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考 > 高考试题 >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真题及答案(3)

时间: 欣欣2 高考试题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真题答案

  1. C(“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不恰当,从下一段的开头,尤其是“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一句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文化还没有发展到高峰时期)

  2. B(从“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来看,文人们爱竹是为了自身的解脱)

  3. A (“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分析错误,是审美趣味、文化影响等使然)

  4.D(寐:觉悟)

  5.B(B.主谓之间A.“而”:顺承;转折 C“其”:代词,“那”;连词,“如果”D“乎”:介词,“被”;句末语气词“呢”)

  6.C(“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错,原文是说“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借此表明不会说赵伐燕)

  7.(1)齐国将士熟悉兵法,擅长战事。您如果要攻打齐国,就必须汇合诸侯各国的力量来对付它。(“闲”通“娴”、“习”、 “举”、“图”各1分,句意1分)

  (2)我听说,古代的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和朋友绝交,也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臣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不需洗刷自己的名声。(“君子”“交绝”“恶声”“洁” 各1分,句意1分)

  8.特点:雄伟壮观。(1分)作者运用衬托(1分)、夸张手法(1分)写出了浮桥的特点:以“怒涛”衬托其稳固(1分);用“九轨”“千艘”极力夸张,写出桥面的宽阔及其雄伟的气势(1分)。(5分)

  9.颈联的感情基调是感伤(1分),而尾联的感情基调是豪迈(1分)。颈联中除意象叠加组合成美丽画面外,动词运用得也很好:“催”字带有光阴在钟鼓声中流逝、年华虚度、壮志无成的感慨(1分),“自”字写出了作者对世事变幻的深深感慨(1分)。尾联转感慨为豪迈。豪气犹在,醉吹横笛,写出了作者乐观豪迈、壮心未已的感情(2分)。(6分)

  [诗词赏析]这首诗表现了浮桥的壮丽,寄寓着作者对中兴景象的憧憬。诗作意境阔大豪迈,于晓畅的语言中显示了豪壮瑰玮的风格。首联说客中多病,闻南台之名而试作一次探访,是出游缘起。颔联写浮桥,表现其壮观,笔锋转为雄壮。颈联写至南台的所见所感,对钟鼓和云烟的描写中,“催”“自”两字透露出深深的感慨。尾联转为豪迈,“白发未除”,但“豪气在”,显示乐观、豪迈的心境;接下来的一句,于榕树下醉吹横笛,是对乐观、豪迈心境的形象化描述。

  10.(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舳舻千里,荆旗蔽空。

  11、(1)D(3分)C(2分)E(1分)

  解析 A项,“不安于现状”“充满朝气”等分析依据不足。B项,“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不恰当。E项,“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不够恰当。

  (2)①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的老人,受到那孩子的天真快乐的感染,目光久久不愿离开。②老人由原来的心有顾忌到不再恐惧,内心的愿望也得以实现,因此感到轻松愉快。③反映了老人临终时内心的欣慰,因为他终于玩了一次幸福孩子才能玩的游戏,又为自己想象了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堆”字,表现了他内心的极大满足。

  解析: 这三句话都写到了老人的笑容。第①句,老人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带领下玩铁圈后露出“呆痴的笑容”,表现出老人被孩子的天真快乐感染的情形。第②句,写老人在郊区尽情玩耍了铁圈后的快乐之情,表现了他愿望得以实现的愉悦。第③句,因为能够快乐地玩耍铁圈,所以老人在临死前还是这样的满足,可以表现出老人愿望满足后的欣慰之情等。

  (3)①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②反衬出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③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

  解析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要从环境描写与人物刻画、主题揭示和下文的关系等几个角度分析。比如,工厂的环境是嘈杂的,表现了老人单调的生活状态,文章以此表现老人看到孩子玩铁圈后的向往之情;从后文老人到郊外滚铁圈的环境描写可以看出,两处环境描写的对比表现了老人对亲情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情感。

  (4)主题思想——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是富贵的愉悦。

  情节结构——铁圈是贯串全文的线索:看玩铁圈——想玩铁圈——捡旧铁圈——自玩铁圈。

  人物塑造——铁圈是造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催化剂,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

  解析 作答此题,应先选择分析的角度。如果从主题思想的角度分析,可分析在文中反复出现贯串全文的“铁圈”的象征意义;如果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可分析“铁圈”与情节的关系,即“铁圈”是小说的线索,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着“铁圈”展开的;如果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可以分析“铁圈”与老人的关系,“铁圈”引起的老人行为心理的变化等。

  12、(1)D(3分)C(2分)E(1分)

  试题分析: A项是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错在“描写细腻,形象地刻画”。B项错在“没有失误”,它与第十二段中“也有过看事片面说话不审慎之处”相矛盾。E项是对传主语言的分析,所谓“半个废物”,是传主自谦的说法,是说他自己在工作上不如过去那样有精力了。书稿的整理,交给助手去做,可能是由于精力不足,也可能不是。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①出版了一部《中国近代印刷工业史》。②创办了上海印刷学校,对中国印刷工业影响至今。③摸索出第一代照排书刊胶印印书的新路子。④整理印刷史料,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印刷学科部分。(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5分,四点6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目要求概括“在印刷方面做出过哪些重大贡献”,确定答题区间在第4.9.11.13段,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对评价性句子直接提取,对描述性句子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如根据“80年后,老人出版了一部《中国近代印刷工业史》”可以提取概括出第一点,根据“万启盈只要有空就摸索第一代照相排字机的排版工艺,调整修理好一台废旧的日本照排机。他居然摸出门道,把过去仅用来制作地图文字的照排机用于书刊文字排版,摸索出第一代照排书刊胶印印书的新路子”可以提取概括出第三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①热爱专业,敢挑担子。鲐背之年依然积极工作,有时一天伏案七八个小时。②耿直敢言,正派向上。他“一辈子讲真话,屡教不改”。③爱国,关心时事。老人对如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很是痛心,并进行批评。④乐观开朗,他对自己身处困境并不放在心上。(每点给2分,答对3分可给满分)

  试题分析: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要做到:(1)概括出主要事件,从事件的表现中把握其形象。(2)注意细节描写。(3)关注传主所处的时代、社会和家庭背景。(4)注意传主和其他人的关系。作答时要结合任务事迹,尽可能把不同侧面都揭示出来,在文中找出关键词,如学问、心性、为人做事等方面,然后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示例一:认同。(2分)理由:①万启盈的坚持,是对美好的思想与品格的守护,而这不应改变。②万启盈的坚持,是对事业的执着,这使他冲破阻挠,克服困难,在事业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③万启盈的坚持,对于我们所有人都是有力的鞭策,能激励我们走向成功。(理由每点给2分)

  示例二:不认同。(2分)理由:①万启盈的坚持,使他被打成右派,被下放,既影响了生活,又影响了事业的发展。②万启盈的坚持,有时就成了固执,使他有时说话片面,不审慎,得罪人,造成与人关系的不和谐。③为人处世,有原则性地灵活一些,也是可以的,不必过于较真儿。(理由每点给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作答时要先明白无误的表明观点,然后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注意合理整合信息,分条陈述。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13.A (“老气横秋”可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用在A句中是恰当的。B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用错对象。C出言无状:说话超越本人的身份.地位,放肆,没有礼貌。句中误作为遇事紧张,不会说话。不合语境。D.东山再起,泛指失势后重新得势。此处应为贬义词“死灰复燃”。)

  14. D 解析 A.句式杂糅,“其目的”与“旨在”杂糅。B.成分残缺,“学习时间”后面应该加上“的良好习惯”。C项,语序不当,应把“不仅让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而且让多名无辜孩子的生命离我们远去”改为“不仅让多名无辜孩子的生命离我们远去,而且让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

  15.C 解析: 整段文字都在谈父亲教育的职责,先用母亲的比喻加以区分,然后依次写父亲教育的内涵,冒号连缀③②,②是对③的解说。

  16.阅读一首好诗(1分),一定会让人在眼前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或场景(1分),使人沉醉其中(1分),独自感受其中的妙处(1分),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1分)。

  17.第一,沟通。因为不了解而误解,误解而心生间隙。沟通可以让彼此增进了解,消除误解。

  第二,约定。室友共同制定寝室公约,比如有关作息时间、卫生值日等方面的规定。(没点给3分)

  18.【作文评卷参考意见】

  1.立意方面:

  A.紧扣材料内容关键词“自拍美颜与真实美”去立意,为符合题意类。

  B.紧扣材料含意“形象与美”去立意,为符合题意类。

  C.脱离材料中自拍美颜与反美颜的社会现象,单谈“真实、真相、虚假与真相”为基本符合题意类。

  D.脱离材料中自拍美颜与反美颜的社会现象,单谈“容貌美丑、以貌取人、外在与内在”为偏离题意类。

  2.内容方面:

  A.由“自拍美颜”悦己悦人,延伸到“善意地适度美化真相(真实)而不伤害他人或公众利益”,从可见或不可见角度去选材行文,为符合题意类。

  B.由材料延伸探讨“形象与美”,围绕“追求美的形象不能脱离真实(真相)”去立意,从可见或不可见角度去选材行文,为符合题意类。

  3.语言方面:

  A.考生自选文体与文体语言特征相符合即可。

  B.考生创新的文体,要求语言得体即可。

  C.语句流畅,没有病句即可。

  【参考译文】

  望诸君乐毅于是派人向燕惠王献上自己的书信,信中回复道:“我不才,没有铭记先王的教诲,来顺从您左右人的意愿;又深恐回燕会获得杀身之罪,以至损害先王的明鉴和您的仁义名声,所以逃奔到赵国。如今您派使者数说我的过失,我怕您左右的人不能明察先王为什么要厚爱、任用我的缘由,同时也怕您不明白我为什么要事奉先王的用心,所以大胆写信回答您。

  我听说过,贤明圣哲的君主,不把爵禄私自赐给亲近的人,而只把它赐给功劳多的人;不拿官职赐给所喜欢的人,只把它给予足以胜任的人。所以,能够在考察后,认为对方确有才能,才授予官职,这样的君主,才是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的君主;考量对方的德行,认为可以结交然后才和他结交,这样的士,才算是能够树立名声的士。我就自己所学的来观察,先王的行为措施,有高出当时一般君主的理想,所以我在持魏节出使燕国时,能被燕国察知、了解。先王对我过分抬举,把我从众宾客之中提拔起来,让我担任亚卿。先王命令我说:‘我对齐国有蓄积得很久很深的仇恨,我没有度量力量的轻微薄弱,想找齐国报仇。’我回答道:‘齐国有争夺霸业的经验和争战屡胜的优势(影响至今,不可轻视)。同时,齐国将士熟悉兵法,擅长战事。您如果要攻打齐国,就必须汇合诸侯各国的力量来对付它;而汇合天下诸侯各国来对付它,没有比直接联络赵国更好的了。会约楚、赵、宋戮力同心,四国一起攻打它,齐国一定会大败的。’先王以为这个意见对,就交给我符节,叫我往南出使到赵国。到完成使命回来报告后,便起兵同诸侯各国一起攻打齐国,取得大胜。而且轻装精锐的士卒,直捣齐国的国都。齐湣王逃遁到莒地,仅仅保全住自己的一条命。珠玉、财宝、兵车、铠甲以及珍贵的器物都收到燕国来了。自从五霸以来,功业没有赶得上先王的了。先王以为志愿得到了满足,认为我没有辜负使命,所以割地而封赏我,使我能得到相当于小国诸侯一样的地位。我不才,自认为接受先王的指令教诲,可以侥幸而无罪过了,所以接受了封赏而没有辞让。

  我听说贤明圣哲的君王,建立起的功业不会废弃,所以把它记载于史书;有先见之明的人,成就了盛名而不会败坏,所以能被后世称颂。象先王那样报仇雪耻,平服具有万乘兵车的强国,得到齐国八百年累积的财富。到了去世之时,还留下叮嘱后人的遗训。我又听说,善于创始的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头的不一定有好的结局。以往伍子胥的意见被阖闾采纳,所以阖闾能远征郢都;夫差却不是这样,相反他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在革囊里,抛到江中。吴王夫差没有觉悟到子胥劝他灭越的意见具有先见之明,可以建立大的功业,所以把子胥的尸体抛到江中而不知道后悔;伍子胥呢,没有早早看到阖闾和夫差二王胸怀度量不同,所以被抛到江里还不知改变。

  免于杀身之祸,保全过去的功劳,以表明先王知人善用的业绩,这是我的上策;遭受诋毁、侮辱性的诽谤,致使先王明鉴之名毁坏,这是我最为不安的;面临无法预料的重罪,又想侥幸助赵伐燕以自利,这种不义的事,我是决不敢做的。

  我听说,古代的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和朋友绝交,也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臣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不需洗刷自己的名声。我虽不才,却多次承受过君子们的教诲。恐怕您听信左右人的话,而不明察被您疏远的人的行为,所以大胆写信答复您,希望您仔细想想吧!”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推荐:

1.2016威海高三语文第二次摸底考试试卷答案解析

2.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2套附答案

3.高三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4.2016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卷

5.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卷

46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