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民版

时间: 如英2 高一历史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原因: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② 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

  a.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

  b.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c.股市投机行为使得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③ 直接原因:股价暴跌

  特点:① 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② 持续时间长(1929-1933)

  ③ 破坏性严重

  影响:① 加深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政府信誉扫地,法西斯兴风作浪)

  ② 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 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因市场争夺更激烈)b.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进一步加紧掠夺所致)C、导致国际格局发生巨变,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二、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推行的?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背景:① 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

  ② 当时的美国胡佛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③ 193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始推行新政

  主要内容:

  措施 内容 目的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紧急银行法》 恢复银行信用

  ②加强工业计划指导 《工业复兴法》 防止盲目竞争

  ③调整农业政策 《农业调整法》 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联邦紧急救济法》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⑤保护劳工权利 《全国劳工关系法》

  《公平劳动标准法》 缓和劳资矛盾

  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法》 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

  三、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起了什么作用?

  特点:是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作用:① 使美国渡过了当时的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它还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同时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

  ② 最重要的是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特别是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③ 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四、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征和原因

  (1)二战后20年(50-70年代初)——黄金时期

  特征:凯恩斯主义,快速增长;

  原因: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达;

  其中:二战到20世纪60年代

  总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

  迪——新边疆;

  约翰逊——伟大社会;

  (2)70年代:尼克松、福特、卡特 凯恩斯主义失灵;

  特征:经济滞胀,

  原因:供需矛盾;

  石油危机——直接原因

  (3)80年代 里根 经济复苏时代

  特征:经济开始复苏,低速持续增长;

  理论:反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供给学派;

  原因: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90年代 克林顿 进入“新经济”时代

  特征:空前持续增长(即繁荣)

  原因:“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既反对“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干预”;

  特点: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则在逐年走低,这一特点是以前未曾出现过的。

  五、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战后,经济遭到重创——20世纪50年代初,大体恢复——五六十年代,繁荣

  (2)西欧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六、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政策的变化。

  (1)、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进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时期,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2)发展经济的政策:①进行政治改革铲除法西斯势力,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②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集中有限财力物力从事经济建设。③充分利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④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并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七、从国家干预、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等方面归纳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举例说明。怎样正确认识这些新变化?

  (1) 新变化:A.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B.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C.科技进步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D.美国出现“新经济”的新趋势

  (2) 举例:美国的“新经济”、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法国的计划指导经济、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等都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3)认识:① 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② 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发展,提高了实力,同时也带来与自身相否定的因素,并没有解决它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③ 这些新变化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良好的经验。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民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

  (1)实施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还扶植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形势。

  (2)主要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农民必须把全部余粮按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逐步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取消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

  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规定16—50岁有劳动能力者必须参加劳动。

  (3)评价

  ①积极:它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消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⑴实施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⑵实施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⑶主要内容

  ①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济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贸易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作用和意义: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②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探索的结果,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二)“斯大林模式”

  1.形成过程:“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建设、进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①1925年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从1928年开始,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使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⑵农业“全盘集体化”

  ①随着工业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斯大林认为,摆脱粮食困难的出路在于尽快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②20世纪30年代初,在这样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各地出现集体化浪潮。

  2、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⑴背景

  ①二战后,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

  ⑵内容

  ①政治改革:平反冤假错案,为受害者恢复名誉;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②经济改革

  a.农业:以收购制代替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撤销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

  b.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部分权力下放,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⑶结局及成因 ①结局:改革收效甚微,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结束。

  ②成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有的经济模式;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很急躁,反复无常,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2.戈尔巴乔夫改革

  ⑴内容

  ①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进行经济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打破单的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②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⑵后果:苏联出现了全面危机,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与此同时,民族分离运动愈演愈烈。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4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