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政治 >

高三政治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二轮复习

时间: 子媚2 高三政治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所涉及到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哲学和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的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它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发展阶段。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它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类型。

  6.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它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7.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邓小平理论(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8.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具有客观性,可见,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们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服从自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者都是客观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9.握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0.运动与物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它涵盖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其内容既包括了所有变化(空间),又包括了一切过程(时间)。

  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1.正确认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到事物内部,揭示事物的运动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12.正确认识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从意识的形式看,它主要是感觉和思维。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它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能够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活动的这些特点表明:人通过意识活动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能够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

  1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①要做到尊重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规律作为行动的依据。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14.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是一种变革物质对象的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具有客观性。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受意识支配的的,都是在认识指导下的活动。实践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活动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任何实践活动都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历史条件的产物)。

  1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在实践中完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总是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去研究,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实践为认识活动提供认识工具,促进人的认识的发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必须具有把认识与客观事物连接起来的特征。而只有实践才具有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特征。任何主观的东西都不具备这一特征,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即使是科学理论,也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6.真理及其属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水平不一样,对于同一事物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或者说形成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成谬误。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17.在实践基础上追求真理

  追求真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认识的反复、无限和上升的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发展的;认识的主体是世代延续的;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这就决定了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这就是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在不断向前发展。可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使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二:

  1.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1)两者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始终

  (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

  (3)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历史的

  (4)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

  2.按规律办事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的普遍性

  (3)规律的客观性

  (4)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5)人与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3.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特点决定了意识具有能动性

  (2)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

  (3)意识能动地改造世界

  (4)意识调控人的生理活动

  4.坚持实践的观点

  (1)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2)实践的特征和形式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观点在教材其他地方:

  第一,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第二,在实践中获得对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第三,实践的过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第四,在实践的基础上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五,在实践中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第六,在实践中创新,推动事物发展;

  第七,在实践中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变革;

  第八,发挥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

  第九,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

  第十,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人生价值

  ……

  图示如下:

  5.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

  (2)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4)真理和谬误相伴面而行

  (5)追求真理的过程是发展认识的过程(反复、无限、上升)

  三、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1.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自然界的物质性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规律的客观性

  5.意识的能动作用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8.真理的特征

  9.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四、经典练习(2008年新课标文综卷第39题)

  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36分)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材料二 虽然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当于美国的14%,世界平均水平的65%,但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中国国内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紧张情况,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胡锦涛同志在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将全力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并提出了坚持合作应对、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公约主导地位、坚持科技创新等四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建议。

  材料三 气候变化与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有密切的联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国近年不断加大对工业污染治理的投资力度,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表3 中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构成

  年份 投资总额 国家预算内 企业自筹 国内贷款 利用外资 其他

  (亿元) 资金(%) %) (%) (%) (%)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174.48 20.83 4.29 38.46 4.14 ___

  188.37 22.28 4.25 23.12 3.85 ___

  221.79 8.45 64.00 11.32 3.06 ___

  308.11 4.50 73.81 9.42 1.49 ___

  458.19 1.70 78.93 8.51 1.55 ___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数据计算)

  (1)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12分)

  (2)胡锦涛同志向国际社会所作的庄严承诺以及提出的建议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12分)

  (3)分析表3数据,指出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的变化趋势以及导致这种变化趋势的成因。(4分)

  (4)运用所学经济知识,提出政府在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方面可采取的调控手段和措施。(8分)

  答案要点:(1)①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②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人类对地球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③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目前人类获得的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多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12分)

  (2)气候变暖问题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并全力机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与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主张既积极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减排要求,又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对外活动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面对气候变暖问题,中国政府所提的四点建议体现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新理念。(12分)

  (3)表3显示,在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中,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下降,企业自筹资金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下降。这说明企业在污染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4分)

  (4)经济手段:对污染企业征收排污费、污染税,对节能环保企业优惠贷款利率,限制为污染环境的企业提供贷款(若回答出污染排放许可证交易之类的措施,可适当加分)。行政手段:强制关闭污染环境的企业或限产:发放排污许可证。法律手段:环境立法,追究污染环境企业的法律责任。(8分)

  看了“高三政治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二轮复习”文章

48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