感叹古来贤者:“皆湮没无闻,使人伤悲!”他死后,百姓为他树碑,名曰“羊公碑”,也叫“堕泪碑”。

  8.第五、六句中“浅”“深”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9.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盘盘焉,囷囷焉, , 。(杜牧《阿房宫赋》)

  ⑵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⑶想当年: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老人和鹰

  刘国芳

  老人住进城里后很不习惯,坐不是站不是,每天都不自在。一天,老人拿了锄头,去楼下开荒栽菜。锄头是老人从乡下带来的,但老人才在一块空地上挖了几锄,就被儿子看见了,儿子说:“你在做什么?”

  老人说:“这块地荒着,我想栽些菜。”

  儿子说:“您以为这是乡下呀?”

  老人说:“那我回乡下去。”

  儿子说:“咱们乡下已被拆迁了,那里现在是工业园区,您还回得去?”

  老人何尝不知道这些,一想到乡下被开发了,他就神思恍惚。老人说:“城里什么都不好,不像咱们乡下,可以种菜,养猪养鸡,乡下空气也好。还有,咱们乡下有各种各样的鸟,天上还飞着鹰。”的确,以前在乡下,老人经常看见天上飞着鹰。老人总坐在门口,抬着头看,看鹰在天上盘旋。看久了,老人的心便跟着鹰去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到城里后,老人也经常抬头,但很多时候,老人连一只麻雀也看不到。

  老人后来病了,住院了。等老人从医院出来,似乎变得更老了,走路都不稳。儿子当然很急,每天都开导老人,但无济于事,老人就是开心不了。

  这天,儿子带老人去河边。快到河边时,老人忽然看到天上有鹰。看到鹰,老人有些高兴,老人跟儿子说:“你看到鹰了吗?在天上飞。”

  儿子说:“看到了。”

  老人说:“没想到城里也有鹰,它是从咱们乡下飞来的吧?”

  儿子说:“大概是吧。”

  那时候是傍晚了,老人一直在那儿看着,直到天黑。老人住的小区其实离河不远,老人为了看到鹰,第二天自己又去河边了。还没到河边,老人就看到鹰了,不是一只,是好几只。那些鹰一会儿在天上盘旋,一会儿往下俯冲。老人不走了,坐在路边的凳子上,一直抬头看着。一个孩子,蹦蹦跳跳走了过来。看见老人后,孩子停住了,孩子说:“爷爷,你在看什么呢?”

  老人说:“看鹰在天上飞。”

  孩子说:“那不是鹰,那是风筝。”

  老人说:“胡说,风筝我还看不出来呀,那就是鹰。”

  孩子说:“我没胡说,那就是风筝,不信,到河边去看。”

  老人真去了河边,近了,老人果然看见几个人在放风筝。那几个人也是老人,但他们很矫健,在河边跑来跑去,把像鹰的风筝放得跟真的一样。老人后来走到了他们中间,老人说:“我以为是真的鹰在天上飞哩。”

  一个老人说:“好多人都这么说。”

  老人这天真买了风筝,也是那种像鹰的风筝。老人后来天天到河边去放风筝,老人开始走得很慢,慢慢地,老人就能走快了。后来,老人也能跑了。老人的风筝或者说老人想放飞的鹰刚开始飞不起来,多放了几次,鹰就飞起来了。到后来,老人也可以让他的鹰在天上盘旋或往下俯冲。看着头顶上的鹰飞来飞去,老人觉得很开心。

  一天,老人的鹰在天上飞时,忽然来了几只真的鹰。那几只鹰都是老人的鹰引来的。老人看见了那几只鹰,以为是同伴放的,但不是,他们还没开始放。那几个老人,也看见了那几只真的鹰,他们跟老人说:“你的鹰引来了真的鹰。”

  老人说:“是真的鹰吗?”

  他们说:“是真的。”

  老人说:“肯定是我们乡下的鹰飞来了。”

  老人说着,笑了。笑着时,老人一颗心也跟了鹰去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

  A.老人拿着锄头在城里的空地上挖土种菜,而他的儿子却不准他去挖,可见儿子已忘了农民的本色了。

  B.老人说城里什么都不好,这是通过他偏激的话,表达出他对不自在的城市生活的埋怨,对家乡生活的眷恋。

  C.老人病好后,天天到河边放风筝,鹰“在天上盘旋”,或“往下俯冲”,从正面描写了老人放风筝时的开心。

  D.老人把天上的风筝当成鹰,不料小孩却说是风筝,这两个人,一个糊涂,一个天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E.结尾写老人一颗心跟了鹰去,也在天上盘旋,形象地刻画了一位农村老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12.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13.小说中孩子的“那不是鹰,那是风筝”的话,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4分)

  14.作品中的“鹰”意蕴丰富,结合全文,请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5分)

  第II卷 表达题(49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B.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鬼鬼祟祟,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C.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D.他又说:“……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当黄昏降临,我将凭借人为的光明看见外物而感到喜悦,当大自然宣告黑暗到来时,人类天才地创造了灯光,来延伸他的视力。

  B.即使当我们聆听那些散落遍地、尸身不整的鸟儿腐烂而可怕的景象时,屋外也会飘来一阵阵鸽子的咕咕声,那从灌木丛中发出的微弱的啼鸣。

  C.消息常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就是按材料的重要程度依次往下写,将最为重要的放在最前面,然后是较次的,再次的,一点点顺下来。

  D.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问题,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这说不清一用来作结,便事事逍遥自在了。

  17.根据上下文内容,把空缺处补充完整,要求结构相似,内容协调。(3分)

  天空是我们认识宇宙的窗口, 。窗口是一块天,白云悠悠;窗口是一块地, 。晴天,我们可以打开窗口迎接晨曦到来。雨天, ;雪天,我们可以透过窗口品赏寒梅傲雪。

  五、写作(4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40分)

  公鸡登上一堆沙土,在上面刨个不停,最后却翻出了一颗珍珠。公鸡说:“这个宝物尽管光彩夺目,对我却毫无用处,还不如找到一颗麦粒,用它来填饱肚子。咱们庭院里的鸡鸭羊猪,都喜欢吃麦粒,要这珍珠干什么呢?我用不着佩戴这个宝物,也不想用它来打扮自己,就让人们去把它当作宝贝吧!”说罢,公鸡把珍珠丢到一边,继续去翻找它的麦粒。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其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700字。

  附加题(20分)

  19.阅读下面一则消息,为其拟一个不超过25个字的标题。(5分)

  12月11日讯 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昨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山东籍作家莫言获颁诺贝尔文学奖。

  11点30分,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皇家国歌《国王之歌》中开始,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携皇室成员步入大厅。在莫扎特《D大调进行曲》的音乐声中,莫言与其他诺贝尔奖得主依次入场。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宣读了莫言的介绍词,向在场的嘉宾介绍了莫言和他的创作情况。随后,莫言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获奖证书及金质奖章,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0.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有人认为,2012年国庆长假高速公路大堵车是因为人们争相占免费政策的便宜,这其实是误解。节假日高速公路堵车,之前就有,而并非免费后才有的景象;出现车流扎堆儿,肯定有受免费诱惑的,但更多源于信息不对称,公路管理方对此缺乏充分的高速车流信息预警。免费,不只是免通行费的问题,而是为了消除收费站这个关键的堵点,以免费放行减少时滞、促进顺畅。可是虽然免费了,收费站却还像收费时那样拦车发卡收卡,等于没有解决问题,还因为免费把车流引向高速,加剧了拥堵。

  2012年国庆长假高速公路堵车的原因是(不超过50字):

  21.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蕴含哲理、句式与示例相近的句子。(6分)

  花瓶:外表再漂亮,也掩不住内心的空虚。

  22. 依照下列句子,请以“风来了”或者“雪来了”为开头续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4分)

  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着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

4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