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之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时间: 子媚2 高一历史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知识点一: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② 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

  2、特点:① 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所有经济部门)

  ② 持续时间长(1929-1933)

  ③ 破坏性严重

  3、影响:

  ⑴对国际局势:各国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⑵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⑴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⑵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 复兴工业——核心内容(3)调整农业政策(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3、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积极----直接影响:是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

  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人民资本主义”-----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3)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4)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总体评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

  (1)积极: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2)消极:由于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1973年以后,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滞胀”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知识点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一、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⑴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

  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⑵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

  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⑶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战后进一步加强,因苏维埃共产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2、 新经济政策

  ⑴背景:①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⑵内容:农业---粮食税

  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⑶意义:①表明苏维埃共产党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而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斯大林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

  2、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影响: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消极影响: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经验教训: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要从国情出发,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三、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鲁晓夫改革

  ⑴内容:农业领域自留地,开荒,种玉米;工业领域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

  ⑵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消极---结果失败---根本原因: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⑴内容:工业领域运用价值规律;农业领域扩大农场自主权

  ⑵评价:结果失败---根本原因: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本性变革

  ⑴内容:经济领域——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生产者,允许个体经济

  政治体制改革-

  ⑵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


  看了“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之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48892