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高一语文必修二选修试题

时间: 如英2 高二语文

  高一语文必修二选修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颤(chàn)动 庇(pì)护 琐屑(xiè) 混混(hún)沌沌

  B.陪衬(chèn) 譬(bì)如 猗(yī)郁 卓(zhuō)有成效

  C.蜿(wān)蜒 镣铐(liào) 肄(yì)业 悄(qiǎo)无声息

  D.看(kàn)护 创(chuàng)伤 商榷(què) 乳臭(xiù)未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相形见拙 病入膏肓 草菅人命 沧海一栗

  B.汗流浃背 锋芒必露 虚与委蛇 开门缉盗

  C.鲜为人知 集腋成裘 磨拳擦掌 世外桃园

  D.山清水秀 安之若素 再接再厉 束之高阁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李老汉晚年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可住进去没几天就驾鹤西游了,这总算死得其所了。

  B.一本名人传记中有很多内容纯属无中生有,真是令人不忍卒读,据说这样的书居然还获过奖。

  C.曾几何时,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就使桀骜不驯的日本帝国主义屈服了,但这毕竟都已成为遥远的历史。

  D.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的学识人品永远激励着我们。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借以探求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个目标大得很。

  B.阅读的过程,应是不断探究、不断思考、不断生疑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才有收获,有发现,甚至有创造。

  C. 接到火警报告后,这个镇的派出所的所长立即率领12名干警赶到现场,组织灭火,挽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力求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D.此前,布什政府一直将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列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它对保卫美国不受敌对国家导弹的打击至关重要。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教育家办学需要最高力量推动

  一个人就是一部传奇,一个人就是一座丰碑,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这是民国诸多教育家共有的特点。没有这样的真教育家,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温家宝会反复呼吁,必须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倡导教育家办学。

  教育家是什么模样?想想陶行知、蔡元培、张伯苓,梅贻琦、刘文典,我们就不难发现,教育家脸上都有光。那是自信之光、荣耀之光、尊严之光。而那种光,无一例外地,都来自他们对教育的信仰。

  这正是他们之为教育家,之为真教育家的最重要的品质,或者说条件。对教育的信仰,必然激发他们对教育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这就注定他们投身教育不是为了钻营,不是为了往上爬,不是为了个人功利。

  他们是圣徒,他们脸上的光,是圣徒之光。教育不是他们的俸禄与道具,他们不会拿教育做敲门砖。有信仰的人因投身教育而宁静,而满足,他们做教育,既是入世,即为了救国救民,更是出世,即为了超越,为了自己的灵魂,为了诗意的栖居。

  教育是他们的宗教和生命,甚至高于他们个人的生命。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为保护卷入学潮的学生,不惜与蒋介石当面顶撞。他们爱教育不是抽象的,具体表现为爱学校,爱教授,爱学生,像刘文典那样,爱到了不要命的地步。这方面最惊心动魄的,最感人的,是抗战时期的大学校长。中国大学西迁的千里流亡途中,他们像老鹰一样护佑着自己的学校和学生。正因为这种对教育的大爱,抗战时期最艰难困苦中的中国大学,其成就却达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峰。

  百年中国之所以不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代一代真教育家打造出来的真教育,真大学,真殿堂。一代一代真教育家用自己伟大的人格,不仅为自己、为教育争得了尊严,而且为我们民族争得了尊严。

  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本不缺教育家。改革开放前后,有匡亚明、刘道玉及至当下朱清时等教育家。但他们惨淡经营,难于突围,中国教育亟待拨乱反正,教育家办学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但正是在这点上,恰恰太多误区,太大阻力。

  种种误区和阻力,既有认识上的糊涂,更多的,还是既得利益使然,这就需要政治的强势推动。教育改革本质上是为教育的尊严而战,而且是背水一战。能否像当年小平挂帅教育改革那样,以最高力量推动,以铁腕斩断既得利益的包围和纠缠,让朱清时那样的教育家脱颖而出,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成就自己的新传奇、新丰碑、新时代,这是能否挽回教育尊严之关键所系,更是能否为我们民族开创未来之关键所系。

  新年以来,温家宝主持召开的教育改革座谈会即达五次之多,强调教育家办学为其重要议题,从这里,或不难读到教育改革的希望。

  5.对文中“真教育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教育家最重要的品质与条件就是自信、荣耀与尊严,他们对教育有着深刻信仰。

  B.百年中国之所以不倒,关键在于我们真教育家打造出的真教育、真大学、真殿堂。

  C.真教育家办教育,既要入世,为了诗意的栖居;更要出世,为了救国救民。

  D.真教育家视教育高于个人生命,最惊心动魄与感人的当属时任安长刘文典。

  6.从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改革开放后,我们涌现了匡亚明等一大批真教育家,他们办教育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活力。

  B.中国教育目前的困境,最主要的是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教育者没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理想。

  C.中国教育发展到了需要拨乱反正的地步,最重要的突破口在于增加中央和地方教育经费的投入。

  D.虽然教育改革难度巨大,但事关教育的尊严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从本质上对教育进行改革。

  7.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教育改革不应生搬硬套外国经验,也不应以行政长官意志去限制和约束生动、多元、鲜活的教育实践。

  B.时代与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校长尽可能从管理上的繁文缛节中抽出身来,尽可能有更多时间走进课堂。

  C.我们要以最高力量推动教育家办学,打破既得利益的包围与纠缠,让朱清时那样的教育家成就自己的传奇。

  D.我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坚信,在很短时间内中国教育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会有一大批教育家来办学。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中官怒,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南右参政。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四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及帝即位,又复之。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数事,多议行。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恪陈五不可,乃止。

  恪素刚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其党密构于帝。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部右侍郎。恪上疏曰:“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帝慰留,乃拜命。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十一年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

  《明史·列传第七十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 于:到

  B.恪言非便,遂寝 寝:停止

  C.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 以:因为

  D.其党密构于帝 构:陷害

  9.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徐恪刚正的一组是(3分)

  ①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 ②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③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 ④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

  ⑤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 ⑥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化末年,王府有大丧,朝廷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皇帝即位,恢复过去的做法,就地派王府承办。

  B.徐恪上奏,请求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这些事经过讨论大多得以施行。

  C.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徐恪陈述五点理由反对,此事最终被罢止了。

  D.徐恪被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他以“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为理由请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接受任命。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3分)

  ⑵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3分)

  ⑶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4分)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溪桥晚兴(郑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应用了哪些手法?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

  ② ,枉用相存。 ,心念旧恩。

  ③哀吾生之须臾, 。 ,抱明月而长终。

  ④ , ,其孰能饥之乎?

  ⑤遂命仆人过湘江, , , ,穷高山而止。

  ⑥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 ,亦何恨乎秋声?

  ⑦古人云:“以地事秦, , ,火不灭。”此言得之。

  ⑧ ,草木震动, ,风起水涌。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多事芭蕉

  张 瑞

  中国的文人大多是喜欢梅竹兰的,固然这些都是气清晶莹的东西,但用得滥了,反而匠气,倒是芭蕉,逸气里有着亲切,家常里又带点桀骜之感,反是更讨人喜欢,有一点真率的东西在里面。

  在画里,芭蕉与梅兰竹是不能一列的,倒是与瓜瓜果果的东西颇为投缘。当然,文人眼里的瓜瓜果果也不单是菜篮子里的瓜果,那是蕴涵着出尘的意味的——越是家常的越是要出尘,也就越具有了禅意。我们看齐白石的大白菜真是好,淡墨浓墨地一勾一染,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简单里的逸气却又不是人人可为的了。其实,芭蕉较之大白菜,仙气本来更浓一些,这样反倒不适合齐白石的笔墨了。齐白石的笔墨有点像汪曾祺的散文,都是很白菜味的东西,也是很士大夫气的讲究平和淡远的东西,像个遗老似的。丰子恺是弘一大师的弟子,自然也是慈悲为怀、儒雅温厚一类的人物。丰子恺倒是也真作了些很具佛性的诗文书画,但我真正喜欢看的,是他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觉得诗倒仿佛天生是为画而存在着的,是这样一种浑然里漫溢着的禅意,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为之,较之佛性,更是空灵。这真是好,但仿佛,这样的笔意,有点温润晶莹有余而率性狂放又不足,也是不适合芭蕉的。倒是书法史上有个“以蕉代书”的人物,酣畅淋漓的,正是蕉身上的那种气息。说的是那个“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龙蛇走”的疯和尚怀素,于寺庙旁植蕉百亩,每每大醉之时,便于蕉叶上翻墨倒海,此时,山风啸啸,蕉叶滔滔,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一般,自由洒脱,狂故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

  中国人的性情本多拘谨而内敛,能张扬的本就不多,张扬又能张扬出点味道的就更少。当然,魏晋人是颇为张扬的,但观之总让人觉得有做戏的成分,不够透彻。透彻的也不是全无,像刘伶,可惜越看就越让人觉得像无赖。率性的文人让人观之可喜,无赖文人只让人闻之可憎。倒是那个疯和尚怀素更本色一些,破衣袈裟,鞋儿破,帽儿破,芒鞋走天涯,像极了武侠里的异人,舞墨如泼,洋洋洒洒,又有着方外之人的狂傲,才正是芭蕉的那种韵味。

  不过可惜的是,淋漓如芭蕉者,在画里,往往只有做陪衬的份儿,它们常常是要与樱桃、枇杷这些明艳的水果为伍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要的是红绿参差的清新可喜。若是枇杷,则一定要染出色来,芭蕉到底只是一片或浓或淡的背景。

  有次读到一则小文,是讲董桥的,题目是“红了董桥,绿了芭蕉”,观之可喜,真是俏皮得玲珑可爱。董桥的文字,本就像精灵古怪又通身灵慧,本是像极了樱桃。董桥身上的那现代士大夫气,恐怕也只有用芭蕉托着,才算出味。

  当然也有故作风雅的人物,用芭蕉来嬉戏,小情小调的,虽也绮丽,但到底脱不了小家子气。比如清代那个叫秋芙的,就曾在芭蕉上题了诗,与她的夫君玩笑。“是谁多事种芭蕉,朝也潇潇、暮也潇潇。是君心事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在芭蕉上题诗,历代都有,本也不是秋芙的原创,秋芙做了,只因为她是那种袅娜的人物,病恹恹地歪在床角,气若游丝的样子,但更多的还是紫陌深处的那种沉沉的没落味道,过于唯美了,反而不若李清照的爱蕉那么直率天然一些。“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她本来就是心高气傲的率性人物,只可惜命不好,后半生给弄得那么阴气沉沉。她的爱蕉,倒还是早年的口味——个人早年的癖性,即便让岁月的尘掩了再掩,也还是要不时地露出来的。那次去漱玉祠,看古幽的院内那样的几株芭蕉,在北地,竟也活出一派淋漓,觉得芭蕉到底是很大气的植物,也难怪易安要切切地喜欢着。

  (选自《散文》2004年第6期)

  14.作者说,芭蕉“不适合齐白石的笔墨”,丰子恺漫溢禅意的画笔“也不适合芭蕉”。其原因是什么?(6分)

  15.第三段中说疯和尚怀素“破衣袈裟……才正是芭蕉的那种韵味”。请说说你对“芭蕉的那种韵味”的理解。(4分)

  16.作者通过联想、比较,写了不少与芭蕉有关联的内容。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要以“多事芭蕉”为题。(8分)

  1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开篇以梅竹兰与芭蕉作比较,接着用文人眼里的瓜瓜果果与芭蕉作类比,继而又以芭蕉比照几种人,其目的就是托物言志,表达对芭蕉品质的赞美。

  B.“山风啸啸,蕉叶滔滔,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一般,自由洒脱,狂放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这里的比喻、拟人,生动而形象地突出了芭蕉的逸气。

  C.第四、五两段都是写芭蕉只能做陪衬,这与芭蕉桀骛狂放的性格形成极大的反差,在这鲜明的对比中,告诉人们,千万不要像芭蕉那样:心比天高,命如纸薄。

  D.文章最后一段分别引用秋芙、李清照的诗词句子,有力说明文如其人。秋芙不配在蕉叶上题诗,李清照的“应是绿肥红瘦”,直接表达了她对芭蕉的喜爱。

  E.文章以说芭蕉讨人喜欢是因为它有真率的特点开篇,以称赞李清照“切切地喜欢着”芭蕉是因为她“本来就是心高气傲的率性人物”结束,可谓首尾呼应。

  六、(15分)

  18.读下面的材料,请根据材料续写完整这段文字。(13字以内。)(4分)

  学术界一般认为,佛教是在东汉早期传入中国的。东汉明帝时,印度人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佛经到洛阳。自此,“白马驮经”成了佛教传入中国的佐证。

  著名楚文化研究专家、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张正明向记者披露,湖北江陵战国时期天星观二号墓出土的“妙音鸟”是一个半人半鸟的造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只“妙音鸟”的两个手掌是合在一起的,是佛教表示敬意的特有仪式。中国在佛教没有流行以前,是没有合掌这种致敬的。“莲花豆”也很特别,它呈圆形,口沿外是一圈莲花瓣,是仿照佛陀造塑像的莲座造成的。莲瓣造型与真实的莲花大同小异,而在同时期的楚国乃至周代的其他诸侯的遗物上所能见到的花卉造型一律变形,以致品种难辨。另外,“莲花豆”与佛陀造像的莲座相比,花蕾、花瓣的形状和数目均一样。

  张正明据此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上下文文意和标点,在句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5分)

  思考,是 的钥匙;思考,是穿破未知障碍的 ;思考, 。一个人如果不思考,就不可能启迪智慧, ,获得成功。

  20.运用联想、想象,丰富下面的语句,其中要有一个比喻句或拟人句;只要保留原词语的电(闪)、雷、雨(水)即可。(6分)

  原句:闷热的夜,令人窒息。忽然,电闪,雷鸣,雨水如注。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照要求作文。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不仅写出一种自然现象,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社会哲理。请根据对这句诗的理解,并结合对人生,社会的感受和体验,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诗句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用规范汉字书写;④不少于800字。

4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